蔣義斌著作目錄

一. 期刊論文

1973,淺言老子,史學通訊,第7期第4號,pp,35-37。

1974,03,漢高祖與其主要功臣,史學通訊,第8期,pp,7-9。

1979,11,錢賓四先生之歷史思想,簡牘學報,第8期,pp,337-345。

1980,07,史浩研究──兼論南宋孝宗朝政局與學術,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1,07,秦簡為吏之道在思想史上的意義,簡牘學報第10期,pp,74-79。

1982,05,史浩與南宋孝宗朝政局,中國歷史學會集刊,第14期,pp,41-76。

1984,10,朱熹之排佛及其對王安石之評價,史學彙刊第13期,pp,113-126。

1985,04,懷海德(Whitehead)論理性功能的意義,十方雜誌,第3卷第7期,pp.8-9。

1985,05,全真教祖王重陽思想初探,中國歷史學會集刊第17期,pp,47-64。

1985,09,王安石之融通儒釋,簡牘學報,第11期,pp,109-136。

1986,06,鄭樵的史學思想,史學通訊,第22期,pp,10-19。

1986,09,朱熹排佛與參悟中和經過,史學彙刊,第14期,pp,83-102。轉刊於東方宗教研究,第1期,pp,145-167。

1987,03,荀悅家學與漢末晉初史學,史學彙刊,第15期,pp,1-26。

1988,05,章學誠"六經皆史"的意旨,華岡文科學報,第16期,pp,167-179。

1990,09,朱熹的經史觀,史學彙刊,第16期,pp,65-102。

1991,04,中國宗教與史的起源,佛教的思想與文化論文集,pp,1-16。

1991,07,南詔的政教關係,雲南大理佛教論集,pp,79-115。

1991,12,大慧宗杲看話禪的疑與信,國際佛學研究年刊,創刊號,pp,49-69。

1993,12,龔自珍對<<法華經>>的理解,中印佛學泛論,東大,pp,231-258。

1995,04,劉知幾的語言觀,華岡文科學報20期,pp99-122。

1995,05,鳩摩羅什譯<<大品經>><<妙法蓮華經>>中的深心,佛教思想的傳承與發展─印順導師九秩華誕祝壽文集,東大,pp,291-306。

1997,6,呂本中與佛教,佛學研究中心學報,台灣大學佛研中心,pp129-155。

1998,5,張商英護法論中的歷史思維,臺灣大學文學院佛學研究中心學報,第三期。

2000,5,法眼文益的禪教思想,中華佛學學報,13期,卷上,pp,431-456。

2000,5,歷史思惟的特色,《新北大史學》,臺北大學歷史系,pp.1-20。
? ??2000,5,章學誠〈書教〉篇論記注,《史學與文獻》(三),東吳大學歷史系,pp.281-313。
2003.4,《清明集》判例踐禮思想研究——繼絕存亡與「子訟繼母」、「收養異姓」案例分析,刊於臺北大學人文學報創刊號。頁53-95。
2003.5, 郭店楚簡六德的仁與聖,《簡帛研究彙刊》第一輯,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系,頁655-684。
2003,9,〈司馬光對佛教的態度〉,收於《歷史文化研究續編》,北京,人民出版社,頁316-348。該文原於《陳樂素教授百年?辰國際學術研討會》發表,暨南大學、浙江大學、中國社科院歷史所合辦)
2004,4,《清明集》論吏治、懲惡徵引禮經研究,臺北大學人文學報第二號,頁41-76。
2005.3,〈禮樂合論與禮的內化〉,《宗教哲學》,第32期,頁1-14
2006.7,〈孤山智圓與其時代——佛教與宋朝新王道的關係〉,《中華佛學學報》,第19期,頁233-270。
2006,12,〈中國僧侶遊方傳統的建立及其改變〉,《中國文哲研究通?》,16卷4期,196-208。

2007.6,〈天台宗懺儀與身體〉,《台大文學院佛學研究中心學報》第13期,Pp.55-95。

二,學術討論會論文

1988,09,宋代的葬俗──儒家與佛教的另一戰場,國際宋史研討會論文集,pp,613-628

1989,09,山水與范仲淹的宗教情操,紀念范仲淹一千年誕辰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冊,pp,579-610

1990,02,煩惱與佛教的聖化:對現代主義的反省,1990佛光山國際佛教學術論文集,pp, 136-145。

1991,02,陸九淵的歷史意識與鵝湖之會,第三屆史學史國際研討會,中興大學, pp,137-170.

1992,03,樂記的禮樂合論,泰山文化暨秦漢史國際學術討論會,轉刊於東方宗教研究,新2期,pp,73-108,

1992,05,中國正史書志體的結構──以史記、漢書為例,第二屆國際華學研究會議論文集,pp,275-302,

1993,05,朱熹的樂論,國際朱子學會議論文集,中研院文哲所,pp,1463-1480。

1994,07,大品般若經與大智度論中的菩薩,佛教與中國文化國際學術討論會,PP,171- 191。

1995,05,朱熹的從容、遊學與社會,第一屆全國歷史學學術討論會,台大。

1995,12,朱熹對宗教禮俗的探討─以塑像、畫像為例,第二屆宋史學術研討會

1996,12,佛祖統紀中的本跡觀,天台宗的歷史與思想學術研討會,轉刊於台灣大學文學院佛學研究中心學報,第一期,pp,147-165。

1997,6,宋儒的遊學,儒學與世界文明國際學術會議,新加坡大學。

1998,6,〈歐陽修新五代史馮道傳的禮樂制度性關懷〉,第四屆史學史研討會,台中,中興大學歷史系

1998,7,〈繼絕存亡的中國與中國的「現代化」〉,第四屆海峽兩岸宗教討論會, (宗哲社、北京社科院宗教所合辦),刊於《宗教哲學》,第5卷,第1期

1999,5,鄭樵通志二十略的撰述與詩教,轉變與定型﹕宋代社會文化史學術研討會,台灣大學文學院歷史系

1999,5,《名公書判清明集》中立繼與繼絕的判例稿,教育部委辨「宋代官箴研讀會」成果發表會

1999,8,28,張商英《續清涼傳》與文殊法門,「中國佛教與五台山學術研討會」,北京社科院宗教所、山西佛教文化研究所主辦。

1999,12,12,郭店楚簡六德的仁與聖,「第一屆簡帛學術討論會」,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系主辦。

1999,12,17,《論語》隱處思想對現代社會的反思,「宗教信仰與現代文明」,宗教哲學研究社主辦。

2000,4,大智度論中的淨土觀,收於《印順思想——印順導師九秩晉五壽慶論文集》,pp,221-244。

2000,5,章學誠〈書教〉篇論記注,史學與文獻學學術研討會,東吳大學歷史主辦。

2001,4,《名公書判清明集》中立繼與繼絕的判例,收於宋代官箴研讀會編,《宋代社會與法律——名公書判清明集討論》,臺北,東大圖書公司,民國九十年,PP.25-46。 2002,8,12~13,〈六藝身體思維的意旨〉,《海峽兩岸宗教文化與民族發展學術研討會》,中科院世界宗教所、中華宗教哲學社合辦。?

2003,10,〈由宋代墓誌銘看宋代家庭的困境:分家及其相關問題〉,宋代墓誌銘國際學術研討會,宋史座談會、東吳大學合辦
2005,12,17,〈宋僧慈雲遵式懺儀變革的社會性〉,《近世中國的社會與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台師大文學院主辦。
2006,7,5-7,〈日記的自我管理功能與宋代社會變遷〉,《海峽兩岸宗教文化與社會發展》學術研討會,中國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黑龍江大學、中華宗教哲學研究社主辦
2006,11,9,〈中國僧侶遊方傳統的建立及其改變〉,《三教之遊:遊學、遊方與遊仙座談會》,中研院文哲所主辦。
2006,11,21-22,〈孔子閒居「三無」與身體的特色〉,《體知學儒學學術研討會》,哈佛燕京社、國立台灣大學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主辦。

2007,5,〈傳統中國時間表述的意含〉,《第六屆史學與文獻學學術研討會-中西史學對話》,東吳大學歷史學系主辦

 

三,其他

1988,08,宋代儒釋調和論及排佛論之演進──王安石之融通儒釋及程朱學派之排佛反王,台灣商務印書館,

1997,09,宋儒與佛教,東大圖書公司。

1997,12,漢代《春秋》經傳對決策制訂的影響,國科會專題研究計劃成果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