桌球的起源與發展

乒乓球運動大約在十九世紀末期起源於英國,隨後更輾轉傳到美國、歐洲中部、日本、中國及韓國等地。國 際乒乓球聯會於1926年創立後,成為這項運動的最高管理機構。乒乓球運動起初被很多人視為荼餘飯後的娛樂,但發展至今,已成為一項世界性的主要運動之一。乒乓球運動於1988年更獲得奧林匹克運動會承認為正式比賽專案,當中包括了男子單打、女子單打、男子雙打及女子雙打賽事。其他重要的乒乓球國 際賽事包括:

  1. 自1926年在英國舉行後,隔年舉行的世界錦標賽。當中包括7項賽事:

    男子團隊(期韋思林杯)

    女子團隊(考比倫杯)

    男子單打

    女子單打

    男子雙打

    女子雙打

    混合雙打

  2. 每年舉行的世界盃賽

  3. 隔年舉行的格林披治大賽

  4. 隔年舉行的雙打杯賽

  5. 隔年舉行的團體杯賽

 

 

年代

大要說明

1875

英大學生以軟木球,糕皮紙粘成的球拍在餐桌上玩。當時稱為"弗利姆-弗拉姆"Flim-Flam)或"高斯馬"Goosima)。

1890

英人詹姆斯-吉布(Jame-Gibb)從美國帶回賽璐珞球代替軟木球。當時因使用糕皮紙作成的球拍,所以打起來類似"乒乓"的聲音,故又有了乒乓球的別名。

1891

英人Charles-baxter申請了乒乓球專用許可証,號碼為19070號。

1902

英人庫特(Goodea)發明了膠皮顆粒拍。聽說是從銀行得來的靈感。

1902

傳入日本,並命名為"TABLE TENNIS"。

1905

傳入維也納及布達佩斯。

1915

上海中國青年會倡導乒乓球運動。

1916

上海乒乓球聯盟成立。

1926

德國召開世界乒乓球聯合會議,訂定規則,並成立國際乒乓聯盟。

1927

在英國倫敦舉行第一屆世界乒乓球錦標賽。因由斯威司林先生捐贈獎盃故又稱為「斯威司林盃」。

1934

在法國舉辦第八屆世界乒乓球錦標賽,增設女團,由法乒協會長哥比倫先生捐贈獎盃,故又稱為哥比倫盃。

1935

海綿拍問世,球的旋轉、力量、速度大為提昇。

1937

第十一屆世乒賽,女單決賽進行了四個多小時未能分出勝負,後來才將球檯寬度由原來的146.4改為152.5公分。網高也由17.1改為15. 25公分。

1947

我國選手開始使用汽車輪胎皮當作膠皮用。

1952

所謂的「三明治」球拍出現,桌球技術更提昇。

1953

第二屆亞洲盃,我國選手陳寶貝勇奪女單金牌。

1958

第四屆亞洲盃我國女團冠軍。陳寶貝、江彩雲女雙冠軍。

1958

第三屆亞運會,我國李國定先生榮獲男單冠軍。

1959

第二十五屆世桌賽中國人第一個男單冠軍----容國團。

1961

第二十六屆世桌賽,日本選手採用了強烈上旋球,亦即加轉弧圈球。

1961

第二十六屆世桌賽中國人第一個女單冠軍----丘鍾惠。

1963

ITTF規定選手不得穿白色或淺色的衣服。膠皮不得為黃色或橙色。如為單面者,背面必須為原來的木板顏色。不得塗油漆。

1965

規定兩面膠皮必須同一顏色。

1971

出現了高拋發球法。

1975

發明了兩面異質拍(所謂的怪拍)。

1983

中華民國桌球協會正式獲准加入國際桌球總會(I T T F)。

1983

規定兩面必須為明顯的不同顏色。以木板面擊球無效。球員發球若跺腳,即為失分。

1993

修正為兩面必為黑色與鮮紅色。取消發球跺腳失分、及攔擊(volley)兩項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