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手拉弧圈球技術
拉弧圈球(拉旋轉)打法的技術有很多種,有側旋弧圈、高吊弧圈、加轉弧圈、前衝弧圈、假弧圈、、等。在比賽中我們常看到的正手攻擊主要的技術包括有正手加轉弧圈、正手前衝弧圈、正手近台快拉及中、遠台之對拉相持……等。現在一一介紹各弧圈球技術之特點: · 正手加轉弧圈(又稱為高吊弧圈): 1. 這種球的速度較慢且弧線較高,但碰到球台後下滑的速度較快,對方若回接不慎時往往會出界或失誤。這種弧圈球在對付削球打法時特別管用(我國選手吳文嘉及目前最佳狀態的蔣澎龍在這種打法上是正手板選手的代表),尤其比賽時如果不是在很有力的攻擊位置,則可以使用加轉弧圈作為過渡球,再伺機進攻。但弧圈過渡應特別注意落點,以免成為對方機會球。 2. 我們也許看過田徑比賽中,三鐵選手"丟鐵餅"的動作,這跟我們所解的正手拉球動作很相似,只是拉球動作不需要那麼大。拉弧圈的準備動作為左腳稍前,右腳稍後(有時亦可雙腳平行),蹲馬步,身體稍微向前傾斜,右肩稍微低於左肩,腹部應略為縮收。 3. 拉弧圈時手臂自然下垂,球拍後引的幅度不必太大。 4. 拉加轉弧圈時擊球點應等球稍微落在下停的位置拍面向前傾並摩擦球體的中部或中部以下位置,擊球時發力向上拉起略帶向前。特別注意小臂及手腕的發力。(當球在桌面彈起時,以轉腰帶動肩、上臂、前臂和手腕發力)。 · 拉弧圈球注意事項: 1. 拉丟或擦邊球:主要是對拉球動作不夠純熟,不穩定,或拍面過於向下、或擊球點太早,這些都可能造成拉丟或擦邊的主因。因此,必須調整擊球點與擊球的時間,每次擊球時盡量應保持在身體右腰前方位置,以利集中發力與動作之穩定性。同時,注意調整拍面角度,使拉弧圈球之動作能依循規律。 2. 一般在拉弧圈球時較容易犯的毛病是摩擦力太少,反而撞擊球多。其原因主要是對拉弧圈理論認識不夠,沒有體會到球拍在擊球時咬球(摩擦)咬的"厚"或咬的"薄"究竟是怎麼回事。因此,要克服此問題必須注意在擊球時揮拍動作必須儘可能向前內擺動,並劃弧形(一定的弧線動作),多去體會咬球時的感覺(薄、厚感覺),摩擦力越薄力道夠的話,球就越旋轉。另外也可以從擊球時發出的聲音判斷是否旋轉,所謂"轉球不響,響球不轉",也就是說如拉的弧圈較轉擊球的聲音就較小,反之則較大聲之意。我想打球除了觀念之外,多打多體會自然會進步快速的。 · 正手前衝弧圈(又稱為快衝弧圈) 拉正手前衝弧圈之觀念
前衝弧圈主要的特點在於球的弧線較低、速度較快且力量較大,加轉弧圈在比賽時為過渡球,而前衝弧圈則是結合加轉弧圈之後的決勝球,所以它又帶有扣殺的作用。 動作與訓練方法 1. 拉球的準備動作與前述加轉弧圈大致相同(不管是正手板或負手板一般拉球之動作大致相似),不同點在於拉前衝弧圈的手臂不是自然下垂,而是要比拉加轉弧圈時略為高一些(因為它的擊球點必須在較上停與中停位置之間的地方),球拍在腰部側後方引拍揮擊。 2. 擊球時拍面前傾角度要比弧圈加轉大一些,要摩擦球的中上部位,發力時球拍向前略帶揮擊。 3. 正手板選手在前衝發力時,中指可在球拍後面頂一下,同時小臂、手腕一起發力,這樣會使球的速度及力量更強一些。因為中指頂住支撐球拍,可使球拍受力後的緩衝較小,而使球的速度加快,也可控制較好的落點。 4. 由於前衝和加轉弧圈用力方向不同,因此在收拍時的動作也有所不同。前衝弧圈收拍的動作其位置應比拉加轉球的位置稍偏於左側。 注意事項: 因為前衝弧圈為決勝球打法,所以身體重心、擊球時的位置是否得當及揮拍動作都會影響前衝弧圈技術的質量。因此,要注意以上問題作調整,如身體重心或位置不宜時儘可能加轉弧圈過渡在找機會打前衝弧圈,以減少不必要的失誤。所以要練好這門技術要先正確估計或預測來球的落點,即時移位調整好後擺揮拍幅度和高度,並掌握住在球拍移動最快的剎那之間擊球。 · 正手側旋弧圈 1. 側旋弧圈主要是要掌握好手臂揮拍擊球的弧形動作及擊球的部位。側旋弧圈的擊球弧形與加轉、前衝弧圈稍有不同,加轉是由後下向前上拉起,向上的力量大於向前的力量;前衝擊球位置較高於加轉,向前力量大於向上發力之力量;而側旋弧圈是由後下先向側外再向內勾轉,由側外向內勾轉的力量大於向前的力量。 2. 擊球部位多由右側中部或中部稍微偏下的位置向左側上部摩擦,揮拍位置略低前衝弧圈打法,上身要隨勢向內扭轉,藉以加大旋轉的力量。 這種技術在比賽時使用的機會較前述兩種弧圈打法少,順便附帶介紹。 |
感謝廖欽隆先生校正錯別字2014/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