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變遷下的公民涵養」課群簡介

自從全球化、民主化的浪潮襲捲而來後,人民的權利和意見日漸受到重視和關切,大眾開始勇於爭取自己的權益,捍衛公民應該擁有的利益,而自由權也是經過長期的抗戰所得到的。在憲法的保障之下,人民擁有說話的權利,可以透過種種管道表達自身的聲音,當局唯有設計使多元民意被表達的制度,才能夠真實反映出社會表象下的真實面貌。唯有透過如此,才可以真正反思,重新思考社會變遷下的政策走向。本課群透過尊重、保障多元發聲的管道,多元的民意將能被聽見,學生在此過程中將可學會尊重多元的差異和文化,並培養觀察、包容的價值觀以及態度。在多元民意的洗滌之下,透過不同的立場及角度重新認識和建構世界,更能廣納吸收更多的意見和看法,擴大自我的視野角度,亦可以增加知識的廣度和深度,培育出健全的人格發展。將多元價值納入大學的核心能力課程中,除了可以讓學生在校園內習得理論基礎,更能夠和實際的社會公共事務有所連結,與社會議題產生高度的互動,讓學生能破除象牙塔式的學習,並培養民主素養、倫理素養、媒體素養等公民核心能力素養。

國際樂施會曾對全球公民意識下這樣的定義:「全球公民意識不僅只是自覺我們是全球的一份子,它更強調我們對彼此以及對地球的責任;全球公民意識指的是我們深切認識到人類需要去理解並且積極以行動去解決全球社會不公不義的問題;全球公民意識指的是我們體會到地球的不可替代並且以行動去保障它永續的未來;全球公民意識其實是一種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是一種人生觀,一種信仰──堅信行動可以帶來實質改變。」(轉引自龍應台,2007) 。龍應台(2007)更曾指出「先進國家在進行的公民教育,早已不再是傳統的本土愛國教育,從前所標榜的道德標準-不外乎忠誠禮義勇敢負責等等,也早已轉換為對於地球和全球社區的關懷和行動。」

    因此,如何培養公民涵養,已是當今重要的教育課題之一,現今的公民涵養教育,須具備國際觀的視野,公民的責任與公民素養的培育,都不再侷限於國家之內,而是將視野放大到國際,一個良好的公民必須對全球的政治經濟社會都有基本認知,必須對社會上所發生的不公義事件站出來發聲,而公民核心能力課程的培養,更期望可以改變過去學生對於公共事務的冷漠觀感,期望提升學生對於民主與法治、倫理與道德,以及媒體與多元民意內涵的認知,增進學生參與公共事務的熱情,並且提升學生對於公共事務的反思、批判與協商能力,甚或能更具備積極的行動力以及創意思考等公民素養核心能力。因此,本課群擬從社會變遷下公民涵養的角度整合「公民倫理學」、「人口變遷與經濟議題」、「社會運動」、「媒體與民意」、「當代全球議題與國際法」五門課程,其中「公民倫理學」側重「倫理面」的公民涵養,「人口變遷與經濟議題」著重「經濟面」的公民涵養,「社會運動」強調「社會面」的公民涵養,「媒體與民意」聚焦於「媒體面」的公民涵養,本課群除關注國內議題,亦不偏廢國際議題,「當代全球議題與國際法」更從「國際面」討論公民涵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