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練習題(二)

(請參考課本P.21-32內容作答)

 

1950年代的台灣受限於勞動及資本投入的不足,再加上當時生產技術極為落後,台灣當時仍屬於低度開發的國家。假設在上述有限的生產資源與固定的生產技術之情況下,台灣在農業與工業兩部門間的生產組合如下表所示:

 

生產組合點

A

B

C

D

E

F

G

工業產量

0

1

2

3

4

5

6

農業產量

600

580

520

420

300

160

0

   

一、                令工業生產在橫軸、農業生產在縱軸,請分別標出此兩部門間之各生產組合點出來。(此組合點之連線即為所謂的「生產可能線,PPF」!)

 

二、                請分別計算各生產組合點之連線(A→B,B→C,C→D,D→E,E→F,F→G)的斜率為多少?(此組合點連線的斜率即為生產決策變動的邊際「機會成本」!)

 

三、                請問各組合點之連線其斜率的絕對值如何的變化(由A到G)?此斜率變化之特性正好反應了一個理性的生產者在面對「有限的資源」與「固定的技術」之下,應該會出現何種決策行為法則?

 

四、                請根據這些組合點的移動說明為何「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或「有得就有失」)在經濟社會中是必然、合理且普遍存在的現象。

 

五、                假設台灣因為經濟不景氣的原因造成許多生產資源的閒置(如:工廠停工、勞工失業等),此時農業與工業生產之組合點應該會落在何處?此時的經濟社會是否可能出現所謂的「白吃的午餐」?請繪圖說明之。

 

六、                假設經過數十年的發展,台灣的生產資源(如:勞動與資本投入)不斷的增加、生產技術亦不斷的提昇,則前述的PPF曲線會如何的變動?(此變動即為所謂的「經濟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