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大學歷史系  中國史學史  課程綱要

講義下載

一、【開課系所】:歷史系

二、【開課年級】:二年級

三、【修別】:選修

四、【科目名稱】:(中文) 中國史學史

                (英文) The History of Historiography of China

五、【先修科目】:

六、【學分數】:上學期  2  學分, 下學期  2  學分

七、【授課時數】:(正課) 2  小時,(實習)  小時

八、【教學目標】:

    本課程為史學系之專業課程之一,講授重點在介紹中國史學傳統的建立。除介紹史學著作的體裁外,亦由學術、社會等方面探討中國史學的資源。

本課程共分為二大單元,.由司馬遷到杜佑;.古文運動到章學誠。

本課程為一學年課程。

主要教材:

錢穆(賓四)      中國史學名著                     三民書局          1973

尹達       中國史學發達史                  中州古籍出版社 1985

劉節       中國史學史稿              中州古籍出版社 1982

金毓黻    中國史學史                 國史研究室     1944

吳懷祺  中國史學思想史    安徽人民出版社  1996

以上任選二種作為教科書,並請參照「參考書目」所列書目,及隨堂所發的講義。

 

九、【內容綱要】

序說

一、      中國古代宗教與史的起源

參考資料:

    蔣義斌,中國宗教與史的起源,佛教的思想與文化論文集,pp.1-16.

思考討論:1.歷史為何在東西方文明,同樣是文明發展的核心?

         2.東西方歷史發展與宗教的關係?

         3.記錄與中國史學發展的關係?

二、      周代史官的類型及執掌

參考資料:

劉師培,<古學出於史官論>,《劉申叔先生遺書》

徐復觀,〈原史——由宗教通向人文的史學的成立〉,《中國史學史論文集》第三
    

思考討論:1.周代文官制度的特色?

         2.「史」的職掌與技藝的累積?

三、      史官檔案與六藝、諸子的成立

參考資料:

內藤虎次郎,<<支那史學史>>,<六藝成立><諸子成立>

思考討論:1.諸子與史的關係?

         2.經史的關係?

四、      *記錄的起源與先秦的史籍

參考資料:

   吳寶康等,檔案學概論,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8,ch.1

   Georges Jean著、曹錦清等譯,<<文字與書寫>>,台北,中時,1994年。

   黃彝仲,檔案管理之理論與實際,1947

   張舜徽,中國文獻學,中州書畫社,1982

   曹喜琛等,檔案文獻編學,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0

   章學誠,<<文史通義>>,<詩教篇>、〈書教篇〉

思考討論:1.記綠與記憶

         2.文官制度的運作與檔案的形成

五、      *先秦的歷史意識

參考資料:

《公羊傳》第一章

《易經》〈繫辭傳〉

《五行大義》

思考討論:1.天命觀

         2.五行觀的形成及其史觀

         3.中國的演進歷史觀

六、      史記的結構

參考資料:

蔣義斌,中國正史書志體的結構──以史記、漢書為例,第二屆國際華學研
           究會議論文集,pp.275-302.

張大可,《史記研究》,甘肅人民出版社

張大可,《司馬遷評傳》,南京大學出版社

韓兆琦,《史記通論》,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周虎林,《司馬遷與其史學》,文史哲出版社,1980

《歷代名家評史記》,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86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史記》

思考討論:1.司馬遷《史記》的結構與年鑑學派歷史觀的比較

         2.司馬遷史學思想中歷史的領域

七、      *書志體的結構

參考資料:

蔣義斌,中國正史書志體的結構──以史記、漢書為例,第二屆國際華學研
       究會議論文集,pp.275-302

王錦貴,《中國紀傳體文獻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

思考討論:1.書志體的時間觀

         2.紀傳體中的大歷史與小歷史

八、      兩漢之際的史學與漢書的成立

參考資料:

陳其泰,《再建豐碑班固和漢書》,三聯書店,1994

吳樹平,〈東觀漢記的撰修經過及作者事略〉、〈東觀漢記中的本紀、表、列傳、
       
載記和序〉,收於氏撰《秦漢文獻研究》,齊魯書社

廖吉郎,《兩漢史籍研究》,廣東出版社,1981

思考討論:1.漢代學界為何以紀傳體修史及其修史的目的

         2.漢書中的記錄特色

九、      東漢末至魏晉「史」的轉變

參考資料:

逯耀東,從隋書經籍志史部形成論魏晉史學轉變過程,食貨,10.4

《史通》,「史官建置」

錢穆,<兩漢博士家法考>,<孔子與春秋>收於《兩漢經學今古文平議》,東大

蔣義斌,荀悅家學與漢末晉初史學,史學彙刊,第15期,pp.1-26.

廖吉郎,《兩晉史部遺籍考》,嘉新文化基金,1970

思考討論:1.古文經學對編年體復興的影響

         2.四分法的經史觀

         3.「溝通」與四分法

十、      三國志與後漢書

參考資料:

繆鉞 〈陳壽與三國志〉,《中國史學史論集》一

逯耀東 〈裴松之與三國志注研究〉,收於《中國史學史論文選集》三      

楊翼驤 〈裴松之與三國志注〉,收於《中國史學史論集》一

   華陽國志、晉書  陳壽傳

   三國志   譙周傳   

   宋書 裴松之傳

   束世澂,〈范曄與後漢書〉,《中國史學史論集》一     

   藍文徵,〈 范蔚宗的史學〉,《中國史學史論文選集》

思考討論:1.三國志注的歷史意義

         2.范曄後漢書的特色

十一、     魏晉南北朝史學的特色

參考資料:

唐長孺,魏晉玄學之形成及其發展,《魏晉南北史論叢》

陳寅恪,陶淵明之思想與清談之關係,《論文集》

錢穆,袁宏政論與史學,《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東大

雷家驥,《中古史學觀念史》,學生,ch.8

思考討論:1.人物在中國史學地位,及在魏晉時發展

         2.史與民族融合的關係

十二、     唐代史官制度與官修史書

參考資料:

William Hung, The Tang Bureau of Historiography Before708, Journal Asistic
         Stydies,
vol.24

張榮芳,《唐代的史館與史官》

唐會要63/ 64/

楊聯陞,〈官修史學的結構〉,收於《國史探微》,聯經

謝保成,《隋唐五代史學》,廈門大學出版社,1995

瞿林東,《唐代史學論稿》,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89

牛致功,《唐代的史學與通鑑》,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89

思考討論:1.史官制度的發展

         2.史官與監察權的關係

十三、     從劉知幾到杜佑

參考資料:

《洪業論學集》,明文

許冠三,《劉知幾的實錄史學》,香港中文大學,1983

彭雅玲,《史通的歷史敘述理論》,文史哲出版社,1993

林時民,《劉知幾史通之研究》,文史哲出版社,1987

張三夕,《批判史學的批判》,文津出版社,1992

蔣義斌,〈劉知幾的語言觀〉,華岡文科學報20期,pp99-122。

    李之勤,〈杜佑的歷史進化論〉,收於《中國史學史論集》(二)

陳光崇,〈杜佑在史學上的貢獻〉,《中國史學史論集》()

    思考討論:1.歷史與語言的關係

         2.歷史的主客觀與歷史敘述

         3.通典的社會結構史觀

第二單元

十四、     歐陽修的史學

參考資料:

趙呂甫,〈歐陽修史學初探〉,收於《中國史學史論集》()

   柴德賡,〈論歐陽修的新五代史〉,《中國史學史論集》(二)

   蔣義斌,〈歐陽修新五代史馮道傳的禮樂制度性關懷〉,第四屆史學史研討
          會,台北,中興大學歷史系

思考討論:1.歐陽修如何秉筆直書?

             2.紀傳體論贊與史識、史實的關係

十五、     司馬光與資治通鑑

參考資料:

張須,《通鑑學》,臺灣開明書店,1975

    劉乃和、宋衍申,《資治通鑑論叢》,河南人民出版社,1985

    思考討論:1.通鑑對編年體改進

             2.編年體史書在中國史學史的地位

             3.通鑑僅重視政治?

十六、     鄭樵與通志

參考資料:

〈鄭樵史學初探〉,《中國史學史論文集》(二)

    白壽彝,〈鄭樵對劉知幾史學的發展〉,《中國史學史論文集》(二)

    蔣義斌,〈鄭樵的史學思想〉,《史學通訊》,第22期,pp.10-19.

顧頡剛,《鄭樵傳》、《鄭樵著述考》,附於王樹民點校,《通志二十略》,
      下冊(中華書局,1995)

蔣義斌,〈鄭樵《通志》的撰述與詩教〉,台灣大學歷史系主辦,轉變與定
       型﹕宋代社會文化史學術研討會,1999年

思考討論:1.專史與專門之學

         2.詩教對鄭樵史學思想的影響

十七、     馬端臨文獻通考

參考資料:

    白壽彝,〈馬端臨的史學思想〉,《中國史學史論文集》()

    王瑞明編,《文獻通考研究》,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

思考討論:1.文獻通考之「通」與通典之通的比較

         2.歷史是延續的?或是偶發的?

十八、     宋代史學的特色

參考資料:

    蔣義斌,〈朱熹的經史觀〉,《史學彙刊》,第16期,pp.65-102.

    蔣義斌,〈陸九淵的歷史意識與鵝湖之會〉,第三屆史學史國際研討會,中
         興大學,pp.137-170.

蔣義斌,〈佛祖統紀中的本跡觀〉,天台宗的歷史與思想學術研討會,刊於
         台灣大學文學院佛學研究中心學報,第一期,pp.147-165。

饒宗頤,《中國史學上的正統論》,宗青,1979

趙令揚,《關於歷代正統問題爭論》,香港

思考討論:

十九、     *宋代的新史書與新史體

參考資料:

陳智超,《解開宋會要之謎》,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5

思考討論:1.宋代官修史書與新史體的關係

         2.資治通鑑對新史體開發的影響

二十、     明清史官制度與官修史書

參考資料:

劉節,《中國史學史稿》相關章節

思考討論:1.官修史書與史官制的相互關係

二十一、              明未清初的學風與史學

參考資料:

謝國楨,《明末清初的學風》,仲信,

思考討論:1.王學對史學發展的影響

         2.為何王陽明的思想體係可以發展出「五經皆史」之論

二十二、              *王船山的史學思想

參考資料:

陳守實,〈關於王船山史論的現實性問題〉,收於《中國史學史論集》()

曹伯言,〈王船山歷史觀研究〉,———

思考討論:1.王船山通鑑論的價值

         2.王船山史論對傳統史觀的批評

二十三、              黃宗羲對史學貢獻

參考資料:

《明夷待訪錄》

《明儒學案》序

思考討論:1.黃宗羲論宗旨與語言的關係

         2.學案體的意義

二十四、              *顧炎武的學術與史學

參考資料:

《日知錄》與風俗有關之條目

思考討論:1.man men Man Men在史學中的不同意義

         2.群體歷史研究的重要性

二十五、              乾嘉學風影響下的史學

參考資料:

杜維運,《清代史學與史家》,東大,1984

思考討論:1.清代工具理性發展對歷史解釋的影響

         2.清代考據學的義理基礎及後世的誤解

二十六、              章學誠的史學思想

參考資料:

倉修良,《章學誠和文史通義》,中華書局,1984

董金裕,《章實齋學記》,嘉新文化基金,1976

蔣義斌,〈章學誠"六經皆史"的意旨〉,華岡文科學報,第16期,pp.167-179.

何炳松,《浙東學派溯源》,中華書局,1989

方祖猷,《清初浙東學派論叢》,萬卷樓1996

思考討論:1.章學誠如何重新建構歷史不是到過去旅行的理論

         2.章學誠史學撰述的當代性

         3.記錄在章學誠史學體系的地位

  中國史學史參考書目

 

魏應麒             中國史學史                 臺灣商務印書館 1941

金毓黻             中國史學史                 國史研究室     1944

顧頡剛             當代中國史學                     龍門          1974

李宗侗             中國史學史                 華岡          1953

錢穆(賓四)      中國史學名著                     三民書局          1973

杜維運        中國史學史論文集             華世書局

吳澤         中國史學史論文集(1-2)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0

劉節         中國史學史稿                     中州古籍出版社 1982

王樹民             史部要籍解題                     木鐸          1983

杜維運             與西方史家論中國史學             東大圖書公司   1981

中興大學歷史系 中西史學史研討會論文集() ()()  久洋  1986 

鄭鶴聲             中國史部目錄學                 華世書局         1974

吳澤         中國近代史學史論文集             華東師範大學   1984

內藤虎次郎     支那史學史                 弘文堂      1953

尹達         中國史學發達史                 中州古籍出版社 1985

高國抗             中國古代史學史概要         廣東高等教育出 1985

張孟倫             中國史學史                 甘肅人民出版社 1986

白壽彝             中國史學史()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6

白壽彝             歷史教育和史學遺產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3

陶懋炳             中國古代史學史略             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7

陳秉芳、王錦 中國歷史書籍目錄學         新華          1984

張舜徽             中國史學家傳                     遼寧人民出版社 1984

陳光崇             中國史學史論叢                 遼寧人民出版社 1984

國書刊行會     中國正史研究文獻目錄             國書刊行會     1977

早稻田大學東 中國正史基礎的研究             早稻田大學     1984

許冠三       新史學()                香港中文大學  1986

吳澤 主編       中國近代史學史                 江蘇古籍出版社 1989

周谷城             史學與美學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0

陳其泰             史學與中國文化傳統         書目文獻出版社  北京   1992

杜維運       中國史學史()        三民  1994

陳其泰       中國近代史學的歷程    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

張豈之主編   中國近代史學學術史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1996

王學典       二十世紀後半期中國史學主潮  山東大學出版社  1996

喬治忠、姜勝利編  中國史學史研究述要  天津教育出版社 1996

吳懷祺      中國史學思想史        安徽人民出版社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