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與學術之路打開不同的窗子看世界

池祥麟

現職

合作經濟系副教授兼商學院合作經濟暨非營利事業研究中心主任

經濟部中小企業榮譽指導員北區輔導委員會諮詢顧問


學歷

台灣大學財務金融學博士


主要發表文章於以下期刊

1. 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

2. 證券市場發展季刊

3. 中研院經濟論文

4. 合作經濟

5. 政大第三部門學刊

6. 台灣金融財務季刊…

 

很榮幸有這個機會向各位師長與同學分享我的教學與研究的初淺經驗。如果所分享的心得並不正確,還請各位多加包涵指正,感激不盡!

台北大學讓我的研究邁入正軌

為什麼呢?因為教學時數變少,研究時間變多。

各位師長可能覺得納悶我怎麼會這樣說?因為本校老師的教學時數應該不算少吧?事實上,我於民國87年取得台灣大學財務金融研究所博士學位後,先進入了一些大學與技術學院任教,授課時數非常多,我記得有一學期授課竟然高達22個學分,而且要跑3個不同的學校(包括日夜間部),現在回想起來還真難以想像當時的精力是哪裡來的。雖然這讓我學習到許多教學的寶貴經驗,以及不錯的薪資收入,但是研究時間被排擠以及沒有個人研究室,一直讓我不能快樂起來。

後來,四年前因緣際會地來到台北大學,教學時數雖然相對於其他國立大學還是較多,但實在比我以前的教學時數少得多,而且系主任亦朝降低教學時數與提升研究時數的方向努力,所以研究時間自然比以前多,而且重要的是:還有個人研究室!這讓我開始快樂起來了。不過值得一提的是:本校老師教學時數相對於其他國立大學較多,因此進行研究較其他國立大學老師真的較為辛苦。但是我相信本校老師所多花的教學心力,對於學生們的正面幫助是非常深遠的。

雖然我當時的研究室只有兩坪多,位於自強大樓而且是木板隔間,還只有一個小窗子,冷氣也不大冷,但是我卻非常喜歡它,因為它是我生平第一間個人研究室,很安靜,可以讓我心無旁騖地好好做研究。此外,在同一樓層經濟系與不動產城鄉系的老師們非常地用功,待人又非常親切,從而在這種充滿著學術研究氣息的環境中,讓我的研究終於有了突破,文章並發表在中研院經濟論文(TSSCI) 與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SSCI)。

之後商學院搬到三峽來,所以我必須向原本的小間研究室say goodbye,非常感謝它!而新的研究室位於三峽商學院大樓八樓,比原來的研究室大得多,而且有兩面超大的窗戶,視野非常好,可以看到北二高、漂亮的新行政大樓、籃球場、心湖、鳶山以及美麗的夕陽(我覺得這是三峽校區很美麗的景色)。這樣的環境讓我許多在其他國立或私立大學任教的博士班同學非常羨慕,我自己也覺得更要好好的從事教學與研究,否則真虧待了這麼好的環境。因此,我幾乎星期一至六每天都會來三峽(星期六沒有冷氣,夏天會很悶熱,但是還是樂在其中),雖然來往高速公路的油錢加過路費真是一筆不小的負擔。三峽校園內還可以跑步、散步、打籃球、騎腳踏車,校區附近還有溫水游泳池,以及環境很清幽的三峽金光明寺可參訪,所以三峽校區真是個好地方喔!也因此,我又能夠發表文章在證券市場發展季刊(TSSCI),也申請到國科會計畫。

目前教學與研究的心得與方向

1. 財務金融領域的研究競爭非常激烈

我本身的背景是財務金融,而這個學門也是商學領域非常熱門的子領域。從大部分的大學院校都有財務金融的相關科系,今年第一類組排名第一的就是台大財務金融系(採計國文、英文、數學乙三科),以及學術界的非常多投稿數目和十分激烈的競爭,就可以看得出來。所以有時被接受的文章要等到一年後才會被刊登出來呢 !

後來慢慢地開始覺得,財務金融領域有這麼多的學者投入研究,似乎使得某些研究主題所投入的人力已經太多,而有努力重複的現象。因此,除非大家對該研究主題都做得不夠好,或是你有非常特別的創意可以讓該主題有不一樣的發展,否則我覺得似乎應該去碰觸一些比較冷門的研究主題,不要一味地跟著研究的流行趨勢。

2. 學術研究應該要能對我國的金融環境有高度的政策意涵

其次,我覺得生長在台灣這個土地上,似乎學術研究應該多以它研究對象,才能因為這些研究讓台灣得到有意義的政策意涵。

但是研究台灣的文章似乎不易引起國外SSCI期刊主編的青睞,所以該怎麼辦呢?就實證研究而言,或許有三個方向可以解決這個似乎難以兩全其美的問題:第一,找到台灣獨有的機制所形成的資料,可以解釋某些財務金融學的重要議題。但這比較困難。第二,以國外資料進行研究,而且其政策意涵可以引用於台灣,然後又可以投稿至國外的SSCI期刊。第三個方向是:進行國際實證研究,亦即探討不同國家財務變數 (譬如50個國家之資本市場的發展程度) 的差異可以被哪些因素來加以解釋,這種類型的研究也受國外SSCI期刊的青睞,而且可以把台灣納入為研究的國家之一,如此亦為兩全其美的方向之一。

3. 透過共同研究解決資料庫成本過高的問題

如果要進行上述的第三個方向之研究,除了要先找到有趣的故事作為研究議題之外,最重要的就是需要財務資料的國際資料庫,譬如:Bankscope; Worldscope; Compustat; Datastream…等等。購置這些資料庫並不便宜,至少都要數十萬以上。就台北大學而言,圖書館在這個學期努力地克服經費拮据的問題,加上師長們的協助,終於購買了Compustat資料庫(之前此資料庫是由本校台灣研究發展中心用心地購置下來,我因此獲益良多,但後來由於經費問題不能更新),讓本校老師能夠持續有一個非常好的國際財務資料的來源。

然而,除了Compustat以外,其他的國際資料庫本校目前尚付之闕如,原因還是在經費不足,反觀其他學校 (譬如台大、政大、元智等等) 的資料庫便非常齊全。這問題該如何解決呢?畢竟短時間內向教育部爭取更多經費來購置資料庫或其他設備,有其客觀環境上的困難。因此,我若要使用本校沒有的資料庫,便轉而使用他校的資料庫,而且必須跟該校老師共同掛名才行,否則會有智慧財產權的問題。但也正因如此,我與他校老師在共同研究的過程中,反而迸發出許多意想不到的創意與心得,這也是意想不到的收穫。

4. 為自己與學生多開幾扇窗來看企業組織應有的經營方式

「為自己」指的是「研究」,「為學生」指的是「教學」。多開的窗子指的是「社會關懷」或「社會責任」。

在擔任本校合作經濟系副教授兼商學院合作經濟暨非營利事業研究中心主任期間,逐漸讓財務金融背景出身的我,發現除了從「經濟面」或「財務面」,來分析對企業組織最有效率或利潤最大的經營模式之外,「社會面」與「環境面」是另外兩個看企業的窗子,也就是從「公平」的角度來思考企業應有的經營模式。換句話說,除了追求股東利潤 (或財富) 極大化之外,必須同時兼顧到其他利害關係人的福利,譬如改善員工的工作環境與福利、重視人權、注重產品與服務品質以增進消費者的權益、避免進行內線交易或會計操縱以保護外部人 (小股東與債權人等)、贊助社區公益活動、降低或避免環境污染等等。正如管理學大師彼得?聖吉 (Peter Senge) 所言:「企業不要把產生的利潤完全私有化,把所產生的成本社會化,亦即企業對該有的利潤當然應該要享有,對應負擔的成本,就要承擔」以及「商品的生產及資源的運用,必須要考慮資源的枯竭及對後代子孫的負面影響」。上述「公平」的思考,其實就是「企業社會責任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CSR)」的考量。

事實上,近年來企業社會責任議題已經在國際社會上日益增溫。從2001年底安隆 (Enron) 案開始,國際金融市場爆發了一連串的企業會計醜聞和攸關財務的違法行為之後,許多的評論都將這些醜聞的發生,歸為企業社會責任的淪喪,是一種不斷增加的傳染性貪婪 (infectious greed)。《史隆管理評論》提及這些貪圖短期利益而從事不誠實行為的公司,所產生的隱藏性代價,遠大於一般人認知的程度 (Cialdini, Petrova, and Goldstein, 2004)。博達事件撼動台灣證券市場,無疑是安隆案的重蹈,不誠實的因,後果不僅是企業要承擔,投資大眾對企業失去的信賴,更重創了整個社會。

也因為上述的原因,我開始覺得應該把一些社會面的概念加進財務金融領域的研究中。首先,我先寫了一些銀行業的CSR的概念性文章,原因在於:銀行身為企業主要的資金提供者,若能對客戶在企業社會責任方面的付出提出具體之行動,在授信上給予若干支持,勢必是鼓勵或促使企業界投入企業社會責任的重要誘因,使得銀行將成為企業社會責任議題的重要驅動者。這些文章陸續刊登於台灣金融財務季刊並連載於經濟日報。之後,最近一期的遠見雜誌也開始設立並頒發了台灣企業社會責任獎,代表這些領導刊物亦開始重視企業社會責任的重要性,而它所運用的評估方法,在我這些文章中亦有提及。

其次,我試圖以全球銀行業為研究對象,探討企業社會責任與盈餘管理間的關連,以結合社會面、財務面與國際面三者。我發現善盡企業社會責任的銀行,盈餘管理程度較低,使得報表盈餘較能反應出真實的財務狀況。這些實證研究結果似乎意味著:近年來企業假帳醜聞的發生,確實導因於企業喪失對於社會責任的重視。我從「應該強化銀行業負起企業社會責任」以及「銀行業應該負起企業社會責任」兩方面來說明可能的建議:

  • 首先,從主管機關的角度來看,除了透過法規的制訂與嚴格的執行,以降低銀行內部人進行盈餘管理的程度 (Leuz, 2003, JFE) 之外,加強並提高銀行對於企業道德的認知與重視,便是另一種可行的方法。因此,政府「應該強化銀行業負起企業社會責任」。至於如何強化銀行對於企業道德的認知與重視呢?主管機關可以促使企業界將企業倫理內化成行為準則 (code of conduct),要求經營者與員工遵守。其次,主管機關可以要求在學校的管理教育中,增加「企業倫理」等必修課程,讓學生畢業之後經營企業時能有較高的道德認知。

譬如在安隆 (Enron) 事件之後,美國許多知名大學均於MBA課程中,加強企業倫理方面的課程。根據英國經濟學人雜誌 (The Economist) 於2005年2月17日的文章 “School for Scandal” 中也指出:AACSB協會 (Association to Advance Collegiate Schools of Business) 於2003年為其495個管理學院會員,制訂了倫理課程的教學的新規則。該協會的創始會員包括了:Columbia University, Cornell University, Dartmouth College, Harvard University,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The Ohio State Universit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hicago,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與Yale University…等等。

  • 其次,若能讓社會有高度重視企業倫理的風氣,那麼不顧倫理以獲得不當名利的企業,將會遭遇市場的懲罰與壓力,使得「銀行業應該負起企業社會責任」。至於可能的作法,便是讓企業倫理教育針對社會大眾來進行。此種作法可能比只加強MBA學生的倫理教育更為有效。當社會大眾因倫理教育而有重視倫理的風氣時,不顧倫理以獲得不當名利的企業,將會遭遇市場的懲罰與壓力,讓企業不得不去重視社會責任。

也因為上述的原因,我也在大學部新開了「企業社會責任」的課程:希望兼顧「理性」與「感性」兩個層面。「理性」是希望課程內容能夠讓學生們對企業社會責任的意涵多多思考;「感性」是希望課程內容能夠讓學生們感動,從而讓學生們多一些關懷社會的胸懷。

結語

感謝各位師長對我各方面的協助。也希望未來自己的思想與行為,更能夠安頓自己,也更能夠安頓他人。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