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生理學簡介

 

前言

本文選自台大醫院復健科醫師賴金鑫著作「運動醫學講座」乙書中的運動生理學篇。本篇分三章(Ⅰ運動生理學的基本概念Ⅱ運動時的能源利用Ⅲ最大攝氧量)來介紹運動生理學。 本章雖然有些專業語言及知識,但筆者多能以易懂的比喻來說明,讓非專業人員能在一小時之內對運動生理學有了初步的認識,實在難得。

作者簡介:頼金鑫醫師,民38年生,63年台大醫學系畢,67年升任台大醫院復健科主治醫師,現為台大醫學院復健系教授,專長為運動醫學及復健醫學。

 

Ⅰ運動生理學的基本概念

          懂得「運動生理學」,對運動時的某些正常反應才不致於空緊張,而對某些運動的效果,也不致於空歡喜。

 

                 普通生理學

 「生理學」主要在探討維持生命的各種功能或現象。譬如說,人類如何攝取外來的食物,加以消化吸收,轉變為維持生命所需要的能量﹔若有多餘時,如何加以有效的貯藏,以便必要時立刻可以轉化來利用。有關各種消化、新陳代謝、呼吸、循環、排泄、內分泌及神經肌肉等功能的變化,都是普通生理學」研究的範圍。

 

                 運動生理學的特點

 「運動生理學」則是一種特殊的生理學。它主要在探討﹔為了適應「運動」這種刺激,所產生的「急性的」及「慢性的」生理功能變化」。 換句話說,一方面在研究「運動當中」以及「剛運動後的恢復期中」,由於運動而產生的種種差異在於休息狀態中的生理現象﹔另一方面也在探討,過一段時 間的反覆運動刺激之後,所發生的生理功能變化。前者就是對運動的「急性反應」,後者就是對運動的「慢性反應」,一般也稱為「訓練效果」。

為了使大家更易明瞭這兩者的差別,我們以下面簡單的例子來說明。當我們從事運動時,心跳、呼吸和血壓都和會比安靜休息時增加,運動愈激烈時增加的幅度也愈大,這就是為了供應連動所需增加的能量(或氧氣)而產生的「急性反應」。可是當我們經常運動一段時期之後,再作相同的運動時就覺得輕鬆多了,因為我們的心跳、呼吸和血壓都不會像以前增加得那麼多,這就是對運動的「慢性反應」,也就是所謂的「訓練效果」,表示我們的心肺功能已經有所改善了。

 

                 人人應懂得一點運動生理學

體育系的學生必修「運動生理學」,因為體育和運動兩者之間的關係實在太密切了。修習體育的人如果不懂運動生理學,就像個半身不遂的病人,無法靈活地運用他的四肢,不僅自己很難在運動競賽上出人頭地,更談不上去指 導別人了。

復健醫學系的學生也得修「運動生理學」,因為他們經常需要利用運動來洽療病人,唯有充分明白「運動生理學」的原理,才能發揮「運動治療」的預期效果,否則不但不見效,還可能因為治療不當而產生反效果或併發症,那就 更得不償失了。

那麼一般人需要懂一點運動生理學嗎?我想是很有幫助的,特別是喜歡運動的人和關心健康的人。為什麼呢?從運動生理學中可以明白一些正常人的生理反應現象,不致於發生在自己身上時大驚小怪,空緊張一場。也可以學習正確的體能訓練方法及要領,並能預期產生那些效果及多大的效 果,不致空歡喜一場。

以下將陸續為大家介紹一些「運動生理學」的基本概念。

 

                 維持生理功能方式的進化

 以「變形蟲」(阿米巴)這種最簡單的動物為例,為了繼續生存下去,它所有的生理功能,如﹕新陳代謝、對外界刺激的反應、移動和生殖等,都在一個細胞內進行。由於它的細胞很小,因此 只要靠簡單的擴散和滲透作用,就能把食物、廢物、電解質以及溶解的氣體,有效地分佈在細胞內,或者在細胞與外界環境之間進行交換。

可是這種單細胞的動物生活方式,使它的細胞體積大小只能在某種範團之內,否則無法長期生存下去。有位學者曾估計過,如果一個生物的新陳代謝率很高的話,那麼它的直徑不能大於一公釐,否則單靠擴作用無法獲得足夠的氧氣供應。由此可見,每個細胞必須保持很小的體積。

在進化成較高等的動物過程當中,整個動物的體積也在增大。可是每個細胞又不能變得太大,於是必須演進成「多細胞」的形態,而這許多細胞又得互相合作,具有一定的組織,彼此協調工作。於是不同的細胞必須負責其特殊的功能,最後構成各種特殊的組織和器官。這種過程使各個細胞不再有機會和外界環境直接密切的接觸,這是必然的結果。

同時,在進化過程當中,外界的環境也海水變成空氣。於是,較高等的動物還必須發展 出一種新的系統,使它能輸送物質到體外,或從外界環境輸送物質到體內,並有效地分佈在體內各部份﹔這需要一種系統,使它能適應新的環境,並和外界溝通。

當動物從海洋移到陸地時,順便也把一部份海水裝進它的體內,於是今日的人類,體內占有百分之五十至七十的水分。當我們仔細去分析體液的成分時,會發現其中各種離子的濃度,和古代的海水成分極相似。就像「變形蟲」一樣,我們體內的細胞仍浸在體液中。

這種細胞外或細胞間的體液成分,對細胞的生理功能非常重要。其中的有機物質,如﹕葡萄醣、脂肪酸、荷爾蒙、酵素等,以及無機物質,都對細胞功能具有極大的影響力。

 

                  運動中的細胞所需能量瞬間增加幾十倍

     大多數器官的功能,其主要的目的在能維持各個細胞的內部平衡。不管是在動物體內或者外界環境。發生任何變化或障礙時,為了維持細胞正常功能,必須在細胞間體液和血液裡的血漿之間不停地交換物質。當一個人從休息狀態突然開始劇烈運動時,他所需的能量瞬間增加卅以上,上述的交換作用也隨著必須增加數倍以上時,這種透過微血管壁膜進行的交換,很可能在細胞周圍產生交通擁擠的問題。

      愈高等的動物,基本上的活動量往往也較大。為了適應這種需要,以人類例,我們身體主要的部份,便是由這些運動器官相配合運動所需的器官所構成的。雖然人類肌肉骨骼的 形狀和大小, 使我們在速度上比不上羚羊,也此不上大象的強壯,可是就各項功能綜合比較時,人類是相當傑出的。

    運動的基本工具便是肌肉。肌肉本身具有一項其他組織所缺少的特性,那就是它的新陳代謝率的幅度化最大。以運動中的骨骼肌為例,它能比休息狀態的氧化速率增加五十倍以上!如此劇烈的增加新陳代謝速率,必定會產生一些嚴重的問題。因為消耗燃料和氧氣的速度增加五十倍時,相對的,移走熱量、二氧化碳、水分和廢物的速率,也必須增加五十倍才行。

 

                  那些器官在替運動中的肌肉服務?

     為了維持細胞的物理性與化學性的平衡,細胞內外液體間的分子交換,也得大量的增加,才能不停地把新鮮的液體供給運動中的細胞。當肌肉進行劇烈運動時,為了維持內部的平衡以使運動得以繼續進行,這種能力完全取決於那些替肌肉服務的器官,也就是配合運動所需的器官。具體而言,指的是循環和呼吸的器官,靠它們的功能才能使肌肉細胞隨時和外界的空氣,立即保持間接性的接觸。

     當我們作最大的運動量時,所產生的熱量可能由休息時的每分鐘四千焦耳(或八十瓦特),增加為每分鐘廿萬焦耳(或三千五百瓦特)。這時,調節體溫的功能系統必須發揮作用,迅速地將這些多餘的熱量由肌肉輸送到皮膚。經由發汗作用,可達到蒸發放熱的效果。可是,流汗過多可能使水分和鹽分流失太多,因而影響到循環和腎臟的功能。

      為了補充因劇烈運動所消耗掉的能量,我們每天必須攝取比休息時多達四倍的食物。同時在運動當中,許多內分泌腺都參與調節新陳代謝和循環的功能。在我們的中樞神經系統,也有一部份專門接受肌肉和關節送來的感覺訊號,並將某些反應命令傳送給肌肉。換句話說,腦子的活動跡象.需靠肌肉的動作來表達於外。

 

                 可了解一個器官的最大功能容量

    「運動生理學」另一個迷人之處,在於它能提供某些基本的資料,讓我們瞭解不同的器官系統所具有的功能特性,以及它的最大功能範圍(即最大量)。對人類的生理或臨床研究,不能 只限於休息狀態的探討,因為只有加上功能負荷時,才能看出一個器官的功能容量有多大。對於某種功能的調節學說,一定要考慮到,並且能說明,對不同的生理狀態的適應變化才算完整,而肌肉活動便是其中不可缺少的一項。

    勞力性的工作,有時須在惡劣的環境中進行,譬如說在高山上或地下礦坑裡,即使是現代化的社會,也常免不了需要有人去從事這一類的工作。也許勞力性的工作,將永遠是維持社會必要的一部份,而且,每個人都不斷地透過運動或其他的肌肉活動方式,來達到消遣娛樂或追求滿足感的目的。

     運動生理學研究的重要目的,一方面在探討不同的活動或環境因素,對不同的器官功能所產生的影響,另一方面也在研究為了適應這些刺激,個人需要多大的體能。最後更希望明瞭,這種體能如何受訓練或特殊適應方式的影響。

 

             決定運動「表現」的條件不同

      廣義而言,一個人的體能或運動表現,深受他的能量輸出率的大小(包括無氧的和有氧的能源,以及輸送氧氣的能力)、神經肌肉性功能(肌力、協調性及技巧)、關節活動度(即所謂「柔軟性」)、及心理因素(動機與戰術)的影響。至於其中那些因素較重要,則視不同的運動項目而有所不同。譬如說,打高爾夫球並不需要有很大的能量輸出率,最重要的是優異的技術﹔而跳高,則肌力和技巧同樣的重要。以長距離賽跑和越野滑雪為例,有氧性的能量輸出率的大小對它的速度影響最大;而技巧方面,在滑雪的份量就比跑步大。至於動機和毅力,更是戰勝疲勞的必要武器。由此可知,不同的運動項目,都可利用科學的方法加以分析,以決定那些因素是發揮優異表現所必須的特殊條件。

    有了上述的基本概念之後,下章將為大家介紹「運動時的能量利用」。

 

  Ⅱ運動時的能源利用

 

         人在運動時,究竟是如何「燃燒」利用體內的能源?這是一個充滿奧秘的有趣過程。

    「運動生理學」,基本上可說是在探討物質的能量,如何轉變為機械性的能量。換句話說,也就是想說明,如何把攝取來的食物,加以消化、吸收及貯藏,以便供肌肉收縮時使用,而以運動的形式表現於外。

    人體的功能和人類所發明的「內燃機」(如:汽車的「引擎」),有許多相似的地方。首先需把汽油和空氣混合吸進去,然後靠火星塞產生的火花點燃這些混合氣體,造成慢炸性的燃燒,於是原有的「化學能」就轉變成「動能」和熱量。藉著氣體的膨 脹力推動活塞,再透過一連串的傳動系統來推動車輸,使汽車前進或後退。這個馬達還得靠水或空氣來冷卻,以預防過熱。廢氣則由排氣系統排放出去。必須有空氣中的氧氣存在,這個馬達才能不停地運轉,因此它的功能可算是「有氧性」的。同時,這個引擎也需連續性的燃料(汽油)供應,一旦油箱裡面沒有汽油時,它就不能繼續運轉下去。可是每輛汽車都有蓄電池和啟動機,它並不需要氧氣,就能輕易地發動引攀,因此這部分的功 能可算是「無氧性」的。我們都知道,每個蓄電池所貯藏的電能非常有限。如果不經常充電的話,不需使用多久,它的電能就會完全消耗掉。而無法再繼續使用。這種現象和以下將談到的「無氧性能源」及「有氧性能源」,可說是極為相似。

 

                 無氧性能源

    人體就像一部機器,肌肉彷彿是引擎中的活塞。必須有燃料(養分)供應及啟動機產生的火花。才能使燃料開始燃燒分解,靠產生的能量來推動活塞(使肌肉收縮),這個過程就像在使用「無氧性能源」一樣。

 

                 高能量磷酸化合物:ATPPC

    科學家們已證實,肌肉收縮所需的最常用能量便是ATP(腺瞟 呤核甘三磷酸),幾乎每個細胞內所需的任何能量,都和ATP有關,因為它就像是貯藏在蓄電池裡的電能,隨時都可以立即取用,可是它的貯藏能量也很有限,這是ATP的最大特點。

    ATP水解之後,會分解成ADP(腺瞟 呤核甘雙磷酸)和一個磷酸鹽,同時釋放出大量的能量。必要時,ADP還能繼續分解為AMP(腺瞟呤核單磷 酸)和另一個磷酸鹽,當然有更多一倍的能量被釋放出來。因此我們可以這麼說,ATP是細胞內攜帶化學能的「公共 汽車」,因為它一方面把養分,分解所產生的能量,一部分以ATP的形態保存下來,另一方面則能迅速地分解自已,把能量轉移給需要它的地方。有了它,細胞才 能進行新陳代謝,利用簡單的原料來合成新的細胞物質﹔也才能把物質積極地運送到適當的地方,不受濃度高低的限制。更重要的,肌肉收縮所需不能沒有它。因此,如果說﹕「沒有ATPADP這種系統的話,沒有一個細胞能發揮功能或生存下去!」這一點也不誇張。

    下如前面所提過的,能隨時被應用的ATP貯藏總量非常有限,因此必須迅速地再製造更多的ATP出來,才能應付肌肉收縮所需的能量。在人類的肌肉中還有一種具有高能量磷酸鍵的化合物,那就是「磷酸肌酸」(PC)。它的功用好像較大容量的蓄電池,靠磷 酸肌酸和ATP之間的平衡交換反應,磷酸肌酸立刻把能量供給ADP,使它的磷 酸鍵和ADP結,再合成更多的ATP,因此磷酸肌酸可視為ATP再生的第一種貯藏性能源。可是把原有的ATP和磷酸肌酸的總量全部加在一起來算,它們所能供應的能源還是少得可憐,很激烈的運動時。譬如說盡全速跑一百 公尺,可能八至十秒之間就把它們都用完了,因此勢必還得靠其他的方式來製造ATP,繼續供應更多的能源。

 

                 無氧性醣解系統(乳酸生成系統)

    在人類的細胞質中,具有一些特殊的酵素,它們能在無氧存在之下,把肝醣或葡萄醣分解成焦葡萄酸,再轉變成乳酸,因此這些酵素被稱為「無氧性醣解酵素」。靠這些無氧性醣解酵素的作用,肝醣內每個單位的葡萄 醣被分解時,可再合成三個ATP;可是 分解這種從血液進入肌肉的葡萄醣時,由於需先動用一個ATP,因此實際上 只能多產生兩個ATP。這個系統所能供應的能量總和,約比ATP和磷酸肌酸系統大一倍,但單位時間內所能動用的能量 只有前者的45%左右。以跑四百公尺為例,大約在40至45秒之間,就把無氧性醣解系統所能供應的能量用盡。

 

                 有氧性能源

    從以上的分析,我們知道不管是ATP 磷酸肌酸系統或無氧性醣解系統,所能供應的能量總和相當有限,以全速運動來說,大概不到一分鐘就用光了,因此對於需連續進行幾分鐘以上的激烈運動而言,「有氧性能源」系統就顯得非常重要了。

     在肌肉細胞的粒腺體內,有許多「氧化性酵素」存在,靠這些酵素的作用,能把脂肪酸和葡萄酸進一步的氧化分解,最後產生更多的ATP和廢物(二氧化碳和水)。以肝醣為例,在無氧性的醣解酵素作用之下,每單位的葡萄醣只能產生 三個ATP和兩個乳酸,可是在氧氣充份供應時,幾乎所有的焦葡萄酸都會進入粒腺體內,而不會被還原為乳酸。一旦進入粒腺體之後,經過一連串的氧化酵素伴用,能多產生36個ATP。換句話說,肝醣內的每個 葡萄醣分子在完全氧化之後,所能產生的ATP數目是無氧性糖解作用的十三倍之多(39:3)!再以人體內最常見的一種飽和性脂肪酸(棕櫚酸)為例,它在完全氧化分解後,能產生139個ATP。總而言之:不管是碳水化合物 或脂防,它們所能供應的有氧性能源的總量,比前面所提過的無氧性能源,大得太多,可是就單位時間所能供應能量的速率而言,氧化性能源只有ATP,磷酸肌酸系統的三分之一以下,約為無氧性醣解系統的百分之六十左右,因此各種能源系統之優劣點是非常明顯的。

 

                 運動競賽時之能源利用

 以運動競賽中的賽跑為例,可看出不同能源系統的重要性。短距離的一百公尺及兩百公尺賽跑,幾乎所有的能源來自無氧性的,即使是四百公尺的賽跑,無氧性能源也佔百分之八十五以上。因此這一類的選手必須接受加強無氧性能源的訓練。

    中距離的八百公尺賽跑,無氧性能源約佔60%至65%,而有氧性能源約佔35%到40%。一千五百公尺的賽跑,無氧性能源約佔百分之35%至50%,而有氧性能源約佔50%至65%。這類選手的訓練,必須依無氧性與有氧性能源之比率同時加強。

    長距離的五千公尺賽跑,有氧性能源佔80%以上﹔一萬公尺的賽跑,有氧性能源佔90%以上;而長達42.2公里的馬拉松比賽,有氧性能源更高達98%以上」。這一類耐力性的運動競賽, 僅在起跑時及最後的衝剌時才動用無氧性能源,因此比平常應多加強有氧性能源的訓練。而「最大攝氧量」愈大的選手愈有機會獲勝。

    美國的運動生理學家FoxMathews,曾對較流行的幾種運動所需的能源供應系統加以分析研究,其結果列於表一,希望國內的教練、選手及有興趣的讀友們能作參考。 
 

表一  各種運動應強調不同能源的訓練百分比

運動項目

純無氧性能源

無氧性和有氧性能源並重

純有氧性能源

1.棒球

80

20

--

2.籃球

85

15

--

3.橄欖球

90

10

--

4.足球

  ①守門員

80

20

--

  ②中鋒、後衛

60

20

20

5.網球

70

20

10

6.排球

90

10

--

7.短柄曲棍球

60

20

20

8.冰上曲棍球

  ①前鋒、後衛

80

20

  ②守門員

95

5

--

9.長柄曲棍球

  ①守門員

80

20

--

  ②中鋒

60

20

20

10.高爾夫

95

5

--

11.擊劍

90

10

--

12體操

90

10

--

13.摔角

90

10

--

14.划船

20

30

50

15.滑雪

  ①跳躍、滑降、彎道

80

20

--

  ②越野

--

5

95

  ③娛樂性

34

33

33

16游泳、潛水

  50碼、潛水

98

2

--

  ②100碼

80

15

5

  200公尺

30

65

5

  ④400公尺、500

20

40

40

  ⑤500公尺、1,650

10

20

70

17.田徑

  100公尺、200公尺

98

2

--

  ②田賽

90

10

--

  ③400公尺

80

15

5

  ④800公尺

30

65

5

  ⑤1,500公尺、1

20

55

25

  ⑥3,000公尺、2

20

40

40

  ⑦5,000公尺、3

10

20

70

  ⑧10,000公尺、越野

5

15

80

  ⑨馬拉松

--

5

95

    「純無氧性能源」,表示所有的能源來自ATP--磷酸肌酸及「無氧性 醣解系統」(或稱為「乳酸生成系統」。「無氧性和有氧性能源並重」,表示來自「無氧性醣解系統」和「有氧性能源」皆同等重要。「純有氧性能源」表示這部分的能源全部來自「有氧性能源」。表一所列之百分比,表示各運動競賽所應強調的不同能源訓練的比率。

     如果在表一中查不到您想知道的運動項目時,也可根據該項目所需持續運動時間之長短,從表二獲得您應強調的能源比率,只要遵照這個原則去訓練,必能獲得事半功倍之效。

表二   依所需持續運動時間來區分不同能源訓練百分比

運動時間

純無氧性能源

無氧性和有氧  性能源並重

純有氧性能源

10"∼35"

98

2

--

1'∼1'30"

80

15

5

2'~3'

30

65

5

4'~6'

20

55

25

10'~15~

20

40

40

16'~25'

10

20

70

30'~50'

5

15

80

135'~180'

--

5

95

 

 Ⅲ最大攝氧量

 

        「最大攝氧量」不僅是運動選手在競賽時的勝利關鍵之一,同時也是知悉一般 人心肺功能良好與否的重要指標。

                 定義

    在運動生理學的領域中,經常會提到一個名詞--最大攝氧量,到底「最大攝氧量」指的是什麼呢?又代表什麼意義呢?

    「最大攝氧量」也可稱為「最大耗氧率」,乃是指一個人在單位時間(每分鐘)所能攝取氧氣到體內的最大量,或所能消耗氧氣的最高速率。

 

                 個人生理因素的影響

    為了供應持續性運動所需要的「有氧性能源」,必須將空氣中的氧氣吸入體內,經由肺泡的氣體交換,主要和紅血球的血紅素結合,小部份的氧氣則直接溶解在血液中,然後藉著心臟血管的收縮及運輸功能。將這些含氧血(即動脈血)輸送給運動的肌肉。

    因此這種攝取或消耗氧氣的能力,乃取決於﹕j吸入空氣中的氧氣分壓,k呼吸道的暢通度 ,l肺臟的換氣功 能,m肺泡與微血管間的擴散能力,n心臟的大小與收縮功能(即每分鐘輸出血流量之多少),o參與運動的肌肉量。

 

                 氧氣分壓的影響

    無論在平地或高山上,氧氣在空氣中的濃度是經常保持一定不變的數值,佔乾燥空氣的20.9%左右。但是隨著地面高度的增加,大氣壓力愈來愈低時,氧氣的分壓也會愈來愈低。當海平面的氣壓是760毫米汞柱(mmHg)高時,進到人體氣管內的氧氣分壓約為149mmHg;但是在2500公尺的高度時,大氣壓力減為560mmHg,而進到氣管內的氧氣分壓就 只有107mmHg了!進到氣管內的氧氣分壓減低時,相對的進到肺泡及動脈血的氧氣分壓會更低因此會使動脈血中的含氧量減少,能供給肌肉組織使用的氧化性能源當然也會減少。在愈高的高地上運動時,最大攝氧量會愈低,這是一個眾所公認的事實,而動脈血中含氧量的減低,是造成這種變化的最主要因素之一。

 

                呼吸道暢通度的影饗

    患有「氣管性氣喘病」或「慢性阻塞性肺病」的病人,其呼吸道容易變窄,無法應付劇烈運動所需的大量氣體通過,因此最大攝氧量常比正常人減低。呼吸道並沒有疾病的人,如果抽煙後一小時內立刻作很劇烈的運動,往往由於受抽煙的影響,呼吸道會產生狹窄現象,因此會使相當可觀的能量消耗在呼吸方面,間接地減少了供應肌肉收縮所需的能量,對耐力性的運動成績有不良的影響。

 

                 肺臟換氣功能及擴散能的影響

肺活量較大的人,往往每分鐘的最大肺換氣量也較大,有利於較多氣體交換的進行。肺泡和微血管接觸的表面積愈大的人,單位時間及單位氣體分壓下所能通過的氧氣體積也愈多。表示其擴散能力也愈大,有利於氧氣攝取入體內的進行。以上這兩個因素和體型具有密切的關係,對正常人而書。如果以單位(體重每公斤)的最大攝氧量來比較時,則其影響力少了很多。

 

                  心臟大小與收縮能力的影響

    耐力訓練的運動員(如長跑選手)的心臟腔室常比一般人大,而且收縮能力也較強,心臟每次收縮所能送出的血液量(即每次心搏量)不論是休息時或運動中,都比一般正常人要大了許多,而每分鐘的最高心跳次數和一般人相差無幾,因此劇烈運動時的每分鐘最大的心臟輸出血流量,耐力運動員可高達三十公升以上,而一 般人只有二十公升左右!這一點顯示耐力運動員的最大攝氧量為什麼會比一般人高了那麼多,其主要的因素在於耐力運動員的心臟較大較強。更重要的一點,此種心臟功能的好壞深受訓練的影響,完全臥床休息的話會變壞,積極地參加運動訓練後會大為改善,因此即使是一般人,為了保持良 好的心臟收縮功能及體力,應該經常運動。

 

                參與運動的肌肉量的影響

    許多研究報告指出,就同一個人以不同的運動方式來施測其最大攝氧量時,所獲得的數值會有一些差異。以滑雪、跑步(圖)、騎腳踏車(圖二)和手搖車(圖三)等四種方式來比較時往往是滑雪最高,其次是跑步,再次之騎腳踏車,最低的是手搖車。為什麼會

產主這種優先次序呢?可能和參與運動的肌肉量的多少有關。滑雪和跑步都是全身性的運動,四肢及軀幹的肌肉都需活動,而滑雪時四肢肌肉活動的程度更大,因此所測出的最大攝氧量為最高。騎踏車的運動是比較偏重於下肢肌肉的活動,上肢肌肉使用的很少,因此騎腳踏車所測得的最大攝氧量比跑步平均少了5%至8%。手搖車的運動 只利用上肢肌肉而已,下肢肌肉不需參與運動而上肢的肌肉量比下肢少了很多,因此手搖車運所測出的最大攝氧量平均比跑步少了25%至35%。

 

                所需的施測儀器

    測量最大攝氧量所需的儀器很多,首先必須有一部準確可靠的履帶式原地跑步機(圖四)或腳踏車式運動機(圖五),可調整適當的運

動量(如﹕跑步的速度及坡度,或加在腳踏車前輪的阻力負荷)讓受試者運動。

    其次必須有收集呼出氣體的裝置,包括﹕集氣面罩(或鼻夾及含嘴器亦可)、活塞、導氧管及氣體收集袋(圖六及七)。利用這些裝

置,使受試者吸入普通的室內空氣,而把其運動時所呼出的氣體依照所需的時間,完全收集到不透氣的袋子裡。然後混合均勻,一方面以標準的氣體體積測量儀(圖八)或氣量計(圖九)測量其體積,另一方百則以精密的氣體分析儀(圖十及十一)測定其中二氧化碳與

氧氣的濃度,再根據當時的氣壓及氣溫來換算為標準狀況時的氣體體積,最後以標準公式計算則可獲得當時的攝氧量。

 

              接施測的方法

    傳統上施測一個人的最大攝氧量需要花幾天的時間,以目前的工業化的社會生活而言,這是很不經濟的事。為了節省時間,已逐漸改進方法及器材儀器(圖十二),現在只要幾十分鐘(約一小時以內)就能全部完成。

    施測前的24小時以內不可劇烈運動,施測前的兩小時內不可進食及吸煙。若有任何不適合做劇烈運動的身心狀況,都不能接受施測。施測的室內必須空氣流通,氧氣濃度不可低於20.9%,室溫在19至21度之間,相對濕度在40%至60%之間。

    對大多數的一般人或運動員施測時,採取在履帶式原地跑步機(即電動跑道)上跑步的運動方式比較理想,少數特殊的情況也可利用騎腳踏車運動方式來施測,但必須動機很強、會騎腳踏車,並能忍受下肢肌肉酸痛者才適宜,否則常測不出其最大量就已放棄不做了。

    施測前必須先讓受試者充分瞭解施測的目的、方法及危險性,唯有受試者充分的合作並有很強動機,才能測出他的正最大攝氧量。為了確保受試者的安全,必須有專門訓練的醫師在場,並有連續監視心電圖變化的儀器及急救設備(圖十三)才能進行施測。

     先讓受試者坐著或躺著休息,身上貼好心電圖的傳導裝置,以隨時監視其心電圖的變化,並能留下永久性的記錄。量好血壓之後,裝上收集氣體的面罩、活塞及其他集氣管袋之後,就可讓受試者開始作熱身運動。

      一般是以低於50%的最大攝氧量作熱身運動(走路或騎車)五至十分鐘,然或以連續性或間歇性的增加其運勤量,直到受試者精疲力竭、氣喘得很,或其他理由無法持續下去為止。當運動量增加而攝氧量並未隨著增加時,則視為已達最大揖氧量,這是最準確的指標,但一般人往往做不到這一點,因此 只要有其他的客觀證據顯示受試者確實已盡了力(譬如:年輕人的心跳次數每分鐘超過190次以上、運動後的血液乳酸濃度每100cc大於70mg以上,或呼吸商大於1.15以上時),那麼停止運動前所測得的最高值可視為他的最大攝氧量。

 

                        國人的數值

     者在過去五年當中,曾陸續以各種不同項目的傑出運動員、一般正常人及心肺功能不全的病人為對象,研究他們的心肺耐力好壞以及對不同運動量的生理反應情形,以下謹就其最大攝氧量的值向大家介紹。

    由於最大攝氧量受體型的影響很大,為了公平起見,習慣上是以每分鐘每公斤體重所攝取或消耗多少毫升(ml/kgmin)的氧來表示 ,這樣就能避免體重不同所產生的差異。

    以上述的單位來表示的話,十八歲至三十五歲的正常年輕人,以跑步方式來測試時,男性的最大攝氧量為37至58,女性為27至43。若是田徑方面的運動員,其最大攝氧量比一般人高了許多,男性為52至80,女性為45至60。其中最高的幾位都是國內著名 的長距選手,如﹔劉昶宗(85)、何信言(77)、吳金玉(58)、陳美玲(59)、李素梅(60)等。

    若以腳踏車的運動來測試時,一般年輕男性的最大攝氧量為32至55,女性為﹕11至38。男性運動員則較高,為45至65,而女性運動員為38至52。國內幾位年輕自行車選手,如:溫育宏、鍾昭同、李詩賓等,都在66至70之間。

 

                 重要性與應用價值

     對一般人而言,最能代表其體能及健康的因素便是心肺耐力,而最大攝氧量正是心肺耐力的單一最佳指標。最大攝氧量愈大的人,能從事較長時間的劇烈運動或勞力性的工作。對於那些最大攝氧量較小的人, 只要運動量或工作量超過其最大攝氧量的50%以上時,血液裡的乳酸濃度會開始積聚,因持續運動或工作的時間往往會縮短。特別是那些必須從事勞力性工作的 人,如果因為疾病或傷害的影響,使其最大攝氧降低,而其日常的工作大於目前最大攝氧量的50%以上時,那麼他必須考慮改變工作的性質(即減少勞力性的工作量),或接受有計劃的體能訓練,來增加其最大攝氧量,這樣才有希望應付其原有工作之要求。

      對運動員而言,最大攝氧量和某些運動項目的成績更具有密切的關係。對於那些必須持續運動兩分鐘以上運動項目,如長距離的賽跑、滑雪、溜冰、游泳、划船、騎腳踏車等,最大攝氧量愈高的選手,獲勝的機會愈大。

    以大家較熟悉的中長距離徑賽為例,幾位運動生理學家的實地施測結果顯示,要成為世界一流的中長距離選手,男性的最大攝氧量必須接近,最好是超過,每分鐘每公斤80ml,而女性必須接近或大於65ml以上!雖然體能訓練可以增加一個人的最大攝氧量,但是絕大多數的研究報告指出,這種增加的幅度並不很大,大約 只能比訓練前的數值增加25%以下。同時從雙胞胎的研究也顯示,最大攝氧量深受遺傳基因的影響,因此在挑選運動人材方面,預測運動潛能方面,或訓練運動員方面,最大攝氧量的量乃成為重要的基本檢查之一。

    對於心肺功能不全的病人,欲給予運動處方以加強其心肺功能之前,最大攝氧量的測量非常重要。唯有在有經驗的醫師、精密的監視儀器及完善的急救設備之下,才能讓病入安心地從事最激烈的運動測驗,也才能根據測驗的結果給予適當的處方,以進行所謂的「心肺疾患之復健治療」。

    目前臺大醫院的內科及復健科各擁有一套完整的施測設備,內科施測的對象以心臟病人為主,復健科施測的對象則較廣泛,除了心臟病人之外,慢性阻塞性肺病的病人、各種項目的傑出運動員、青少年、登山隊員及大學生都曾經是我們研究的對象。除了對這類對象的長期追蹤研究之外,近年來由於中老年人的運動風氣愈來愈盛,我們也開始對中年婦女及老年人進行研究,以後還會向大家報告。希望醫學界、體育界及社會人士,繼續給予我們支持與鼓勵。有意接受測驗者請和我們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