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裡才是舉行畢業典禮的好場所?

 

校長好,

我是體育室陳則賢。以下就624星期五下午,在多媒體會議室開會時,校長提及利用體育館當畢業典禮的場所一事,再補充一下個人意見。我認為應要趕快興建一座學生活動中心,在這裡可以看電影、演戲劇、辦表演,聴演講、舉行畢業典禮……等等,當然也提學生所有社團當常駐場所。這樣的地方應是大學生急需要的。

另外談及校園興建建物順序的規劃問題。如果我是北大學生,學校目前這種陸續興建完成各學院,但卻沒有學生活動中心,沒有獨立像樣的圖書館及沒有規劃完善的運動園區和體育館的大學四年,是會讓我離開時充滿遺憾和不滿的。所以,如果可以選擇,我相信學生們寧願全部擠在人文學院大樓上課(就像還沒搬到三峽,大家擠在教學大樓一樣),也要有他們的大學生活有學生活動中心,有像樣的圖書館,有完善的運動園區和體育館。否則,大學生活就平淡得像沒有高潮的一場戲劇一樣。

其實運動園區及體育館是所有北大人所有,並非專屬於體育室,校長是在美國學社會學。運動在先進文明國家社會中所扮演的角色份量正好可以從社會學的角度來詮釋。運動為社會現象,運動也是社會的一面鏡子,運動幾乎影響整個美國社會及所有的家庭。參與運動在台灣社會及校園自然也將如同美國一樣的是一股不可抗拒的洪流。

最感謝的是,校長對體育運動的支持,讓我們覺得這是北大開始要有一個起碼的體育館及運動園區的一次會議。我們體育室內開這樣的會五年來必定超過15次以上,而每一次的結論,總是像吹在空氣中的泡泡,不一瞬間就會化為幻影。但這一次讓我覺得最接近真實。

當然也感謝校長提供個人網頁留下email信箱及留言版,這代表校長平易沒有官氣,能傾聽教師學生們的聲音。這是前李校長所沒有的(我曾兩度向李校長建議要有個人信箱,才能知道學校老師的想法,才能領導大家,但沒有被接受。)所以,我也就利用這個管道,向校長表達一些個人的看法。請校長,卓參。

Jason Chen 2005/7/3  

後記一: 這是去年(2005)寫給校長的一封信,沒獲回音,不知是沒收到或是校長知道了,不需回復,見面也未曾聞校長提起,結果如何,不得而知,我把它貼在這兒,以記此事。

後記二:每個離校多年的畢業生,回到母校後必然會因場景而激發一些回憶,所以校園景物絕對是聯結校友在校記憶的最佳Icon。我經過我的母校,不論它是小學中學或大學,改變太多,讓我害怕,讓我覺得疏遠。這不是說我不讚成學校進步,而是學校進步不能以改變校園為治校手段及目的,校園內的場景,應屬所有 教職員工生及校友所有,任何一位校長都不能以改變校園景觀為個人治校績效,這樣才能串起所有的校友的心,成為學校的支柱,學校也才能成為所有校友永遠的家。不幸的是:我們有很多人,以改變校園景觀為個人治校政 績,我想這如果不是愚笨,便是邪惡。所以校園規劃,要宏觀遠見,一旦建設,就要有長遠規劃,後繼者如有新的需要,也要能考慮這點,不能隨意毀舊換新。2004暑假,我到英國,特地到牛津及劍橋逛逛,感受一下世界最古老又永能領先世界的大學,它們的校園就是幾百年的學子運作軌跡及回憶。

後記三:全國那一所大學成立六年了,還沒蓋圖書館、電算中心、學生活動中心、球場館、游泳池及體育館的。除了「國立」台北大學之外,應該沒有第二所是這樣的吧!到底是誰不蓋或不准我們建。是誰對不起我們,校長、總務長或校發會的委員們,有誰可以告訴我們?我們要趕快去跟對不起我們的人抗議。否則如果讓全國的高中生知道了,好學生 恐怕不會想來台北大學就讀。收不到品質優良的學生,就像球隊如果沒有好素質的球員,任憑教練三頭六臂,也練不出可以跟人競爭的選手 一樣,北大就難有傑出校友。沒有傑出校友,台北大學就難以抬頭。美國私立學校一般比公立學校好,台灣公立大學該不會從台北大學開始堕落吧!想到這裡,身為北大老師的一員,真是愈想愈感到 無力與無奈呢!等了六年,實在對人的耐性是一大考驗。(2006.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