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賢宗詩觀三篇
以下是我的詩觀三篇,它們本來分別是我的詩集 «雪蕉集»、 «悄然生姿» 和 «心靈深戲» 的自序,詩觀是應該伴隨著詩和孕育它的世界而出現的,所以有興趣的讀者請直接看我的詩,去體驗我的詩創作的世界,這樣才能更為具體了解我的詩觀。
詩觀之一: 詩之思 -- «雪蕉集» 自序
壹
詩是大地火炬,凝聚著心中神明,維持人間僅存的溫暖。冬寒,油菜田卻黃
花連天,虛無中,大地如寄,燃燒著的又是誰的傳奇,滴露如啼淚。在暗夜的峰
頂,只有詩人為人類,滴淚到天明。詩性存有燃燒著存有的詩,思如詩,以此傾
聽。
海德格:「我們不曾思想,思想降臨我們」。
「思,立定在唯一之思中,直到有一天,像一顆堅定的星,在世界中,靜靜放光芒」。
「對諸神的降臨而言,我們已來的太晚;對存有而言,我們卻到的太早。存有的詩正剛剛開始,那是人。」
貳
《雪蕉集》,希望這是一本融合生命、哲學與宗教本懷的詩集, 愛彼秋水,
生在美中,以詩的喚醒,撫平人世永遠的傷痛。
生命如詩,詩即希望,以生命的秋水,生在美中,在盼望的默契中,接彼天
光,在寥天一的高處,人間也會在寂光中,化為萬般雪蕉的裊裊風姿,雪蕉的銀
翼翻飛吉光,在詩意的點醒中,無常的大化,頓現永恆法相。
參
神聖,隱密在虛無中。這是神聖暗夜。唯有詩,如燭,暗地裡,為人類垂淚
到天明。密契寂光,詩人與燭,用心,為世界燃滴感恩的清淚。
神聖者以其隱匿,暗示其存在。存有的詩,詩的存有,在虛無中擴清界域,
為神聖者的臨現佈置好場景。詩作,是存有的存在活動。人間如傷,天地垂淚,
於此,詩性存有藉人傾聽,傾聽聖言。
肆
愛護衛生命的傷口,聖愛卻護衛愛,獨步於生死無常。詩人以生命的詩,迎
來無染聖愛,般若經:「菩薩發大莊嚴而自莊嚴」、「薩婆若是不作不起法,為
眾生故,發大莊嚴」。菩薩平撫生命的傷痛,以覺情覺有情,詩人復以詩意的無
限芳菲加冕充滿覺情之莊嚴世間。
伍
詩人以命名來進入永恆,詩人嘗試為聖界命名,努力進入神聖者的遺跡,但
是,神聖者的跡化與延異,聖言,卻超越名字。
傾聽聖言,是詩人被召呼的使命。詩人在此傾聽中,被命名為詩人。
後記: 寫於1994年5月,«雪蕉集» 由詩之華出版社,於同年在台北出版。
……………………………………………………………………………..
詩觀之二: 空中玄花 -- «悄然生姿» 自序
壹
«悄然生姿» 是我留歐的詩創作之輯錄。 寂靜中,天地之大美如空中玄花敞開了,宣洩玄音,詩也在虛無中,獨自飄邈,因此,我以「悄然生姿」命名我的第二本詩集。
我於1994年 6月 5日以教育部公費生的身份赴德深造,主修哲學,輔修宗教學、日本文化,1998年 7月 27日學成歸國, 獲慕尼黑大學哲學博士學位。1994年抵德後,我先在南德弗萊堡 (Freiburg) 停留約四個月,隨即於同年九月,就讀於南德的另一個邦 (巴伐利亞) 的慕尼黑大學 (Ludwig-Maximilian- Universität München,LMU) 就讀。 南德的人文環境與自然環境俱優,思之神往,尤其是慕尼黑不僅是國際文化都會,具有豐富的多元的人文與宗教傳統,更擁有數不清的自然美景,令人低迴不已。我選擇慕尼黑為留學地點,有學術專業和整體文化環境的考慮,也與自己的神祕夢境和靈感有關。留德期間亦走訪其他歐洲名都,歷覽名勝。我在歐四年多,成詩六十餘首,皆是心血化成者,難以自棄, 而足以誌寫生命之來路,今特在台編輯成集。
我常以為: 詩比哲學更為簡鍊精純,能直抒本懷。我的詩雖亦不乏傷懷痛心之作,然亦足以暢敘生命之幽情,而不失本心之真。我二十年來不廢詩之創作,是因為自己雖在困學與顛沛中,總還能以一份不容已的懷抱與幽情來自我勉勵。
我對詩歌藝術的未來發展,素所關心,我是較從本體詩學的角度來想此中的課題,深思後現代情境中的詩的繼起創造,在不久的將來,希望我自己和其他朋友能在此一方向上有所創造,將詩和哲學做一個具體的結合,為人間摧放空花玄音。
貳
這是我的第二本詩集。德國是我長久以來嚮往的求學深造的地方,我在德國這幾年的生活,美好而充實。歐洲這塊土地,有時候用靈性的聲音直接向我說話,悄然生姿,啟我以靈明的大象, 我在聆聽和啟明之餘,留下了我的感動,這便是這詩集所收錄的詩了。
詩在我的生命當中是極端重要的。雖然我基本上是個哲學家,極力追求概念世界的清晰表達,探索社會正義的可能性條件。但是,詩產生自人類實存的根源,產生自非根源的根源,對我而言,有時候它更直接表達了人類之間與宇宙深處的奧祕。
我是一個情感豐富敏銳的人,嚮往生命如春花的燦爛;我又是一個對人類之間與宇宙深處的奧祕有著極大的好奇的人,希望能多聆聽它的玄音。詩同時滿足了我在這兩方面的渴求,由此我感到內心極大的歡喜,我在歡喜的同時,希望能透過詩的創作把這份喜悅傳遞給別人。春華以她的歡顏,用喜悅把我們包裹在她的整體性當中,在她的整體性當中,她有些東西顯示給我們、有些東西卻不顯示給我們,但是所顯示和所不顯示的卻是同發生在我們的生命中,發生在她擁我們入懷之時,發生將我們擺盪於有與無之間之時。
在人類的歷史當中,現實世界仍然一直只是碎裂的破片,只是如果我們從這些碎片中,也看到精神反射的散錯之光,那麼,就真正聆聽到了春花玄音。生命之花是空中之花、花中之花,消散在精神碎片的散列中,並在消散中延宕,延宕其無限光能。這個理解,使我們對人類的愛,在後現代情境的破碎之中,重新得到了鼓舞。
收集這些精神的碎片的散錯之光,收集音的光能在消散中的延宕,便是詩,這本詩集便在此一散錯之光中誕生了。
這本詩集收錄了我在歐洲所寫的詩作六十餘首,我同時也寫了一些詩論和詩美學的綱要短論。透過我的詩論和詩美學綱要,可以更為瞭解我在詩中所要表達的東西。 詩和歌自古相合,可惜我並無譜曲的才華,希望有一天能藉著音樂更加摧動我的詩歌中包含的力量。我的詩作包含了對於空間和藝術真理的新的看法,希望有一天能將之結合到相應的其他藝術媒體,從事跨界創作。
後記:
以上「貳」寫於德國慕尼黑,於 1997年 8月 2日寫成,回台後略加修改。「壹」寫於台北,於1998年10月18日寫成。
……………………………………………………………..
詩觀之三: 尋找月光的歌聲 -- «心靈深戲» 自序
«心靈深戲» 是我的第三本詩集,裡面的八十多首詩,寫自1998年7月由德國回台灣之後一直到2001年六月為止,歷時將近三年。「深戲」為Deep
Play 之中譯,是一個心理學與心靈治療的概念,指的是沉醉於遊戲之時的心靈深度專注的自由狀態,當代人尤其需要心靈與自然、人文的深戲。「深戲」的觀念首先是徐畢華向我介紹,而我覺得「深戲」一詞的意義內涵和所呈顯的詩境和我這本詩集頗為一致,所以命名這本詩集為「心靈深戲」。我在 «心靈深戲» 的詩作融會古典和當代,合會東方與西方,深探當代心靈所能呈現的古典意境,渾成詩情畫意,詩之真情真意生於意念之所不能不止的景外之景,帶有抽象畫作的意趣,而更嘗試直契向上一機,透過象外之象,呈顯渾然的本體力動之意境,藉此,我期盼詩作的創作與鑑賞能對人生的實相有所啟悟,頓悟生命的本地風光。對於這種意境和實悟及其心靈治療的功能,我也期許我的詩作能朝這方面努力。因此,以「心靈深戲」一詞為我的詩集之集名,也是紀念我關於禪宗心靈治療學的研究。
«心靈深戲» 的部分詩作是在書寫生命之挫敗、苦痛、無奈與悲淒,而在極度苦痛的虛無中,壓碎了的生命仍能透顯希望之光。壓碎而散落的靈魂碎片仍映射最後的奇彩,殘存最後和黑暗一體的光,如我的「散落」組詩和其他詩所示的。這樣的詩如同「尋找月光的歌聲」一詩所說的: 「歌聲 / 穿過林間 / 尋找月光 / 遺留人間的 / 玉帶」,我的詩是尋求我的生命理想的歌聲,尋求它遺留人間的玉帶,有如愛慕心中的戀人;而天往往不從人願,則只有將自己的「靈魂化成歌聲」,創作詩篇,讓詩的玉帶「將散落八方的蓮華輕繫 / 宇宙再度合苞 / 將靈魂歌聲在空中重新孕育 / 孕育人間的明月亮」,覺悟到絕望的不可避免,這種對生命的充滿種種莫可奈何的覺悟,這個覺悟本身就已經具備蘇醒的力量,可以帶來生命的新天新地。這個新天新地,不是白璧無瑕的天堂,也不是什麼離世獨立的洞天福地,而是用和最後的黑暗一體的終極之光去搏鬥、去努力,而九死一生才掙來的充滿洪荒生命力的人間處女地。
«心靈深戲» 寫作的這段時間中,我也創作了許多書法和繪畫作品,例如在此詩集中收錄「夢魂山林」 就是我為我的繪畫創作所作的詩,在此一詩畫系列中,我先畫畫,再就所畫進而創作詩作,使之相得益彰,印證我的創作的多元而相通的特質。我這裡的繪畫的抽象表現畫風和其中的狂草的書法意趣也和這一系列及前後時期的詩作的詩風相映成趣,詩畫一致,也印證了我的意境美學,這是十分美好的創作經驗。
寫作這本詩集的時候,我專任於華梵大學哲學系的教席,也兼任於華梵大學美術系和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教授西方哲學、佛學、藝術批評與美學。華梵大學,位於台北縣石碇鄉,沐浴於深林蕙風之中,自然環境十分優美。它也是台灣佛教界開創辦大學開風氣之先所創辦的學校,創辦人為國際知名的佛教教育家而兼為畫家中的女傑之曉雲法師,她以人文思想和覺之教育為創校理念,超乎流俗。我有幸在此從事教學工作,並和曉雲法師及其他朋友多次交換藝術美學之體驗,使我更為感悟禪心流泉,洗滌於禪藝合一的自性靈感。體驗禪藝合一的自性靈感,知道那是有情生命得以順遂上適,使心靈得以甦醒開拓的源頭活水。在此詩情煥發的境教之中,所以也當常有詩的靈感。為了紀念此一因緣,我為華梵大學創作了「禪心流泉組詩」。這些當代禪詩的創作也是紀念我曾與聖嚴法師、惟覺法師、明復法師、慕尼黑布魯克教授 (Michael von Brück) 習禪及我自己在各地教禪及禪宗哲學的因緣,是對於詩禪一致的禪意境美學的一個印證。又,我從王來靜(王正志)師父學習了全真龍門的丹道之丹鼎派修煉,此一性命之學開啟了我許多關於人生宇宙的靈感,實為我的詩作之主要精神泉源之一。
這本詩集的完成要感謝許多藝術界的朋友:詩人楊平長久以來的相知和鼓勵,使我得以更加深入於詩創作之三昧;也藉由楊平認識了許多詩友,這使我這位台灣詩壇的獨行俠,不致太過於孤單。國際著名的中國大陸之自由詩人黃翔1999 年12 月底至2000 年1月初由美來台,那時我們曾有印象極為深刻的交流。現在 (2001 年6月上旬),黃翔再度來台,我也曾經兩度在他的文學交流會上闡述他的詩藝術,我自己在講述的過程之中也獲得很多啟發。
我二十年來在哲學與宗教方面的學習用力頗深,曾先後攻下台大及慕尼黑大學兩個哲學博士學位,有幸得到許多解悟和體悟,而我也將之一一匯入我的生命,嘗試生長為藝術創作、宗教本懷與玄微哲理的三位一體的意境,走出我自己多元融合的詩風。又,除了詩創作之外,我自己也從事於草書書法、繪畫創作及藝術評論多年,特別懷念感謝下面這些師友: 我的畫家朋友詹金水、潘璠、徐畢華、華梵美術系的李蕭錕教授、我的畫畫的啟蒙老師國中老師李美惠畫家,以及笠詩刊主編林盛彬教授、佛教藝術史家明復法師、烏鐵茶道周仁智、佛光人文與社會學院龔鵬程校長、中國時報副總編輯唐光華、藝評家潘柏世、古琴家莊秀珍老師、德籍的中國藝術家何乏筆 (Fabian Heubel)、文化評論家杜文仁,及其他許許多多的藝術家和文化界的朋友都給我在藝術上的及文化觀念上的啟迪與互相勉勵, 我在這種多元的交往活動之中而成長我自己的藝術生命。最後,我的許多華梵大學美術系的學生,如林文貞、楊侖、鄧昌苓、吳姿盈、邱尹儒、管秋菊、林英娟等人,他們的努力學習也給了我很多藝術方面的美好回憶。以上這些藝術生活的生命情景常在我心,這是這本詩集得以呈現更為豐富的藝術精神血脈的原因。
我的詩和畫、書法等方面的創作都是我的「意境美學」的實踐,關於我對「意境美學」的體系性理解,及如何運用意境美學到繪畫美學與畫評、詩學與詩評、茶藝及音樂美學,以及如何由此開展東西方比較美學,我預計在這兩年將分別出版美學以及藝術評論專書來呈顯我的見解。
賴賢宗 2001年6月13日 寫於玄微堂 (台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