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詮釋學》自序
賴賢宗
在哲學研究的界域之中,我於此書發揮成中英、海德格爾(M. Heidegger)、貝克 (H. Beck) 等人的「本體詮釋學」(Onto-Hermeneutics) 的詮釋角度對中國哲學的當代詮釋,進行理論建構。我除了《道家詮釋學》一書之外,尚有《佛教詮釋學》、《儒家詮釋學》與《詮釋學與意境美學》等書,除了延續中國哲學體用論、心性論、境界論等固有傳統理論之外,我也綜合東西大哲的詮釋理論,而進行當代詮釋的理論創造。此中,吸收了現代新儒家、日本京都學派、海德格爾、迦達默爾 (H. Gadamer) 等哲學家之中的本體詮釋學思想資源,從而在《道家詮釋學》等書之中開展了儒、道、佛與中國美學的「中國詮釋學」之四個面向。
「本體詮釋學」詮釋角度使中國哲學的當代詮釋得以在傳統體用論、心性論的哲學的根本內涵之中,進行當代哲學的跨文化溝通的系統整合。在此一背景之中,本書 (《道家詮釋學》) 一書的第一部分從「本體詮釋學」的觀點,重新釐清道家哲學的「有無玄同」的基本架構,闡明重玄道觀的功夫論的意義。並參照海德格的存有思想,重新闡明牟宗三、唐君毅等人的道家研究成果的意義,並從事進一步的發揮。又,《道家詮釋學》一書重新闡明現當代的西方學者的重要道家思想詮釋,例如哲學家謝林 (F.W.J. Schelling)、海德格爾 (M. Heidegger),漢學家衛禮賢 (R. Wilhelm) 與心理學家榮格 (C. G. Jung) 等人的研究成果。因此,本書是在當代文化的意義脈絡之中,對於道家思想進行當代詮釋。
《道家詮釋學》一書第二部分的四篇文章是在象徵詮釋學的觀點之中,進行丹道文化的當代闡釋,包含了龍門派對於《道德經》的丹道解、易圖與丹道修煉、三教會通、養生等較為應用的課題。 我重新檢視漢學家衛禮賢 (R. Wilhelm) 與心理學家榮格 (C. G. Jung) 等人的道家思想的研究成果。這一部分也強調丹道的實踐而有的「丹道解」,也就是從事丹道修煉的人的丹道文化的象徵詮釋。而和本書第一部分文章偏重於「本體詮釋」的哲學觀點,有所不同,二者可以相輔相成,從而使得道家思想的當代詮釋之理論與實踐,二者得以兼美。
「道家哲學」是一理論詮釋的思想工作,「道家思想」則除了哲學之外,還重視實用與修煉。道家思想有許多重要的組成部份本來並不屬於哲學語言的範疇,而是必須從實用與修煉的觀點,才能加以體驗和實際考察。丹道就是此中最為重要的體驗和實際考察之課題。丹道研究乃是當前中西方文化界的深感興趣的領域。一方面,在西方,例如衛禮賢和榮格,用丹道來突破當代西方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的理性傳統的界線,從而達到東西跨文化的溝通。謝林、海德格對於道家思想的愛好,若要充實其實際內容,則也脫離不開丹道的實踐。另一方面,在東方,現當代的靈性復興運動蓬勃發展,發揚傳統之中加以秘密化的修行實踐,道通於一,進行儒釋道三教合一的詮釋實踐,進行具有普遍意義的丹道象徵的當代詮釋。此外也有許多具有丹道素養的科學家,或是具有科學知識的丹道家,援引當代科學來解說傳統丹道,甚至於發展出丹道的許多實驗證明,科學丹道是當代丹道象徵詮釋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除了在大學之中從事道家道教的學術研究之外,我自己也先後擔任(台灣) 第五屆台北市丹道文化教育研究會理事長、(台灣) 三清道家道教文化基金會常務董事、(台灣) 丹道文化教育基金會董事。因此,我也具有一些具有道文化的實務經驗。又,自從青年時候開始,我在佛教的修持之外,也接觸來靜大師與其他宗師的丹道修煉傳承。尤其是由來靜師度?傳丹,以及許多大師的教化養成,盛闡三教會通之玄旨,筆者隨緣練習,迄今近二十年。雖然也稍能默契玄旨,然因我從事學術研究勞心勞力,殫費精神甚巨,故於龍門丹道修煉之玄奧,以及接觸過的佛道各派的深刻內涵,尚有未逮。然而天機自來,靈感勃發,讓我時而對於丹禪合修、三教會通,有所領悟。對於龍門古德祖師挺立世間,會通百家的典範,雖不能至,心嚮往之,草成此書,用申微意。
這次在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我的「中國詮釋學」叢書一套四書,《佛教詮釋學》、《道家詮釋學》與《儒家詮釋學》和《意境美學與詮釋學》四冊,這裡的每一本書都包含理論詮釋與實踐應用的兩大部分。在此叢書的理論詮釋的部分,我進行本體詮釋學的理論建構,運用東西方的哲學傳統所闡揚的各種詮釋學,此一建構乃是在儒釋道與美學四個面向之上,逐步展開。在此叢書的實踐應用的部分,我將前述的哲學詮釋,透過從跨界溝通,運用於人類普遍關懷的當代課題,期待能夠增進理解,進而付諸實踐,促進世界永久和平。我希望哲學的本體詮釋與具體實踐能夠相輔相成,為人類社會帶來福祉。
(寫於2008年8月14日,台灣台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