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佛學與傳統佛學

 

附錄   佛教詮釋學與佛教詮釋學美學之圖解

                                              

   前言: 我常解說的佛教詮釋學與詮釋學美學涉及的層面很廣,系統地貫穿於佛教哲學、佛教思想史、意境美學、當代抽象繪畫理論、哲學詮釋學的各個層面,但是以長篇文字表達,有些讀者在長篇閱讀之後,難得其意而以為苦。底下,將我常解說的佛教詮釋學與詮釋學美學的各個項目,加以表解與圖解,以利讀者對其體系與大意的理解。假如讀者對於這些圖表所述內容有興趣,請參閱筆者的下列各書:  1.《佛教詮釋學》 (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2003)2.《意境美學與詮釋學》(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出版,2003)3. 《意境與抽象: 東西跨文化溝通中的藝術評論》,台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2003年十二月)             賴賢宗謹記

 

1. 如來藏三義之思想模型之兩個類型與其在東亞佛學中的轉化之解說表

 

如來藏三義之模型一 原始型 (早期如來藏說三經一論到楞伽經)  強調果位如來藏之功德力

《寶性論》

的如來藏三義  法身遍滿義   真如無差別義    佛種性義

 

《不增不減  

經》的基本   如來藏        法身             眾生界

表述

《不增不減   二者如來藏      一者如來藏     如來藏未來際

經》的三法   本際不相應體    本際相應體      平等恆及有法

             及煩惱不清淨法  及清淨法

《勝鬘經》   法界藏          法身藏          出世間上上藏

                                             自性清淨藏

Sutton《楞  庫藏           法身藏          胎藏

伽經》之如來

藏三義

大般涅槃經   緣因佛性       了因佛性          正因佛性

 

 

          如來藏三義之模型二與唯識思想交涉型 (強調因位如來藏之在纏)

《佛性論》   所攝藏          能攝藏        隱覆藏

 

 

 

                  中國之佛性論如來藏思想

《大乘起信   生滅門            真如門          一心

論》

天台佛學      無明             法性            一念心

一念無明法性心    

天台佛學三法  緣因佛性       了因佛性         正因佛性

圓融三諦  假諦           空諦             中諦

 

 

 

2.  如來藏三義之思想模式之圖示

 

如來藏三義之模型一 原始型強調果位如來藏之功德力

 

                              胎藏義 (實有佛種義)

                所攝藏 (法身遍滿義)----能攝藏 (真如無差別義)

………………………………………………………………………………………

 

如來藏三義之模型二與唯識思想交涉型 (強調因位如來藏之在纏)

 

 

                         隱覆藏義

 

 

 

 


            所攝藏                      能攝藏

 

………………………………………………………………………………….

                         中國之佛性論如來藏思想 (天台)

 

 

                             正因佛性  (中諦)

 

 

 

 

 


                   

                     緣因佛性 (假諦)           了因佛性 (空諦)

………………………………………………………………………………….

3. 從中觀哲學到唯識思想,再到如來藏思想之思想進程的圖示

 

大乘佛教思想進程是從中觀到唯識思想到如來藏思想的過程,也就是說,是從中觀 (空宗) 討論「空」,到唯識思想討論「空之有」,再於如來藏思想探討此「空之有的有」是「妙有」的思想過程。也就是說

 

(1) 中觀討論空,橫向的認識,五蘊如如:

 

緣生   性空 (無自性故空)

 

(2) 唯識思想討論空之有,涉及到縱向的識體的存在:

 

      體性的有 (眾生的存在根基還在轉染成淨的過程之中)

      (阿賴耶識)

緣生 ---- 性空

 

(3) 如來藏思想探討此空之有的有是「妙有」,眾生與諸佛都具有縱向的如來藏之體性

 

 

體性的有是妙有 (眾生的存在根基和諸佛無二)

 

      (眾生皆有如來藏)

緣生 ---- 性空

 

(4) 天台判教化法四教與圓融三諦,性相圓融,伊字三點不縱不橫

 

文字方塊: 別

 

                          ()                體性 ()

 

                          道佛性

                               一念心

                                         作用 ()

                    ()        ()         

 

………………………………………………………………………

 

4. 草書的意境美學之圖示

 

意境

 

 

 

 

 


               

   (草書的動力性)      (草書的隱喻性)

 

 

5. 書法美學意境論與山水畫意境論美學的三個環節之解說

 

 底下解明書法美學意境論與山水畫意境論美學的三個環節的關係。在此先將山水畫意境論美學的三個環節、「渾」之三層義、一般的意境論美學的三個特徵和一般美學的三個主要課題的關連性體系,列表於下,以清眉目:

 

草書書法美學意境論美學的三個特徵

山水畫意境論美學的三個特徵

一般的意境論美學的三個特徵與「渾」之三層義

意境美學的三個主要課題

: 一筆書的動態抽象美

氣韻生動

 

意與境渾

 

藝術的體驗論

 

: 處虛藏神

 

虛實妙象

 

返虛入渾

(象外之象)

藝術的形象論

 

境界: 以風骨為體,以變化為用

師造化

渾然天成

(道法自然)

藝術的真理論

 

張懷瓘的草書美學的意象論的內涵,揭示如下:

 

劉熙載書學的意象論     劉熙載草書     劉熙載意象

                       美學原理       論的偏向

: 意在筆先的主意論    草書的力動性    意為書本

: 書為心學            草書的隱喻性    象為書用

 

………………………………………..

6. 意境美學的三個環節之解說表

 

意境美學的三個環節,亦即 (1) 渾然一體的藝術體驗論、(2)象外之象的藝術形象論與 (3) 自然天成的藝術真理論,更分而言之,意境論美學體系可簡示如下。對應之下,我所闡述的禪的意境美學也具有下列三個環節: 

 

(1)「見山又是山」的「悟」的藝術體驗論

(2)「不即不離」的「虛實相生合成妙象」的藝術形象論

(3)「當下現成」的「頓悟本地風光」的藝術真理論

 

這三個禪的意境美學的環節和我所論述的詮釋學美學的三個環節,其間有其關連性,對於這裡的關連性,可簡示如下:

 

禪的悟道見性與意境美學

山水畫意境論美學的三個特徵

「渾」之三層義、意境論美學的三個特徵

詮釋學美學的三個環節

美學的三個主要課題

「見山又是山」的「悟」的「見性」的藝術體驗論

氣韻生動

 

渾然一體、

意與境渾

本體力動之藝術體驗

 

藝術體驗論

「不即不離」的「虛實相生合成妙象」的藝術形象論

虛實妙象

 

反虛入渾、

象外之象

 

藝術形象作為藝術體驗與藝術真理的中介

藝術形象論

 

「當下現成」的「頓悟本地風光」的藝術真理論

師造化

渾然天成、自然之美

藝術的根源在於實存的真理與宇宙的道的開顯,渾化妙境

藝術真理論

 

 

…………………………………………………….

7. 當代東方抽象繪畫美學與本體力動的三環節之圖示

 

我將當代東方抽象繪畫美學與本體力動的三環節,圖示如下,以徐畢華心靈深戲抽象美學與詹金水的意境山水美學的本體力動為例證,闡釋當代東方抽象繪畫的意境美學。如下:

 

 

7.1 意境山水的美學詮釋之解說圖

 

「道與本體真理 (非表象的表象)」、「虛與點線面」和「肌理與質感」這三點是在一個不縱不橫的圓融當中,「虛與點線面」的形式面和「肌理與質感」的質料面並不是在二元的對立當中,二者經由「道與本體真理 (非表象的表象)」的絕對中介,也都成為互相轉化的絕對的中介,所以我們可以說「虛與點線面」是非形式的形式,是化約到最後的不可化約者,因此,在這裡所說的「虛」當中所呈現的抽象藝術的「點線面」是「象外之象」;而「肌理與質感」則是超質料的質料,是老子所說玄德,是莊子所說的天地不言之大美。

   

東方抽象美學之三法圓融不縱不橫:

 

       道與本體真理 (非表象的表象)

      

         

 

 

肌理與質感          虛與點線面

 

 

7.2  心靈深戲抽象美學 (徐畢華) 之圖示

 

    : 合主客的性體

        化對立為圓融的華嚴法界

         渾然天成

 

 

 

 

 

 


(客觀面)              (主觀面) (真意)

回歸當下的本然         生命純情的追求

渾然一體               返虛入渾

 

 

 

後記: 改編自筆者2002531日<佛光大學宗教研究所佛教哲學授課講義>,補充若干資料,並加修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