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台北大學人文學院文藝季
「古琴藝術: 琴歌與禪」古琴音樂會
節目手冊
主辦單位: 國立台北大學人文學院、中華民國現代佛教學會
時間:
2005年六月三日 (週五)
13:30-15:30
地點:
國立台北大學人文大樓 (臺北縣三峽鎮大學路151號)
101階梯教室
演奏者: 范李彬 (古琴演奏、琴歌與梵唄唱誦)
朱育賢 (古琴演奏&彈唱、琴簫伴奏)
蔡淑貞 (古琴演奏、琵琶&法器伴奏)
特別來賓 新詩朗誦與表演: 詩人管管
節目企畫: 賴賢宗
行政: 楊雨蓉、劉家幸
節目主持: 葉碩美
節目內容:
古琴是中國音樂的高峰表現,最能表現辯證到最高峰之中國文人心靈的普遍性,融合了儒釋道的意境於其中。本次節目「古琴藝術: 琴歌與禪~古琴音樂會」邀請國內著名古琴家范李彬先生來進行古琴演奏、琴歌吟唱,表現禪的意境與體驗世界,抒情寫意,由古琴藝術來具體呈現文人生活中的與生命美感。其中的<關山月>、<梅花三弄>等曲是著名的古琴曲;<聽蜀僧濬彈琴>、<普庵咒>等曲是帶有禪的意境的琴歌梵唱;<釵頭鳳>、<蒹葭>等曲表現男女深情摯愛。這些古琴曲都是難得一聞的天籟之音,由精研古琴藝術的范李彬、朱育賢、蔡淑貞匯聚多年心血,是珍貴難得的演出。
本次演出也包含了范李彬師生的樂曲創作,探索古琴藝術的當代面貌;也將賴賢宗的<珊瑚潭詩情>一詩譜成琵琶樂曲,並加吟唱,探索國樂創作的新向度。
本次也特別邀請詩人管管,朗誦他多首詩作,相信這樣的獨樹一幟的新詩朗誦,必能別開生面,為第一屆台北大學的文藝季表演活動,畫下意味深長的句點。
演出曲目
神人暢……………………………….(范李彬)古琴獨奏
關山月………………….................(范李彬)琴歌彈唱
竹枝詞……………(范李彬)琴歌彈唱、(朱育賢)琴簫伴奏
梅花三弄...(范李彬)古琴演奏、(朱育賢&蔡淑貞)琴簫&琵琶伴奏
太古引……………(范李彬)琴歌彈唱、(蔡淑貞)琵琶伴奏
釵頭鳳……………(范李彬)琴歌彈唱、(蔡淑貞)琵琶伴奏
廣陵散………………………………(朱育賢)古琴獨奏
鶴鳴九皋…………………………... (蔡淑貞)古琴獨奏
江城子…………………................. (朱育賢)琴歌彈唱
中場 (特別來賓詩人管管 新詩朗誦)
道情……………..(范李彬)琴歌彈唱、(蔡淑貞)琵琶伴奏
蒹葭…………..(范李彬)琴歌彈唱、(朱育賢)琴簫伴奏
珊瑚潭詩情…. (朱育賢、蔡淑貞) 古琴吟唱、詩朗誦:賴賢宗
聽蜀僧濬彈琴…(范李彬)琴歌彈唱、(朱育賢)琴簫伴奏
流水……………………………..(范李彬)古琴獨奏
普庵咒………..(范李彬)琴歌梵唱、(蔡淑貞)法器伴奏
演出者簡介
范李彬 (古琴演奏、琴歌與梵唄唱誦)
臺灣桃園人。臺南藝術大學中國音樂學系,專任講師;除擔任古琴主、副修的教學外,亦開授《中國音樂美學》、《中國音樂史》與《音樂欣賞》等課程。
1981年考進國立藝專 (現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音樂科,主修聲樂,師事著名聲樂家申學庸教授與陳榮光教授。
1985年拜學在梅庵派琴家王海燕教授門下,始研習傳統古琴歌曲的彈唱。
1986以第一名優異成績畢業,並於台北社教館參演協奏曲之夜,擔任聲樂獨唱。
1988年考進國立藝術學院(現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音樂學系,繼主修聲樂並師事唐鎮教授外,亦副修古琴,拜學於琴人張清治教授,續以研習琴曲與琴歌之彈唱。
1989年曾休學兩年,擔任台北梵音文化事業公司音樂製作人,從事佛教梵唄音樂之鑽研及有聲出版的發行與推廣。
1991年復學,除副修理論作曲而師事游昌發教授外,並轉主修古琴,而在王海燕教授的指導下,除研習傳統琴曲的彈奏外,也在個人深厚的聲樂基礎上,展露對琴歌彈唱的特殊詮釋風格,多次在國家演奏廳發表並備受樂界好評。
1994年以第一名的優異成績畢業於國立藝術學院音樂學系,並舉行個人的古琴音樂演奏會;後經甄試,直升該學院音樂研究所繼續就讀。
1998年承釋惠敏法師暨呂錘寬先生等兩位教授之指導,以民族音樂學的角度提撰《普庵咒音樂研究》之論文而獲得碩士學位。畢業後曾兼任台北華梵大學人文教育研究中心暨國立空中大學人文學系,分別開授《佛教音樂欣賞》、《禪樂欣賞》及《音樂與人生》等課程。
2000年始,先後承台北風潮唱片公司、靈鷲山-般若文教基金會、高雄深水觀音禪寺、國立政治大學中文系所、台北教師研習中心、覺風佛教藝術基金會、千佛山文教基金會暨國立台灣大學中文學系與音樂學研究所等單位之邀請,分別從事古琴音樂、佛教音樂與梵唄、禪樂欣賞等專題的講演或演出。
2001年專任於國立臺南藝術大學一貫制中國音樂學系,除擔任古琴主、副修的教學外,亦開授《中國音樂美學》、《中國音樂史》與《音樂欣賞》等課程。
范李彬在學期間,曾以中國歷代之詩詞為素材,創作了饒富空靈與致遠曲風的「藝術歌曲」與「鋼琴詩樂」,多次獲頒佛教慈濟與行政院文建會等藝術類音樂創作等獎項。近二十年來,其不斷參訪、潛修於佛教內淨土、禪觀的道場,深蒙教界諸碩德的提攜與勵進,在修行心性層面的提升上不斷的自我鞭策,而對佛法奧義深有契會。故其一秉「自立立人」的初衷,在教界以“啞行”之別名,製作而發行了諸多佛教的《梵唄音樂》專輯,計有:《彌陀佛號》、《藥師佛號》、《觀音聖號》、《地藏聖號》、《大悲咒》、《普庵咒》、《清淨法身佛、讚僧歌》、《不淨觀擊磬頌》、《暢響/隱山之音》、《大自在/六字大明咒》、《大慈悲/觀音菩薩滅業障真言》、《大無畏/地藏菩薩滅定業真言》、《微笑觀音/民謠佛唱》、《拈花觀音/民謠佛唱》《滿願觀音/觀音聖號》、《吉祥觀音/大悲咒》、《如意觀音/六字大明咒》、《朝山梵唄》暨《無言歌》佛曲等,皆在佛教樂界頗獲好評。其中,《朝山梵唄》一輯(台北梵音文化事業公司發行),入圍2003年第十四屆「金曲獎」-傳統暨藝術音樂類之“最佳宗教樂曲專輯獎”及“最佳演唱獎”等兩項。
另其學藝專攻-「琴曲」與「琴歌」的彈唱,實結合了傳統人文的素養與佛法空靈妙境,而以精湛的琴唱呈顯出來,兼具了古琴內蘊的高格、歌樂唱腔之渾圓與佛教梵唄曠遠脫俗的神韻,透發出“真情”與“至性”的個人獨特品風,擴展並提升了古琴世界的新風貌,成為歷年來海內外首次發行個人彈唱古琴「琴歌」(《關山月》、《太古引》)專輯的琴人。2001年,《關山月》一輯(台北風潮唱片公司發行),曾榮獲行政院新聞局所頒:第十二屆「金曲獎」∼傳統暨藝術音樂類之「最佳民族樂曲專輯獎」。
朱育賢 (古琴演奏&彈唱、琴簫伴奏)
1983年生,台灣高雄市人。現為國立臺南藝術大學一貫制中國音樂學系七年級學生,主修古琴,師承范李彬老師;曾副修笛子、嗩吶及作曲,分別師承於于興義老師、郭進財老師及黃曉飛教授;現副修指揮,師承顧寶文教授。十二歲開始學習中國笛,師事潘柏安老師,並考入高雄市立前金國中,隨後轉修嗩吶,師承孫沛元、郭進財老師。在校期間曾多次獲獎,並受邀演出,於1998年畢業於前金國中,同年並由著名琵琶大師湯良興教授啟蒙於古琴之學習,亦曾受教於龔一老師、吳文光教授指導。近年來致力於指揮與作曲之學習,指揮由黃正銘老師啟蒙,先後師承於朴東生教授、顧寶文教授。2002∼2004年先後隨黃曉飛教授、顧冠仁教授學習作曲理論。2005年通過甄試直升國立臺南藝術大學民族音樂研究所理論組。
蔡淑貞 (古琴演奏、琵琶&法器伴奏)
1983年生,台灣高雄縣人。1998年考取國立臺南藝術大學中國音樂學系第一屆。現為七年級學生,原主修琵琶,師承湯良興老師;副修古琴,師承范李彬老師。現主修古琴,師事范李彬老師,副修三弦,師事韓云老師。琵琶先後師事盧梅端老師、谷莉明老師、高玉玫老師、紀永濱老師、湯良興老師、劉德海老師、楊靖老師。曾多次榮獲新竹縣與全國民族樂器【彈撥組】-琵琶音樂比賽之優勝。2005年通過甄試直升國立臺南藝術大學民族音樂研究所理論組。
管管 (特別來賓: 詩歌朗誦)
管運龍,筆名管管,一九二九年生,出詩集二本《荒蕪之臉》、《管管詩選》;散文四本「詩坐月亮請坐」、「春天坐著花轎來」、「管管散文集」、「早安鳥聲」,畫展聯展6次(新視覺藝術展等等),電影20多部「超級市民」、「六朝怪談」、「策馬入林」、「飛俠阿達」等。得過現代詩首獎,及香港文學美術協會詩首獎,入選中國文學大系及各詩選選集多次,愛荷華大學國際作家工作坊訪問作家。
賴賢宗 (詩歌朗誦)
國立台北大學中文系副教授。台灣台北人,1962年生於台北市。國立台灣大學哲學學士、碩士、博士,1998年獲德國慕尼黑大學哲學博士,1998 年八月返台任教。曾任華梵大學哲學系助理教授、副教授。現任現代佛教學會理事長。曾任《思與言人文與社會科學研究雜誌》 總主編 (2001年一月至2002年十二月)。已經出版《意境美學與詮釋學》等六本學術專書。著有《雪蕉集》(台北, 1994,詩之華出版社) 等四冊詩集,舉辦過畫展個展與連展四次。
古琴簡介
古琴又稱七弦琴,屬於彈撥樂器,在古代又別稱綠綺、絲桐等。長約130公分,寬約20公分,厚約5公分。一般是以桐木作面板,梓木作底板,合為音箱,髹以色漆。其中一端有岳山支撐琴弦,下方有琴軫用來調整弦的音高,琴面的13個琴徽則是用來標識弦上泛音和按音位的用途。從粗到細,由外向內排列,一般是按照五聲音階定弦。
演奏古琴時,用右手撥弦、左手按弦取音,有散、泛、按等三種音色的變化:散音剛勁渾厚,泛音輕盈虛飄,按音圓潤細膩、富於表情、有如歌聲。古琴演奏通常多使用低音區,全部音域為四個八度又一個二度。
和其它樂器相比較,古琴弦的有效震動弦長超出一般樂器的弦長,震幅寬大,音質低沈渾厚、幽靜古樸;古琴的面板就是指板,無品無柱,出音孔開在底板,向下傳音;琴上有七個散音、九十一個泛音和一百多個實用按音,堪稱樂器之最。
古琴音樂簡介
古琴─代表中國文人音樂的樂器,始自先秦時期,至今已達三千年以上的歷史。其音樂素以清、微、澹、遠為主要的審美況味,其追求的是弦外之音的深邃意境,與超越物化層面之上而不受現實羈絆的精神境界,進以契入天地間的廣闊、空靈與無限。如是,觀唐朝白居易〈清夜彈琴〉詩所云:「月出鳥棲盡,寂然坐空林,是時心境閒,可以彈素琴。清泠由本性,恬淡隨人心,心積和平氣,本應正始音,響餘群動息,曲罷秋夜深,正聲感元化,天地清沈沈。」可說是具為琴人追求形上思維的表徵。
古琴音樂概分為琴歌、琴曲兩類。琴歌,顧名思義,是以古琴所伴奏的一種藝術歌曲。琴歌在古代稱為「弦歌」,如《論語.陽貨》所記載:「子之武城,聞弦歌之聲。」又《琴史.聲歌》說:「歌則必弦之,弦則必歌之。」這段話相當契合《尚書》:「詩言志,歌詠言,聲依詠,律和聲。」的說法,也就是說:「詩句是為表達思想情感而存在的,歌曲是配合語言的詠唱而形成的,樂器的演奏是依附於詠唱的,而音律的規範則是為了諧和樂器演奏的曲調。」(許健:《琴史初編》,頁7)。所以琴歌藝術,是利用古琴彈奏的指法特點與樂器本身所呈現的音色特質作為伴奏,與詩詞韻文等吟唱之聲腔相互合擬,而體現出別具一格的韻致。例如:用「滾、拂」指法抒發豪放激昂的情景,用低沈的「撮音」(即雙音)渲染出莊嚴、靜肅的氣氛,用「綽、注、吟、猱」表現驚歎、愁思或哀怨的心緒,用「泛音」營造空靈、幽雅的意境等。
琴曲者,即為純以古琴獨奏的樂曲。其音樂是屬單音音樂,且以旋律線性的呈現為其特色,可說是一種聲音層面、聽覺上的線型運動。因古琴獨有特殊彈奏的指法與音色,故於彈奏與聆聽琴樂時,往往會發覺其旋律及音韻若隱若現、或有或無,而此種所謂“希聲”的美學,正是琴樂的神韻與風格所在。在其疏密、斷續等虛實相間的彈奏特色下,形成了琴樂特有的空間趣味與韻致,並且以最少的聲音物象表現出最豐富的精神內涵,呈現無盡、無限、深微的境界,可謂除了實證老子 “大音希聲” 哲理的具象外,亦深富禪理之“以簡化繁”的妙趣!而莊子所云:「聽琴者,勿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勿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琴樂對人身、心、靈之效應,實乃千江有水千江月,如人飲水而冷暖自知矣....
人生的意識無限 心靈的內蘊無限
琴樂的聲韻無限 禪藝的境界無限...
唐、宋 琴詩選輯
清夜彈琴 唐/白居易
月出鳥栖盡 寂然坐空林 是時心境閑 可以彈素琴
清泠由本性 恬淡隨人心 心積和平氣 木應正始音
響餘群動息 曲罷秋夜深 正聲感元化 天地清沉沉
聽琴 唐/陸放翁
琴宜入夜聽 別起一般清 纔覺哀猿絕 還聞離鳳鳴
青山無限好 白髮不須驚 會取坐忘意 方知太古情
彈琴 唐/司馬抄
涼室無外響 空桑七絃分 所彈非新聲 俗耳安肯聞
月落未終曲 暗中泣湘君 如傳我心苦 千里蒼梧雲
聽琴 宋/許堅
先生啟秋閣 靜坐拂鳴琴 一曲發幽軫 悲風寒客心
坐來停萬籟 聞處對千岑 欲罷請重撫 難逢雅正音
船夜援琴 唐/白居易
鳥栖魚不動 月照夜江深 身外都無事 舟中只有琴
七絃為益友 兩耳是知音 心靜即聲淡 其間無古今
聽鄭五愔琴 唐/孟浩然
阮籍推名飲 清風坐竹林 半酣下衫袖 拂拭龍唇琴
一杯彈一曲 不覺夕陽沉 余意在山水 聞之諧夙心
彈幽琴 唐/劉長卿
月色滿軒白 琴聲宜夜闌 飀飀清絃上 靜聽松風寒
古調雖自愛 今人多不彈 向君投此曲 所貴知音難
聽蜀僧濬彈琴 唐/李白
蜀僧抱綠綺 西下峨嵋峰 為我一揮手 如聽萬壑松
客心洗流水 餘響入霜鐘 不覺碧山暮 秋雲暗幾重
江上彈琴 宋/歐陽修
江水深無聲 江雲夜不明 抱琴舟上彈 棲鳥林中驚
游魚為跳躍 山風助清泠 境寂聽愈真 弦舒心已平
用茲有道器 寄此無景情… 琴聲雖可狀 琴意誰可聽
送琴客 唐/李昌符
楚客抱離思 蜀琴留恨聲 坐來新月上 聽久覺秋生
夜靜騷人語 天高別鶴鳴 因君興一歎 竟夕意難平
秋日山寺懷友人 唐/劉滄
蕭寺樓台對夕陰 淡煙疏磬散空林 風生寒渚白蘋動 霜落秋山黃葉深
雲盡獨看晴塞雁 月明遙聽遠村砧 相思不見又經歲 坐向松窗彈玉琴
聽琴 唐/孟郊
颯颯微雨收 翻翻桐葉鳴 月沉亂峰西 寥落三四星
前溪忽調琴 隔林寒琤琤 聞彈正弄聲 不敢枕上聽
迴燭整頭簪 漱泉立中庭 定步屐齒深 久彈月冥冥
微風吹衣襟 亦認宮徵聲 學道三十年 未免憂生死
聞彈一夜中 會盡天地情
樂曲解說
一. 神人暢 琴曲/ 據﹝明﹞《西麓堂琴統》/ 范李彬打譜
本曲亦據明《西麓堂琴統》 (西元1549年)所載而打譜彈奏。樂曲始見於南朝宋文帝時,謝莊所著《琴論》(西元****)云:「神人暢,堯帝所作,堯彈琴,感神人現,故制此弄也。」其後陳釋智的《古今樂錄》(西元****)另載:「堯杞天,座有神,見堯曰:『洪水為害,命子救之』」。曲調奇古強悍,其中古琴泛音部份不僅用全了十三個徽位之泛音,也用了徽外隱徽的泛音,以象徵神的無所不在,法力無邊。全曲亦僅取古琴一至五弦之音,頗似先秦時期五弦琴制的遺作。此“太古神品”樂曲極富戲劇性的張力,曲風神秘幽微後而酣暢淋漓、動人心魄!
二. 關山月 琴歌/﹝唐﹞李白 詩/據﹝民國﹞《梅庵琴譜》
明月出天山 蒼茫雲海間 長風幾萬里 吹度玉門關 漢下白登道
胡窺青海灣 由來征戰地 不見有人還 戍客望邊色 思歸多苦顔
高樓當此夜 歎息未應閑
〈關山月〉,原是漢代樂府《鼓角橫吹曲》十五首之一,是為漢武帝時,由北方鮮卑、吐谷渾等民族傳入中土的,以作為鎮守邊塞士兵在馬上唱奏的一種軍樂,亦名為“鼓吹歌”或
“短簫鐃歌”。唐詩人李白曾為十五首《鼓角橫吹曲》重新填辭。(傅雪漪:《古典詩詞配樂吟唱曲選》,頁103)是曲凡二段並尾聲,音韻剛健而狀描北地風光並反映征人遠戍邊疆的心境,令人聞之不覺同情而淚涕。原琴譜並無歌詞,據傳是清末民初諸城琴派王燕卿先生(梅庵琴派始祖)等人依民間歌曲改編而成,後由近代音樂學者楊蔭瀏先生試配以李白的同名樂府詩句而成,更體現了原詩句的時命內涵與情境,可說是一首歷時經文人之手而層疊粹成的「琴歌」。
三. 竹枝詞 琴歌/〔唐〕劉禹錫 詞/ 據〔明和本〕《東臯琴譜》改編/ 范李彬 打譜
山上層層桃李花 雲間煙火是人家 銀釧金釵來負水 長刀短笠去燒畬
楊柳青青江水平 聞郎江上唱歌聲 東邊日出西邊雨 道是無晴卻有情
〈竹枝〉原是巴渝(四川重慶一帶)的民歌,內容多半是敘述山川風俗與男女情愛的意涵。〈竹枝詞〉是唐朝劉禹錫在建平(泛指夔州)地區,聽到當時的兒歌而依聲填詞所仿製的作品。劉氏〈竹枝詞〉共作有十一首,本此演出茲輯錄其中二闕;曲意宛轉,饒富民歌情味。
四. 梅花三弄 琴曲/據﹝清﹞《春草堂琴譜》/吳宗漢先生演奏譜
此曲原本為笛曲,相傳係晉桓伊遇王徽之時所作。而桓伊以笛吹奏之笛曲原名為「三弄」 (又有「梅花引」、「玉妃引」等名稱) ;約在唐朝時則由原笛曲之管樂而被改編入弦為琴曲之弦樂;亦有人稱此曲是唐代琴士顏師古所作(見明楊掄《伯牙心法》琴譜,西元1609年)。
本曲譜最早見於明代《神奇秘譜》(西元1425年)。另清《枯木禪琴譜》(西元1425年)解題有道:「…曲音清幽,音節舒暢,一種孤高現於指下;似有寒香沁入肺腑,須從容聯絡,方得其旨。」全曲經歷代琴家踵事增華而流傳潤飾成今日十段暨尾聲的定型風貌。曲意情境係描述雪晴之際,雪罩大地,梅花盛開的神態;或傲雪、或搖曳、或祥和、或恬靜;在呈現明亮、高潔的景象中,表現出梅花不畏寒冬霜雪的傲骨,由是隱寓文人之操守、格品不為惡劣環境所屈的自持。
樂曲中泛音之曲調於下、中、上準等不同琴枕(區)重覆三次,是為此曲“三”弄之意;又琴曲有冠以“操” 、“弄”、 “引” 、“暢”、 “曲” 、“歌”之名者,其“弄”之意涵,是為性情和暢寬泰之趣,別有「雲破月來花“弄”影」之姿。此外本曲每一段落概以一個共同的曲調作結尾,是為民族民間音樂稱之為“合尾”的傳統曲式之一,從而形成了樂曲結構在變化中寓統一的性格,兼具自由的變奏曲(Variation)與迴旋曲(Rondo)風。
五. 太古引 琴歌/﹝明﹞佚名 詞/據﹝民國﹞《研易習琴齋琴譜》
今古悠悠 世事底那浮漚 英雄須是早回頭 夕陽西下 江水底那東流 山嶽底那荒邱 山嶽底那荒邱愁 消去是酒醉了底那方休 歎不盡 楚火底那秦灰 望不盡 望不盡 吳越底那樓臺 事遠人何在 明月照去又照來 故鄉風景 空自底那花開 日月如梭 行雲流水若何 嗟美人啊 東風芳草底那怨愁多 六朝舊事時空過 漢家簫鼓 魏北底那山河 天荒地老 終是底那消磨 消磨消磨更消磨 慨當年 龍爭虎鬥 半生事業 有何多
本曲傳爲宋朝毛仲翁作悲令吊古,可於見明代《理性元雅》(西元1618年)等琴譜中而亦名〈慨古吟〉,蓋詞句相同頗多。詞曲近說唱之風,充滿對歷史人事興衰的感慨與諷喻,本輯採章志蓀先生所編《研易習琴齋琴譜》(西元1961年)之曲譜彈唱。
六. 釵頭鳳 創作琴歌/﹝宋﹞陸游詞/﹝民國﹞王迪
曲
紅酥手 黃縢酒 滿城春色宮牆柳 東風惡 歡情薄 一懷愁緒 幾年離索 錯 錯 錯
春如舊 人空瘦 淚痕紅浥鮫綃透 桃花落 閒池閣 山盟雖在 錦書難託 莫 莫 莫
本曲為北京琴家王迪先生所創作,曲情哀怨而愁悵。歌詞相傳是陸游三十一歲(一說:二十七歲)時為他的前妻唐琬而作。據周密《齊東野語》載:「陸游(因母親的反對而)與唐琬離異後,唐琬改嫁宗室趙士程。有一次他們在紹興禹跡寺南沈氏園相遇,唐琬徵得趙氏同意,送酒菜予陸游,陸游因此感傷而題作〈釵頭鳳〉一詞於壁上。」另《耆舊續聞》云:「唐琬見〈釵頭鳳〉後而和之曰:『
世情薄 人情惡 雨送黃昏花易落 曉風乾 淚痕殘 欲箋心事 獨語斜闌 難 難 難 人成各 今非昨 病魂曾似秋千索 角聲寒 夜闌珊 怕人尋問 咽淚裝歡 瞞 瞞 瞞
』未幾,怏怏而卒,聞者愴然。」(摘錄自高政一(註譯):《唐宋名家詩詞欣賞》,頁166。)
七.廣陵散 琴曲/據〔明〕《神奇祕譜》/吳景略
打譜/吳文光 定譜
此曲為吳景略先生於西元1954年據《神奇祕譜》(西元1425年)打譜。溯觀魏末嵇康臨終雖有“廣陵散從此絕矣”之語,然其實尚未絕響,歷代多有奏者。據《神奇秘譜》所載其上卷「太古神品」為“昔人不傳之秘”,卷中載有〈廣陵散〉曲,並註此曲:「世有二譜,今予所取者,隋宮中所收之譜,隋亡而入於唐,唐亡流落于民間者有年,至宋高宗建炎間,復入於御府,經九百三十七年矣,予以此譜為正,故取之。」
從《神奇祕譜》所載的〈廣陵散〉每段小標題看,樂曲描寫了與蔡邕《琴操》所載相吻合的“聶政刺韓王”的故事。全曲共分六個部分四十五段,全曲貫穿著兩個主要的音調:正聲主調多在樂段之首,每次出現都有所變化;亂聲主調多出現在樂段之尾,基本上以相同的形式再現。由於有了這兩個主調的配合使用,使規模宏大的琴曲在波瀾壯闊的變化中,保持了前後的統一。演奏上的特點為“聲多韻少”,泛音、散音用得較多,表現出早期古代琴曲旋律主要特徵。它的結構複雜嚴謹,曲調委婉曲折而又慷慨激昂,演奏技法繁雜多樣,儼然曲之師長。音樂情緒時而悲壯激烈,時而婉約動人,極富戲劇性對比,呈現出深沉雄偉和莊嚴肅穆的大曲風範。(本次演奏採節本演出)
八.道情 改編琴歌/〔清〕鄭板橋 詞/據王更生、廖德雄 吟誦/王海燕編古琴伴奏譜
老漁翁 一釣竿 靠山崖 傍水灣 扁舟來往無牽絆 沙鷗點點輕波遠
荻港蕭蕭白晝寒 高歌一曲斜陽晚 一霎時 波搖金影 驀抬頭 月上東山
〈道情〉原來是散曲的一種,歌詞叫作「黃冠體」,本來是道士所唱的「警世歌」,後來流傳為江浙一帶的民歌,如同北方的鼓兒詞或太平歌詞;而清代鄭板橋是文人寫「道情」的第一人。此曲是鄭燮十首「道情」中最被大眾熟知的一首。本曲演出係採用兩種曲調聯綴而成:琴歌彈唱前的漫吟,是師大國文系
王更生教授所傳授;後段則為王海燕教授據廖德雄先生的吟誦,改編成古琴伴奏的歌曲。歌中娓娓道來漁翁笑傲江湖的心境,饒富灑脫暨不食人間煙火的清涼與自在,發人省思!
九. 江城子 創作琴歌/〔宋〕蘇軾 詞/〔民國〕朱育賢 曲
十年生死兩茫茫 不思量 自難忘
千里孤墳 無處話悽涼 縱使相逢應不識 塵滿面 鬢如霜
夜來幽夢忽還鄉 小軒窗 正梳妝
相顧無言 惟有淚千行 料得年年斷腸處 明月夜 短松崗
這闕詞是蘇東坡寫在元配夫人王弗死後十年。雖然悠悠生死別數年,但王氏的神魂仍是進入東坡的夢裡,時間流逝和空間移轉所能淡化的,只限於某些不經意的俗情;而蘇東坡與王弗間的情感,則隨著死者的漸去日遠,生者的閱歷日深而益加深沉、厚重。
十. 鶴鳴九皋 琴曲/據《西麓堂琴統》/范李彬指導、蔡淑貞打譜
本曲源自《詩經》:「鶴鳴九皋,聲聞於天」的詩意。傳曲有九段,譜見《西麓堂琴統》。另見《神奇秘譜》(西元1425年)傳曰:「是曲者,古曲也。小雅鶴鳴篇曰:『鶴鳴於九皋,聲聞於野。』又曰:『聞聲於天。』朱子釋云:『澤曲曰皋。數至於九,喻其深且遠也。鶴為仙靈之禽,其鳴高亮,聞八九里。』此曲之意,蓋以鶴鳴喻琴聲焉。予嘗畜二鶴於琴院竹林之間,或顧影而對舞,或雙飛而交鳴,必有時焉。其舞也,感靈風則舞,以振其羽。仰見霄漢如有神物,則鳴。非時,則不鳴﹔非時,則不舞。故之其鶴之靈,而是有操。」全曲之小標題分別為:
一、志在九霄﹔二、翱翔天漢﹔三、控翮朝天﹔四、聞聲于天﹔五、翻飛見頂﹔六、旋舞交鳴﹔七、聲唳太空﹔八、出雲弄影﹔九、旋轉九霄。
十一.蒹葭 琴歌/《詩經.秦風》/據魏子雲先生 吟誦/范李彬編琴譜
蒹葭蒼蒼 白露為霜 所謂伊人 在水一方
溯洄從之 道阻且長 溯遊從之 宛在水中央
蒹葭淒淒 白露未晞 所謂伊人 在水之湄
溯洄從之 道阻且躋 溯遊從之 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 白露為已 所謂伊人 在水之涘
溯洄從之 道阻且右(ㄏㄨㄟˇ) 溯遊從之 宛在水中沚(ㄗㄟ/)
蒹葭,即古代對蘆葦或蘆荻的稱呼;整首詩句藉由深秋的霜月草木來抒寫情意,可以解釋成一首情歌、訪友詩歌或求賢招隱的韻文。詩句中的表現方式極淡遠,而有一往情深之感,極盡纏綿惝恍、蕭疏曠遠之情趣,可謂在悲秋懷人之外,更有一種可思而不可言的深沉感慨。這首曲子原是魏子雲教授小時候在安徽省家鄉私塾學詩歌篇,賞習音韻、聲韻之學,後經由鍾淼材先生記譜並由王海燕教授編古琴彈奏譜而成。本次演出,乃范李彬於在學時期學唱、求教於魏子雲先生歷十餘年後,再次改編以仲呂調(即原黃鐘調緊五弦者)之古琴伴奏而自彈自唱之。
十二 珊瑚潭詩情 詩 賴賢宗《淳美集》/〔民國〕朱育賢 曲
<珊瑚潭詩情>一詩出自賴賢宗的《淳美集》,由朱育賢譜曲,2002年十二月九日由台南藝術大學國樂系同學首演於珊瑚潭畔。此詩據說是書寫賢宗與淳美這一對台南藝術大學的戀人,騎單車悠遊於學校旁邊的珊瑚潭畔,在明媚清朗的五月天中,詩情綿綿,長亙心間,所見所思,啟悟玄微。就讀台南藝術大學的朱育賢的譜曲,激昂著情意綿綿的靈感,在靈氣之中,透發珊瑚潭花間水湄的青春氣息。賴賢宗的原詩為:
珊瑚潭詩情
壹 天地合抱
碧綠清潭
擁抱從天而降的青山
珊瑚潭 是天地合抱的誓言
我驚疑
湖底真有千千萬萬的珊瑚
日日夜夜在暗地裡生長
生命的跳動
從鮮紅到深玄
生命的迴旋
紅珊瑚交織著綠珊瑚
靈魂的歌 仍放曠 仍靈動
如妳明眸下的一泓
貳 催放潭邊桃花
靈秀元氣 髮之玄瀑
奇絕兀兀而去
那是珊瑚枝椏 蜿蜒山間
千莖萬枝
是妳掌上的路痕
妳掌上的路痕 不經意一揮手
驀然催放 潭邊百春的桃花
參 舞成潭中鳳凰
湖上清風
綻放碧綠珊瑚
健康開朗的微笑
比十八歲還要十八歲
風 微笑 乘著單車環湖
融化每一個細胞
沉醉夢中 珊瑚共舞
舞 舞 舞
舞成潭中鳳凰
肆 靜默等待
妳
從環湖的終點走回
走向這世界
這裡仍有人靜默等待 神聖
我像聖堂中輔祭的信童
像黑森林中等待哲人的木椅
等待妳攜回的光明
伍 另一種幸福
在水一方的遠處
天光瀰漫 湖中島
妳說那本是
末世之外
永恆的青春之鳥
末世之內的
另一種幸福
我黑暗中的眼
天地突然光明起來
陸 超越
青鳥之島
從珊瑚潭出浴的鳳凰
珊瑚化成燃燒著的羽翼
載著妳 扶著妳飄逸絕塵的髮
也哭也笑
不哭不笑
清揚昇舉
成為另一種幸福
原詩有賴賢宗所作後記: 「2000年春,我在台南藝術學院兼課,校旁有珊瑚潭 (烏山頭水庫),日前與淳美同遊珊瑚潭,歸來寫此詩,許多詩句都來自淳美的提示所得的靈感。2002年5月4日記。」
十三. 聽蜀僧濬彈琴 創作琴歌/﹝唐﹞李白詩/﹝民國﹞王華德
曲
蜀僧抱綠綺 西下峨嵋峰 為我一揮手 如聽萬壑松
客心洗流水 餘響入霜鐘 不覺碧山暮 秋雲暗幾重
此曲為四川琴人王華德先生所作,娓娓道出李白聽四川僧人釋濬彈琴的感受,如俞陛雲《詩境淺說》:「以松濤喻琴聲之清越,以萬壑喻琴聲之宏偉。」如是琴韻洗淨客子之心,不覺一秋暮色之近臨矣。全曲清幽、淡雅,韻流暢寓蕭脫之境。
十四.流水 琴曲/據﹝清﹞《天聞閣琴譜》/管平湖演奏譜
琴曲〈流水〉,在唐以前與〈高山〉同屬一曲。唐以後才分為二曲。〈高山流水〉相傳係源自於春秋時期伯牙與鍾子期之間所謂「知音」的典故(見《列子》、《呂氏春秋》)。
本曲譜最早見於明初朱權的《神奇秘譜》(西元1425年)上卷《太古神品》中,自此之後,歷五百多年來有多達三十多種大同小異的譜本。其中以清代《天聞閣琴譜》(西元1876年)屬川派琴師張孔山所加工的〈流水〉琴曲,總分為九段暨尾聲而傳奏於海內外。張氏最傑出的加工在於原曲的主題旋律 (泛音段) 外,增加了許多滾、拂、綽、注及各式琶音的手法,而號稱「七十二滾拂流水」。它將宋、明寫意的〈流水〉,擴展到形聲的標題氣勢;從恬靜的小溪,發展到奔騰滾滾的洪流,其中又穿插聲影並俱的撞擊聲、波濤聲、光澈之透影、水波的舞姿,及岸邊雄態萬千的山勢。使聆聽者若乘危舟,目眩神移,如過三峽之驚心動魄而萬水爭流,可說是身歷其境的寫真。在曲尾,恰似聽到那無限的感慨,令人徒望洋而興嘆…
全曲可說在敘景中含寓抒情之狀,以摹擬性描寫的手段,透過虛實相兼的結合,奔騰出其具生命力而川流不息的動態水流,是生命藝術中人格化的動人流水;無怪乎張恐山的弟子歐陽書唐在《琴學叢書》(西元1910年)有道此曲云:「誠古調之希聲者乎!」
十四. 普庵咒 琴歌/〔宋〕普庵禪師 咒語/ 據〔清〕《栩齋琴譜》/ 范李彬 編曲
此曲彈奏的琴譜是採自清代的《栩齋琴譜》(年代未詳),經由王海燕教授指導,門人范李彬彈奏、記譜與編曲所完成的,可說是〈普庵咒〉琴曲與咒語梵誦的有機結合,也形成一種依傳統的再創作曲。
在范李彬唱誦持平之律動與收攝人心的咒語聲波中,伴以古琴彈奏指法的運作,試圖傳達出類似鐘、鼓、鐃鈸與唱讚相和之聲,達到天籟與地籟交織的效果,希望能對聽者產生潛移默化,並融入莊嚴的宗教氣氛與詳和、致遠的心境。
這首由宋代禪宗「臨濟」法系第十三代傳人∼普庵禪師所創制的咒詞,可說是中國佛教罕見的“祖師咒”。在民間信仰中,相傳頗具靈驗感應的神奇。咒詞的前段(即“佛頭”)是對諸佛菩薩的皈依與祈請,即「南無佛陀耶、南無達摩耶、南無僧伽耶、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南無大悲觀世音菩薩、南無普庵祖師菩薩、南無百萬火首金鋼王菩薩」,咒文本身則為擬古印度梵語發音的漢字,即:「唵 迦迦迦研界、遮遮遮神惹、吒吒吒怛那、波波波梵摩、摩梵波波波、那檀多多多、那怛吒吒吒、惹神遮遮遮、界研迦迦迦、迦迦迦研界…」等,總計“三迴九轉”之長達六百六十二個咒語文詞。
本次唱誦係採咒語的“佛頭”、“起咒”及“咒身”的一迴一轉至三轉的咒詞,而分別編唱於彈奏琴曲〈普庵咒〉的第一至第三段中;其後樂曲(採節本演奏)的第四段至尾聲,則將咒語之唱誦隱化為純古琴之彈奏,而藉樂器本身“唱”出“無言”的琴歌,頗寓禪宗之“不立文字”的意涵與妙趣。
§ 以上節目文字內容,除自撰部份外,亦參考以下資料、文獻,特此致謝!(編寫者: 范李彬、賴賢宗謹記)
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暨北京古琴研究會(編):《古琴曲集》,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1年第1版3刷。
文化部文學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北京古琴研究會(編輯):《琴曲集成》,北京:中華書局,1987第1版2刷。
王迪(編):《琴歌》,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82年第1版1刷。
卓芬玲:《古琴弦音》,台北:希代書版公司,1984年初版。
周純一(編撰):《認識古琴•開發心靈》,台北:學鼎出版有限公司,1996年初版。
明成祖(敕撰):《永樂琴書集成》,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3初版。
邱燮友(註譯):《新譯唐詩三百首》,台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81年修訂再版。
查阜西(編纂):《存見古琴曲譜輯覽》,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1年第1版2刷。
韋政通:《中國思想史》(上冊),台北:水牛出版社,1995年第11版7刷。
唐健垣(編纂):《琴府》(上冊),台北:聯貫出版社,1981年再版。
許健:《琴史初編》,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87年第1版2刷。
歐純純:《唐代琴詩之風貌》,台北: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2000年初版1刷。
暢默拈韻惹乾坤 天地長虹湛無痕
清風醉染湖山色 羽華香落月影中
民國 范 李 彬 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