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微堂

 

關於普賢佛堂:普賢菩薩行願與禪修

 

我這裡的佛堂稱之為普賢佛堂,這主要是因為佛堂以普賢菩薩為主尊 [1] 。因此,對於具備信心和菩提心的修學者而言,此佛堂代表著普賢菩薩的行願,普賢菩薩的行願是諸佛之母,藉此行願所傳出的能量,具有廣大的法界修行訊息在其中。

 

菩賢佛堂以普賢菩薩為主尊,所以其標的是 «法華三經» 的無量義三昧,佛堂也有供奉觀音菩薩,也還有煉養身心的丹功法流在其中。若行者能具備德行與正法聞思,能進一步用普賢佛堂傳出去的上述能量和訊息,運用之於修行,則當能相當有助於禪修,相應於平等法界,具不可思議之妙德,逐漸圓滿普賢菩薩的十大願王與慈悲喜捨的四無量心。

 

至於日常的誦經,普賢佛堂以 «法華三經» [2] 、普賢十願和心經為主。而這裡的修行法主要有: 動功、安那般那 (念出入息)、照顧話頭和普賢法門 (四無量心、普賢行願、法界觀),並強調在日常生活中的普賢佛法的實踐。

 

普賢佛堂所傳遞的能量是先天的,是一種菩提心的種子,不會因會時空而轉移,但是學習者自己要多練習,也找機會補強佛堂共修和指導者所傳給你的能量。

 

普賢菩薩的心法在 «法華三經» 之中是「無量義三昧」、「法華三昧」、「四安樂行」、「六根清淨懺悔」,其實皆為普賢菩薩同一心要,是以蓮華為喻的妙法,一念心的妙因就圓具佛性之妙果,如花果同時等喻。

 

«法華三經» 所開示的「無量義三昧」、「法華三昧」,也是禪的心髓,因為釋迦牟尼佛出現於世的一大事因緣,所開示悟入者,為一味等味的妙法,無二亦無三。早期禪宗修行強調的「一行三眛」、「無相懺悔」、「無相無念無住」,都與«法華三經» 所開示的究竟理地有關。傳統禪法的修持在早期禪宗史之後,祖師禪的五家各有其擅場,宋代以後則主要是歸併為參話頭和默照禪的修法,到了現代則有虛雲老和尚重視細細地照顧話頭,而不是過於竣烈的時時猛提話頭,虛雲老和尚的照顧話頭禪法是已經融和了默照禪和曹洞五位的禪法,這是很殊勝的和具有劃時代意義的禪法。參照虛雲老和尚的說法,我自己所運用和發展的照顧話頭的禪法,闡釋為下列步驟:

 

(1) 前方便: 我教人禪修的前方便是「安那般那」 (念出入息),此中用的方法是「守鼻端白」,如 «楞嚴經» 所云者是,數至一百零八之極數,再回頭數。或者不數息,而只是觀息,息入知息入,息出知息出,輕輕保持正念即可。,其口訣是心息相依,在鼻端白,修止觀,出入息清清楚楚是止,出入息明明白白是觀。此時眼簾垂下露一隙微光,但也有人閉眼修,較易入靜,閉眼修者務必要凝神專一,保持正念於鼻端。

(2) 正修: 凝神於鼻端,至渾然忘我之時,能量會自然往上或往下跑, 然後, 在自然顯現的一點, 輕輕在某處,細細參誰字話頭, 返聞自性,回光反照,要守而不守, 若有似無, 依中觀正見 (不一不異、不生不滅,不垢不淨等等) [3] 很空靈地,身心自在,照顧所參究的一念,參究本來面目。如此修持,當於不久之後,參禪有個真實入處,其後之進程乃不可思議。

(3) 正修的四個階段: 此時請參照我所寫照虛雲老和尚顧話頭禪法的講義,尤其是他所說的破四種境界的禪法,很重要。

(4) 正修之慧命指授: 話頭就是念頭, 就是末那識,末那識在人體上主要就是我們的腦部,怎樣參禪? 破無明窠臼? 我在修學者的相關部位,個別指授禪修宗旨,心息相依,令之參「誰」字話頭,也就是運用「念佛是誰」或「無情說法,有誰聽見」的公案,或運用其他話頭與公案,但是對於禪法旨授,我們不能執著於身內或是身外,不在內外中間,不住過去未來現在,必須是心空境空,一相無相,無相實相,而於當下,自生自現諸佛法界。此正修部份必須有指導者的親自指授。

 

習禪者平日要多念佛念法念僧,實踐普賢菩薩的十大願王。習禪者要先練習動功,多以我傳授的動功來煉,培養正氣,融和身心,解決身心上的禪修障礙。動功的同時,可以修我所說的安那般那。至一定的程度之後,然後再修「照顧話頭」。如此修行,若有恆心而善調身心者,一般人約三個月即可身心清淨喜悅,視其平日福慧資糧的善根的深淺,而對於樂明無念的種種階段會有或深或淺的體驗,參禪有個真實入處。

 

修行不應該過於封閉在個人獨修而急於個人獨證,修行者更要有廣大的行願,要有包容融通的心胸,常念茲在茲於佛以一大事因緣出現於世的妙法蓮華之密意,所以普賢法門 (四無量心、普賢行願、法界觀) 是很重要的,這也是普賢佛堂所強調的。

 

                    賴賢宗   寫於普賢佛堂   2002.10.27寫,2002.11.2

 



[1] 密宗紅教也以菩賢王如來為原初佛,所以「普賢」為顯密圓融的交會點。

[2]  «法華三經» «無量義經»«妙法蓮華經»«佛說觀普賢菩薩行法經»

 

[3] 也可用密宗的大手印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