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管理

 

                    

  第四章  C理論易經管理哲學與禪

                                          賴賢宗

 

大綱

 

第一節  管理學、C理論與禪

第二節  曹洞禪的五位思想與禪的「超越切入」和「包容融合轉化」的精神

第三節  禪觀在當代管理之中的運用

第四節  禪與企業倫理

 

 

第一節  管理學、C理論與禪

 

什麼是管理?管理學家賀傑慈 (Hodgetts) 認為:「管理是經由他人之努力與合作而把事情完成」,管理是促成人之合作以完成工作,並達成企業目標 [1] 。賀傑慈將西方現代化管理思想區分為三個學派,即管理程序學派 (Management Process School)、計量學派 (Quantitative School)、行為學派 (Behavioral School)1960年代,此三學派已漸會合為系統學派 (System School),西方管理不但講求效率,同時也重視企業體的整體的應變能力,管理的意義較著重於企業組織各部門職能的健全控制和協調;亦即結合管理的五項機能 (規劃、組織、用人、領導、控制) 與企業的五項機能 (行銷、生產、財務、人事、研發),使企業體發揮最大效率,達成企業目標 [2]

 

成中英在C理論: 易經管理哲學》 從整體論哲學和易經哲學的立場創立了「C理論」的中國管理哲學,相對於日本的Z理論「強調團隊、家族、安穩,不要太多專長;重視共同作決策,在大家族上共同發揮」,也相對於美國的A理論的「講求功效、責任感,在管理上重視效率、績效的衡量」 [3] ;成中英的C理論強調「易經管理模式」,C 是指下列管理學的五個C Centrality (: 中作為最高目標與動源) Control (: 控制性)Contingency (: 變化性)Creativity (: 創造性)Coordination (: 協調性) 成中英以易經哲學來重新理解這五個管理學的課題的整體的辯證關係,成中英的C理論的易經管理重視動態整體觀 [4] 與雙元並濟 [5] 的管理模式,「易經管理模式」有下列四個原則:

 

(1) 掌握實際與變化。

(2) 整合差別與矛盾。

(3) 規劃方向,開發潛力。

(4) 以一體多面方式解決問題,開創空間,實現目標,層層推進,止於至善。 [6]

 

成中英在C理論: 易經管理哲學》也特闢一節<禪在管理中的超越與切入功能>,闡釋C理論觀點下的禪的管理哲學。成中英說:

 

一般的管理,多是將自我投射於事物中,加以組合而達到目標,禪的管理則是管理自我、提升自我,使自己能提得起、放得下,內外兼顧、左右逢源,這也就是富於動力、與日俱新的《易經》管理。

基本上,「禪」有五種作用,其中包括向上超越、向下切入、對外透視、對內淨化及左右逢源。

……

禪與管理功能的結合運用,可以說是將形上哲學,以形而下的實務加以體現,其實任何理論哲學都不能沒有實證,而任何實務也不能沒有更高層次的理論本體為基礎,否則便流於空泛、俗套。

……

《易經》一樣,禪是中國管理哲學的重要資源,它結合了儒、道、佛的精神,只有掌握中國文化資源,從人文面去開發,才有可能瞭解禪,實際上,西方人及日本人為了從禪中得到啟發,已著手研究這些中國文化資產,如果我們不及時趕上,如何能超越他們? [7]

 

我在下文中,就成中英所提出的關於禪的管理的見解,繼續加以發揮,以作為「C理論」在佛教的管理哲學的一個應用和發揮。

 

就企業管理強調靈活性與整體協調性而言,正與禪的精神相合,就此而言,禪不僅與自我管理、情緒管理相關,禪的整體觀照也與企業管理有關。禪的精神如何能體現於管理中呢?可分為禪與行銷、禪與決策領導來分述禪的啟發作用;並闡述禪具足了超越與融合的兩面。我們以曹洞禪的五位思想為例,來說明禪在管理上的運用。

 

就禪與與行銷而言: 禪的把握時機適時切入、當機立斷自在灑脫和行銷結合起來運用,對於變化多端的市場行銷,正合所需。 [8]

 

就禪與決策領導而言: 禪正視全體,不忽略細節,永遠保持活潑靈動,正是決策的最高境界。

 

    曹洞禪提出五位的思想,以之為曹洞禪的根本理論,是禪思想禪行為的重要理論之一。曹洞五位的思想,表現了禪的靈動性、超越切入和全體性的精神特徵。曹洞五位思想所表現的禪的靈動性、超越切入和全體性,正和企業管理所強調的決策領導所要求的正視全體,不忽略細節,永遠保持活潑靈動,以及和市場行銷所強調的握時機適時切入、當機立斷自在灑脫,是一致的。

 

    禪是中國管理哲學的重要資源,它結合了儒道佛的精神,必須從中國文化的人文面的深層去開發,才能了解禪,並進一步把禪運用到管理。禪是雙超有無,雙融有無,具足了超越與融合的兩面。一方面,禪強調超越切入,可以提昇管理的層次;二方面,禪又包括了包容、融合轉化的精神。

 

第二節  曹洞禪的五位思想與禪的「超越切入」和「包容融合轉化」的精神

 

曹洞禪的五位思想與具有「超越切入」和「包容融合轉化」的精神,底下就此加以闡述,並略論其與當代管理的關係。

 

    五位之思想根底為洞山所傳的<寶鏡三眛歌 所說的「重離六爻,偏正回互。疊而為三,變盡成五。如荎草味,如金剛杵」。曹洞五位為「正中偏」、「偏中正」、「正中來」、「兼中至」和「兼中到」,五位之名起於洞山禪師,洞山作<五位君臣頌>,為五為之每一位作一「頌」。五為之黑白圓相圖則起自曹山禪師,曹山在<曹山五位君臣圖> <五位功勳圖> 以圖示說明了五位的思想。從現有的文獻來看,用易經的五卦 (重離、巽、兌、中孚、大過) 來配五位首先由曹山加以文字之記載 [9]

 

正中來 (大過)

偏中至 (中孚)

正中偏 ()

偏中正 ()

兼中到 (重離) [10]

 

    曹洞五位:   

   

曹山的<五位君臣旨訣>論五位思想云:「僧問曹山五位君臣旨訣。山云:正位即屬空界,本來無物。偏位即色界,有萬行像,偏中正者,捨事入理。正中來者,背理就事,兼帶者,冥應眾緣,不隨諸有,非染非淨,非正非偏,故曰虛玄大道無著真宗。從上先德,推此一位,最妙最玄…… [11]

 

曹洞五位的思想依寂音的解釋,可示為下圖:

 

圖一  (據寂音慧洪)

 

偏中至 (中孚)

偏中至 (中孚)

正中偏 ()

偏中正 ()

兼中到 (重離)

 

    但是,如何瞭解五位的關係,則可分別由「五位是漸次昇進的五個層次」和「五位是同一個究極真理的五個表現位置」示為下列兩圖。

 

圖二

 

       兼中到 (重離)

 

  ä             ã

 

 

正中來 (大過)    偏中至 (中孚)

 

  á               á

 

正中偏 ()     偏中正 ()

 

圖三

 

兼中到    兼中至

 

     正中來

 

偏中正   正中偏

 

    曹洞五位之闡釋:

 

(1) 「五位」作為「精神開悟的五個階段」:吳經熊在其著名的 «禪學的黃金時代» 指出「五位是指精神開悟的五個階段」 [12] ,是一個禪悟的精神辯證歷程。在此,吳經熊指出:首先是「正中偏」的第一個階段,「在這個階段中,學生不知自身就是本體,而只注意到現象;他不知自己本是主人,而偏偏去作客」 [13] 。第二個階段是「偏中正」,「在這階段中,我們已由現象看到本體。這是一個返回內心的轉變」 [14] 。第三階段是「正中來」,「現在這位道人又要回到現象世界,為眾生而工作,而說法」 [15] 。第四階段是「偏中至」,悟道者體驗到煩惱即菩提,體驗到本體與現象的融合 [16] 。第五階段是「兼中到」,悟道者的心已由本體與現象的融合,而到達本體與現象的一體 [17]

 

(2) 正中偏與偏中正: 第一位與第二位是正中偏與偏中正。曹山的解釋指出: 正即空界 (),偏即諸法 ()正中偏者,在正中卻不覺而向於偏,這是背理就事,偏中正者,在偏中卻不能即事而正,這是捨事就理 [18] 。「正中偏」之重點在正,亦即在空,可以說是絕對的真理,學者在此位中,卻不能好好表現空界的絕對的真理。「偏中正」之重點在偏,亦即在諸法和有,學者在此位中,卻不能即事修真。我以為,正中偏與偏中正分別通於天台所論之空諦 (絕對的真理) 和假諦 (相對的真理),但學者在此中卻未能臻於空假中三法圓融中的空諦和假諦,難免以俗情蠡測空諦和假諦。

 

(3) 正中來與偏中至: 第三位和第四位的「正中來」與「偏中至」表現了禪的「超越切入」的精神: 二者強調「來」與「至」,「來」與「至」皆為行中的動作狀態,以此強調能動性原理,分別強調空界與諸法之能動性,向於兼中到之究極真理而運動,此亦即禪所強調的「超越切入」的精神, 所謂的「向上一機」,一方面,「正中來」,空的絕對真理並不落入於頑空,而生發著緣起的假有 ();二方面,「偏中至」,有的相對真理並不執著定法,而在相對真理的實踐當中,也有空性的超越性的實現在其中 ()

 

(4) 兼中到: 第五位的「兼中到」為究極真理,通於天台的三法圓融中的中諦。「正中偏」是絕對真理,「偏中正」是相對真理,「兼中到」則為「絕對的相對」和「相對的絕對」,是絕對與相對的雙融與雙超。

 

(5) 曹洞五位與禪的包容、融合轉化的精神: 曹洞禪提出「正偏回互」的思想,空 () 和有 () 的統一,是曹洞五位的基本思想。「回互」的意義,簡單講是指相互關連、互相含攝而言 [19] 。石頭希遷已指出:「門門一切境,回互不回互,回而更相涉,不爾依位住」。根據元賢的關於五位思想的解釋,「兼中到」被排列在其他四位的中間,而強調其回互的關係,曹洞五位的思想在此是強調了包容、融合轉化的精神,強調了五位的全體性,五位回互自身即是究極真理,究極真理並非列於五位之最頂端的兼中到。

 

    五位之前二位「正中偏」與「偏中正」各偏於空界與諸法,而或有落於片面與偏枯之虞,所以曹洞在「三」之基本思想模型 (如天台佛學所論的三諦) 的中間又多加了正中來與偏中至,強調其中的「來」與「至」的能動性,強調了禪的「超越切入」的精神,由有切入於空,由空切入於有,而一體向著「兼中到」而超越空與有的片面性,俾使中與假空之間的絕對中介性得以恢復其活潑靈動的性能。曹洞五位的正中來與偏中至,表現了禪的靈動性、超越切入的精神特徵,正和企業管理所強調的決策領導所要求的永遠保持活潑靈動,以及和市場行銷所強調的握時機適時切入、當機立斷自在灑脫,是一致的。 

 

著名的德國禪宗史家杜默林 (Heinrich Dumoulin) :「曹洞禪具有哲學的辯證精神,與易經的生生不息很相似」 [20] 底下,我們勾勒出成中英的易經的管理哲學,並藉以管窺禪的管理哲學。

 

成中英指出的易經管理哲學指出管理有下列五種生生不已的功能,即: 領導、決策、應變、創造、協調, 這五種功能也可由五行來瞭解,分別可由金之控制性 (Control)、土之統合性 (Centrality) 水之變化性 (Contingency)、木之創造性 (Creativity)、火之協調性 (Coordination) 來表示其特徵,而具有五行的關係,表達了管理的完整性、有機整體性和動態發展性。成中英的易經的管理哲學用五行來了解管理的五大元素的生動性和全體性,和曹洞禪的五位的偏正迴互思想之強調靈活性包容性,二者有異曲同工之妙。 因此,理想的管理和禪表現了同樣的境界,都強調靈動超越切入和包容融合轉化的精神。理想的管理,是一種具有超越力、啟發力與自發性的,這也就正是禪的管理境界。禪的管理的理想境界具備了超越力、啟發力與自發性的特質 [21]

 

第三節  禪觀在當代管理之中的運用

 

    禪觀 (曹洞五位為其最為重要方式) 在管理的應用的重要性,可分下列兩點說明之,亦即:

 

第一  就有限理性決策模式中的「直覺」而跳脫習慣性的侷限而言

 

歐美日強調的坐禪對企業員工的正面影響,有著優秀的研究和實證上的成績。從文化的和意義實現的角度去研究,禪的觀照也提供企業人在從事決策及其他管理行為之時的更為有效的方法, 得以跳脫習慣性, 發揮西蒙 (H. A. Simon)所強調的在有限理性決策模式中的「直覺」 [22] 。傳統管理學預設了人是處於「理性決策」(Rational Decision Making) 的狀態,但是決策卻包含了理性和非理性的兩個層面, 西蒙認為管理者往往受到自己的價值觀、習慣、能力、自我認知等因素的影響,無法完全符合理性決策的要求,所以決策者往往是處於「有限理性決策」(Decision Making of Bounded Rationality) 的狀態 [23] 。「有限理性決策」是一種「資訊不完備」和「受習慣性侷限」的狀況。為了在資訊不完備的情況下盡可能作出最為明智的決策,也為了跳脫有限理性決策當中的習慣性的侷限,管理者往往必須在決策過程中普遍運用其直覺而形成判斷。這裡所謂的「直覺」並非一種未經審慎思考的浮面的心理層面的感覺,而是一種在深層的智性活動當中的一種「啟發式思考」(Heuristics) 或「簡易法則」(Thumb),也就是運用過去類似事件中所累積的經驗,在深層的智性活動當中做一種高度的綜合,來建立一些可以簡化決策的規則和決策。就此而言,禪有成中英所說的向上超越、向下切入、對外透視、對內淨化及左右逢源的五種作用,激發創造力的思考,發揮有限理性決策模式中的「直覺」功能,把握決策行動所涉及事態的動態全體性,並堅持達成企業體的生命開拓和意義超越。

 

現代管理太容易為情緒或當時的處境所侷限,管理決策面臨的問題很複雜,負擔很重。禪的管理的理想境界具備了超越力、啟發力與自發性,曹洞禪的五位思想具有「超越切入」和「包容融合轉化」的精神,正可就現代管理提出超克之道。現代管理是以西方的理性觀發展起來的,西方理性機制若能與中國傳統文化融合,發展出中國的當代管理學與管理哲學,那麼,理性的中國化,將提供當代的第二種理性的追求一個新的可能性,挽救近現代以來的合理性危機及其相關的文化危機,也將彌補中國文化的現代理性之開出的不足的問題。

 

一般的禪與管理哲學的研究重視禪的自我管理 [24] ,亦即,禪修對於情緒管理和觀照能力的良性影響。這方面的功效是顯而易見的,本文則嘗試由禪的五位思想來論述禪的真理觀,這不僅是涉及到禪的觀照能力的實質內涵,也涉及到禪在當代管理中的運用。基本上,成中英指出,禪有五種作用: 向上超越、向下切入、對外透視、對內淨化及左右逢源 [25] 。如果配合到曹洞五位的思想,「對外透視」是「偏中正」,強調對相對的現象界的正觀,對於管理事務的現象須從管理的理念去開拓意義的實踐;「對內淨化」是「正中偏」,強調從本體界而有的內在的淨化,管理人對於管理理念的磨鍊而達到自我超越;「向上超越」是「正中來」,強調由現象世界向上超越於本體世界,這是指對管理理念的本身的堅持,使理念本身產生能動性,成為管理行為的發動力量;「向下切入」是「偏中至」,強調由本體世界迴向而入於現象世界,堅信管理行動本身具有終極意義,使得管理行動本身成為意義實現的場所;「左右逢源」是「兼中到」,強調現象與本體的雙融雙超,處處是本源的天真流露,管理理念和管理行動處處都是真實性的實現。這五種功能在管理中皆能有其運用。

 

第二 ,就禪與管理的系統思維和權變思維而言

 

禪觀的靈活性和全體性,符合過去二十五年來的管理學研究的「系統研究途徑」(systems approach) 和「權變研究途徑」(contingency approach) 的發展 [26] ,因此,禪觀作為一種管理哲學的方法,有助於管理的系統思維和權變思維的改善。

 

   「系統研究途徑」強調必須把組織視為一個整體性的系統,每一個部份都與其他部份相關連,管理人運用計畫、組織以及控制的管理職能。「權變研究途徑」則強調管理實務的正確性乃是權變的,它必須依其特殊情況來加以運用;權變研究途徑尋求以不同的管理方法,來配合不同的情境,認為沒有固定的最佳方式,可以去計畫、組織或控制。近二十年來,權變研究途徑已經有普遍的成長。曹洞禪的五位思想所要求的靈動性和全體性和管理的系統思維和權變思維有其相通之處,而禪所強調的向上一路,更接近於權變思維。

 

西方管理不但講求效率,同時也重視企業體的整體的應變能力,管理的意義較著重於企業組織各部門職能的健全控制和協調;因此,管理所要求的企業體的整體應變能力和曹洞禪的五位思想所要求的靈動性和全體性正有其相通之處。管理學家賀傑慈認為管理必須結合管理的五項機能 (規劃、組織、用人、領導、控制) 與企業的五項機能 (行銷、生產、財務、人事、研發),使企業體發揮最大效率,達成企業目標 [27] 。就企業管理強調靈活性與整體協調性而言,正與禪的精神相合,就此而言,禪不僅與自我管理、情緒管理相關,禪的整體觀照也與企業管理有關。

 

第四節  禪與企業倫理

 

達摩的 <二入四行>的稱法行與禪的倫理

 

    禪宗倫理學的首要命題在追求真我的實現並達到無我包容的境界。戒 (倫理規範) 、定 (集中力與覺察力)、慧 (超出世間的智慧) 是佛教的三學,而禪以切入超越和包容融合重新理解戒定慧,從而賦予禪的精神,強調無相的戒定慧三學。就禪宗倫理學的首要命題在追求真我的實現而言,禪宗倫理學的首要關心在於真實性 (Eigentlichkeit),規範是為了人的存在的真實性的實現。就禪宗倫理學的首要命題在於達到無我包容的境界而言,禪所關心的真實性不止是屬己的,更是站在全體性來看真實性的課題。

 

    底下試就達摩的 <二入四行>來探討禪宗倫理學及其對當代的價值變遷的可能回應。

 

達摩禪 <二入四行> [28] 為早期禪宗史的重要文獻,「二入」為「理入」與「行入」。「理入」為「信」如來藏理而能入於禪之本體:

 

夫入道多途,要而言之,不出兩種。理入者,謂藉教悟宗。深信含生,凡聖同一真性,

但為客塵妄覆,不能顯了。若也捨妄歸真,凝住壁觀,自他凡聖等一,堅住不移,更不

隨於文教,此即與理冥符,無有分別,寂然無為,名為理入。 [29]

 

信如來藏理, 進而對此「信」經過「凝住壁觀」的錘鍊,而達至「與理冥合」:與如來藏理的衍然相應。「理入」思想應為中印思想之合璧 [30] 。可見得禪宗不僅並不缺乏某種關於合理性的見解,而是將此一合理性在道體之中,追溯其根源,並認為「理入」是入道之要,「與理冥符,無有分別,寂然無為,名為理入」,禪宗對合理性的見解採取了超存有學的觀點,但並不妨礙它採取某種的合理性和倫理規範性的理解,正如禪的「不立文字」,並非不要文字,而是不預立任何一套獨斷論的文字符號詮釋系統。禪宗倫理學的首要命題在追求真我的實現並達到無我包容的境界,也顯現於此。

 

    復次:「四行」分為前三後一的兩組,前三是「報冤行」、「隨緣行」、「無所求行」, 後一是「稱法行」。我們由「禪的超越切入和包容融合轉化的精神」來研究禪的倫理,那麼「稱法行」正所以明示了此性格,而「報冤行」、「隨緣行」、「無所求行」則是建立於其上的倫理規範,顯示了禪對世俗諦的一面也採取某種肯定的態度。

 

四行具有一個內在的實踐進程。首先,報怨行是遇苦之時,能有吃苦耐勞之精神,知道吃苦就是了苦,「逢苦不憂,何以故? 識達故,此心生時,與理相應,體冤進道」。其次,隨緣行是更進一步在享受之時也能不執著於快樂,無所貪著,「若得勝報榮譽等事,是我過去宿因所感,今方得之,緣盡還無,何喜之有」。再者,無所求行是進而發揮服務的精神,能行無所求之佈施,了知「萬有斯空,無所願樂,功德黑暗,常相隨逐」,因此能夠把他對公司的服務當作一種佈施,而無所求。最後,稱法行是相應於不著兩邊之空之佛法而行,在行動之中證悟解脫,「稱法行:性淨之理,目之為法。此理,眾相斯空,無染、無著、無此、無彼……若能信解此理,應當稱法而行。……達解三空,不倚不著,但為去垢。稱化眾生,而不取相。此為自行,亦為利他,亦能莊嚴菩提之道」,企業人不僅自行能夠相應於三輪體空,發揮吃苦、無貪與服務的精神而與空相應,更也是在利他的更為勇猛的開拓行動之中,能夠了達性淨之理,莊嚴菩提之道,也莊嚴了企業體的蓬勃發長。

 

第四節   禪與企業倫理

 

    倫理與管理是相輔相成的,有其內在的關連性,但不可混同。倫理是內在的管理,自我管理就是倫理,倫理是有關個人的管理。管理是外在的倫理,具有群體都可以遵守的原則和規範,管理是群體的倫理。管理是為了達到特定的目標所做的理性規範,是基於目標,基於理性所發展出來的規範。 [31] 企業倫理則包含了在企業體當中的個人管理與全體的為了企業體的發展而有的倫理規範。

 

如前所述,禪思想包含了某種對合理性的理解,禪的倫理學以追求真我的實現並達到無我包容的境界為首要目標。一方面,禪的合理性理解雖然和西方近現代的理性觀有所不同,但也避免了西方當代的合理性危機。二方面,禪的倫理學以追求真我的實現並達到無我包容的境界為首要目標,對於著眼於自我管理的人而言是深具意義,禪以切入超越和包容融合重新理解戒定慧,也為企業倫理的群體規範的理解,深具意義。

 

企業倫理 (Business Ethics) 是指任何商業團體、生產機構或個人在企業體以合法手段從事營利時,所應遵守的倫理規範 [32] 。企業倫理包含了企業體的對內的企業倫理,亦即勞資關係;以及企業體的對外的企業倫理,亦即社會責任;另外,企業倫理也包含了個人在企業體以合法手段從事營利時,所應遵守的倫理規範,例如個人的對於企業體和處事的忠信和敬業的相關問題。

 

就禪的真我的實現與企業倫理而言,禪是一種整體觀照和超越切入的能力,禪的倫理要求企業體和企業中的個人的本真性的實現,提昇理念,追求卓越,凡此種種,皆與企業倫理有不可分割的關係。又,就禪的無我與企業倫理而言, 企業倫理要求企業人不貪、無私、以柔軟心與他人協調及培養良好的工作職場的情緒智能,一言以蔽之,企業倫理要求無我,禪修能增進無我的體驗。

 

我們必須就社會全體以及企業發展的目標來建立企業倫理,認識企業的存在根據及其發展的理由,同時瞭解企業發展與存在對社會的關係。在此等全體性的瞭解之下,進一步來確定企業內部的問題,亦即企業組織的問題、勞資協力合作的問題,及企業對外關係的問題,亦即企業的社會責任、對於其他企業和對本身成長的問題。提昇企業理念,在研究發展中追求卓越的理想,促進社會的進步與繁榮 [33] 。凡此種種,皆可見出企業經營與管理皆不能脫離人文傳統,管理教育必須是一種人文教育,二者相合才是管理的可大可久之道,禪的智慧與實踐正是可與管理相合的人文傳統的取之不竭的資源。

 

結語

 

討論禪與管理的關係,不能只關心禪對個人管理的影響,也必須也著眼於禪的文化意涵對於當代管理學的意義。本文第一節討論了成中英所提出的管理學中的C理論,尤其是禪與C理論的關係在成中英的著作多引而未發,而我則對此加以闡明。其次,在第二節之中,本文討論的 曹洞禪的五位思想與禪的「超越切入」和「包容融合轉化」的精神,藉此點出了禪觀對於管理者的思維模式的更新。次,本文第三節討論了禪觀在當代管理學之中的應用。最後,本文討論了禪的企業倫理,在此討論禪宗倫理學的基本定位和內容,繼而討論了無我和真我的企業倫理的兩個層面德課題。藉由以上討論,闡明了禪文化與禪式管理如何開拓企業管理的生命。

 

 

 

 



[1] 陳定國,«有效經營»1983,天下文化出版社,台北。鄧振源,<覺性管理教育之研究>,收於 «華梵學報»,第三卷第一期,1995,頁69-76,相關的討論見第70頁。

[2] 許是祥譯,«企業管理»,中興管理顧問公司,1980,台北。鄧振源,<中國傳統文化中管理哲學之淺釋>,收於 «華梵學報»,第二卷第一期,1994,頁49-69,相關的討論見第49頁。

[3] 成中英,«C理論: 易經管理哲學»1995年,東大圖書公司,台北,第136頁。

[4] 此一易經管理哲學的動態整體觀主要是「八卦理論: ()、用 ()、外 ()、內 ()、客 ()、主 ()、行 ()、知 ()」及「五行理論: 決策 ()、領導 ()、應變 ()、創新 ()、人才 ()」,參見成中英,«C理論: 易經管理哲學» 57-61

[5] 易經管理哲學的雙元並濟觀,參見成中英,«C理論: 易經管理哲學», 頁65-71

[6] 成中英,«C理論: 易經管理哲學»1995年,東大圖書公司,台北,第56頁。

[7] 成中英,«C理論: 易經管理哲學»1995年,東大圖書公司,台北,第104頁。

[8] 成中英,«C理論: 易經管理哲學»1995年,東大圖書公司,台北,第103頁。

[9] «撫州曹山本寂禪師語錄»;此處引文參見大正藏,第四十七冊,頁544

[10] 寂音慧洪禪師解釋「疊而為三,變盡成五」說:「離,南方之卦也,火也,心之譬也。其爻六畫,回互成五卦,重疊成三卦。如   ,第二爻三爻四爻,又成一卦,巽也  。第三爻四爻五爻,又成一卦,兌也  。此之謂疊為三也。下巽上兌有成一卦,大過也   。下兌上巽又成一卦,中孚也  。此之謂變成五也。」

[11] «人天眼目»,卷三,大正藏,第四十八卷,頁313下;曹洞宗的重要相關文獻,參見頁313-321

[12] 吳經熊, «禪學的黃金時代»,台北,商務印書館,1969,頁 179

[13] 吳經熊, «禪學的黃金時代»,頁179

[14] 吳經熊, «禪學的黃金時代»,頁180

[15] 吳經熊, «禪學的黃金時代»,頁181

[16] 吳經熊, «禪學的黃金時代»,頁182

[17] 吳經熊, «禪學的黃金時代»,頁183

[18] 「僧問曹山五位君臣旨訣。山云:正位即空界,本來無物。偏位即色界,有萬象形。正中偏者,背理就事;偏中正者,捨事就理」,見 «撫州曹山本寂禪師語錄»;此處引文參見大正藏,第四十七冊,頁536

[19] 陳榮波,«禪海之筏»19891989,台北,頁101-102

[20] Henrich Dumoulin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Zen after Sixth Patriarch (六祖之後中國禪的發展),1953New York,第24頁。

[21] 成中英,«C理論: 易經管理哲學»1995年,東大圖書公司,台北,第103頁。

[22]   H.A.SimonAdministrative Behavior;張志育著«管理學»,台北,1999,前程企業管理公司,頁180-183 鄧振源,<自在管理的基礎: 觀>,華梵學報第四卷第一期,1997,頁75-80,此處關於H.A.Simon 的討論參見第77頁。

[23] 張志育著«管理學»,台北,1999,前程企業管理公司,頁178-181

[24]  鄧振源,自在管理的基礎: 觀,華梵學報第四卷第一期,1997,頁75-80

[25] 成中英,«C理論: 易經管理哲學»1995年,東大圖書公司,台北,第103頁。

[26] 陳明杰譯,DonnellyGibsonIvancevich «管理學» (Fundamentals of Management) 一書,台北,1998,前程企業管理公司,第23-26頁。

[27] 許是祥譯,«企業管理»,中興管理顧問公司,1980,台北。鄧振源,<中國傳統文化中管理哲學之淺釋>,收於 «華梵學報»,第二卷第一期,1994,頁49-69,相關的討論見第49頁。

[28] 就目前所知, <二入四行> 計有十一個本子,本論文所根據者,乃載於《楞伽經師資記》中,而為柳田聖山《禪ソ語錄 I 達磨語錄》所採用者。

[29] 柳田聖山《禪之語錄 I 達磨之語錄》,頁。

[30] 柳田聖山指出:中國佛學中對「理」一詞重視,早出現於《維摩詰經》<問疾品> 道生注、《涅槃經集解》第一、吉藏《淨名玄論》第三, 而「理入二行」之說,則起於《金剛三昧經》<入實際品>;至於「真性」,則有《莊子》<漁父>「真者,所以受於天也,自然不可易也。」,以及《中庸》「天命之謂性」,這些中國心性論的基本命題。本文所用之 <二入四行> 乃為《楞伽師資記》所載者,而為柳田聖山《禪之語錄 I 達磨之語錄》,頁36—37。另外,關於中國禪宗「理」概念的特色及開展,參見鄧克明〈中國禪宗之「理」的概念及其與心的關係〉,收於鄧著《宋代理概念之開展》(台北,文津,1993年)

[31] 成中英,«C理論: 易經管理哲學»1995年,東大圖書公司,台北,第63頁。

[32] 成中英,«C理論: 易經管理哲學»1995年,東大圖書公司,台北,第223頁。成中英對於企業倫理和商業道德另作區分。

[33] 成中英,«C理論: 易經管理哲學»1995年,東大圖書公司,台北,第227-22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