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八七年的秋天,當筆者還在作學生的時候,就曾經出版

         了一本相關的小書──《近代中國的宗教批判:非基運動的再思

         》。雖然僅是四萬多字的匆促之作,市場的反應竟意外地似乎還

         不錯。迄今又過四個多年頭了。筆者現在所呈出的新作,不僅在

         篇幅上已擴增為近二十三萬字,在許多重要觀點上也作了不小的

         修正。本書的底稿是筆者在台大政治學研究所的博士論文。除了

         各章都作了某種幅度的改寫外,還增添了將近五萬字的新章,來

         討論明清基督教傳入以前中國政教關係的傳統。撰寫此一新章可

         以說是吃力而又不討好的,然而,筆者卻深信它對於解釋清末以

         迄民國初期的政教關係有相當的價值與意義。

 

                 今天這本書能夠呈現,實在是得力於許多人的教誨、關心與

         照顧。首先,筆者要感謝孫廣德老師的細心指導。前後將近七年

         的時間,無論治學、寫作與為人,孫師一直都是筆者的榜樣。此

         外,賀凌虛老師與繆全吉老師平時對筆者也有許多的教導與生活

         上的協助。筆者還要感謝查時傑教授,他在相關的資料上給予筆

         者很大的幫助。有好幾次,筆者在寫作碰到百思不解時,查教授

         都不吝於費時與筆者琢磨討論。對於參加博士論文說明會以及口

         試的每一位先生,筆者同樣的也要感謝他們的批評與指教。筆者

         也要感謝國立新竹師範學院的顏前院長秉嶼以及社教系的沈主任

         成添。因為在他們的支持下,筆者才得以心無旁騖地專心寫作。

         此外,還要感謝的是,「中國政治學會」頒給筆者的博士論文該

         會一九九○年度的「傑出論文獎」,使筆者這個學術後輩得到莫

         大的鼓舞。

 

                 當然,在這一篇短序中,筆者要將本書獻給生命中最重要的

         三個女人:筆者的母親、妻子希慧以及女兒美締。她們一同分擔

         了寫作過程中的勞苦,也願她們一同分享出版的喜悅。

 

                 筆者還要提及的是「橋樑」的一群親密朋友,君華、明璋、

         鳳樑、印台、光東……。多年來,彼此在思想上的激盪,著實為

         我們的目標開創出了一個美景。至於「曠野社」,筆者全力投入

         多年,但自從一九九○年底的「二二八平安禮拜」以後,卻遭遇

         了內部人事的問題。但筆者仍然很珍惜過去的幾位親密戰友、以

         及那段大夥同心合意的黃金時期。筆者想說的是,「曠野」的結

         局並不能用來否定「曠野」的過去。

 

                 最後筆者也要感謝久大文化公司願意出版這一本書。並也期

         望這本書能夠對台灣社會當前的政教問題提供一些省思。

 

 

                                                                                     一九九二年序於台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