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論文:
 

1. 孫世維 (83年),青少年與父母的情感關係:依附的性質與重要性。法商學 報,第二十九期,259-304 頁。國科會計畫編號:NSC81-03301-H-005A-507   國科會得獎著作.

2. 孫世維 (84年),依附理論在青少年輔導上的應用。測驗與輔導,133期, 2739-2741。

3. 孫世維 (84年),家庭政策與家庭專業人員的角色。理論與政策,34期,45- 52。

4. 孫世維 (85年),家庭組成與青少年心理社會發展及調適。法商學報,第三 十二期,133-170。 國科會計畫編號:NSC83-0301-H-005A-012

5. 孫世維 (86年),青少年的藥物態度:父母與同儕依附的相對影響。國科會 研究彙刊:人文及社會科學,七卷,四期,531-543。國科會計畫編號:NSC81-03301-H-005A-507   國科會得獎著作 TSSCI 期刊

6. 葉光輝,孫世維,利翠珊,趙淑珠 (86年)。家庭心理學的開展。中華心理衛 生學刊,第十卷,第二期,19-43。TSSCI 期刊

7. 孫世維 (86年) ,家庭與兒童、少年人格發展之面面觀。家庭與兒童保護。 中華兒童福利基金會。

8. 孫世維 (86年),親子依附與分離:大學時期的發展。政大教育與心理研究, 第二十期 (下冊),271-294。國科會計畫編號:NSC 85-2413-H- 005A-001   國科會得獎著作  TSSCI 期刊

9. 孫世維 (87年),大學生的分離─個體化與相關家庭因素。中華心理衛生學 刊,第十一卷,第二期,頁21-58。國科會計畫編號:NSC 85-2413-H- 005A-001  TSSCI 期刊

10. Schoenrock, C. J., Bell, N. J., Sun, S.-W., & Avery, A. W. (1999). Family correlates of adolescent self-monitoring and social competence. The Journal of Psychology, 133(4), 377-393.

11. Forthun, L., Bell, N. J., Peek, C. W., & Sun, S.-W. (1999).  Religiosity, sensation seeking, and alcohol/drug use in denominational and gender contexts. Journal of Drug Issues, 29(1), 75-90.   SSCI 期刊:ISSN 0022-0426

12. Sun, S.-W., Bell, N. J., Feng, D., & Avery, A. W. (2000). A longitudinal  analysis of parental bonds and relational competencies during the college year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dolescence and Youth, 8, 149-181.  國科會得獎著作

13. Bell, N. J., Forthun, L. F., & Sun, S.-W. (2000). Attachment, adolescent competencies, and substance use: Developmental considerations in the study of risk behaviors. Substance Use & Misuse, 35(9), 1177-1206.   SSCI 期刊:ISSN 1082-6084

14. 孫世維(94年),青少年的風險行為與知覺。中華心理衛生學刊,第十八卷,第一期,頁87-116。國科會計畫編號:NSC 89-2413-H-305-002   TSSCI 期刊

15.胡韶玲、孫世維 (97年),低收入戶單親母親的復原歷程:論親子力量的影響。應用心理研究,第三十八期,頁61-105。 

 

研討會論文:

Bell, N. J., Forthun, L., Sun, S. W., Peek, C. W., Sorell, G. T. ( November,1997). Adolescent attachment,

autonomy, and substance use. Paper presented at the NCFR Annual Conference, Crystal City, VA.

國科會補助專題計畫報告:

1.青少年時期親子情感關係之研究:依附 的性質與重要性。

2.家庭組成、親子關係與與青少年社會發展及調適。

3.青少年的分離-個體化與相關家庭因素。

4.由離家上大學看大一新生親子分離的發展。

5.青少年的風險採取:親子情感連結與分離的角色。

6. 青少年早期的親職實務:父母監督與相關因素之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