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境與抽象:東西跨文化溝通中的藝術評論》

 

        

詹金水意境山水與意境美學的本體力動

 

                                  

 

第一節   詹金水意境山水的創作與我的意境美學的反思的平行

 

  我曾在1998 10月的畫評<詹金水的抽象山水與當代抽象美學>闡釋: 詹金水於1997 12月的「抽象山水」台北畫展開始的一系列畫作是印證了我所闡述的東方抽象美學的五個要點: 1. 道與本體真理、非表象的表象,2. 虛與點線面,3. 肌理與質感,4. 墨與美彩的精神性,5. 人文內涵的昇華與道的內在超越。此中的前三點構成了當代中國抽象美學體系的本質的三個環節。其要點在於: 印證於詹金水的創作的當代東方抽象畫作,理當具有不同於西方康丁斯基以降的抽象畫之傳統,因為前者具有了意境論的形上美學之思想基礎,也因此而質料面的「肌理與質感」與形式面的「虛與點線面」在意與境渾的體驗之中,渾然一體,而克服了西方形上學的質料面與形式面二元分離所導致的美學上的困局。此後,我陸續發表了<從詮釋學到中國繪畫的意境美學>、<高美學的重檢: 康德、海德格和中國雄渾觀的對比研究並走向中國的當代抽象美學與禪畫美學>、<禪藝合流與石濤畫論的禪美學>和<詩的意境美學與禪的意境美學>等論文,來闡釋意境論觀點下的東方抽象美學及與此相關的東西比較美學,我闡述的重點之一在於: 東方當代抽象畫的本性在於通過「象外之象」(東方抽象) 而「反虛入渾」,呈現畫面整體的渾然一體的動感,並因而令人感受到本體力動,從中覺悟到生命本然的實存真理,東方當代抽象畫必須運用藝術形象論上的象外之象 (東方抽象),實現上述的藝術體驗論上的渾然一體,從而讓人感悟到渾然天成的藝術真理論的生命本然狀態;這三個層次 (體驗、形象與真理) 都貫穿了「本體力動」(Onto-Dynamik) 於其中,而成為其生命和靈魂。這裡所講的「本體力動」意指意境所具有的力動,當吾人在進行藝術活動而意與境渾之時,感悟本體而呈顯出的宇宙生命整體的力動,這樣的力動貫通於客觀的宇宙與主觀的生命存在,來自於宇宙與生命所共通的本體。與我的美學反思平行的,近來詹金水也繼續在深度上創作他的抽象山水系列,而他告知,最恰當表現他的現階段繪畫理念的還是「意境山水」一詞,而我建議用之取代先前容易遭人誤解的「抽象山水」一詞。我發現,詹金水的畫作也印證了我這段時期的意境美學建構,而這當中也表現了詹金水這個階段的畫作的新的突破之處,他轉用「意境山水」一詞,而和我所建構的意境美學體系有異曲同工之妙。現在,指明詹金水這個創作上的突破並說明其美學上的意涵,便是我寫作這篇畫評的動機。國內的畫評多只有作品的風格闡釋與結構分析,而甚少論述其美學上的意涵,這不能不說是國內畫評較弱的一環。但是,如果沒有美學的反省和思想內涵的開拓,如何能期待畫家的畫作真正能進入到美術史發展的深層脈動並從而承擔開創新局的使命呢?那麼,美術創作也只能停留在技巧的層面打轉,而成為資本主義體系金錢遊戲的運作之一環而已,這樣也就失去了藝術之所以為藝術的可貴本質了。而在詹金水的畫作身上,我們可以看到東方當代抽象創作 (意境創作) 與傳統中國山水之創新正是符應著東方美學傳統的當代體系建構的需要而源源不絕被創作出來,對於這樣具有走向國際畫壇實力的詹金水的東方當代意境創作,我們必須正視其美學意義。

 

第二節   由意境美學來反思詹金水近來之意境山水創作的突破

 

比較起先前的抽象山水之畫作,詹金水這次畫展中的畫作所達成的藝術突破,簡單講: 「它動了起來了」。呈現氣韻生動的美學要求,並更為透顯本體力動的生命覺悟之震撼力。可分述如下

 

(1)       虛與點線面的創作課題上的突破: 在這些畫作裡,往往使用光與水氣的變化使得畫面動起來,達到了氣韻生動的效果。光和水氣的變化,都是用最為空靈的方式來表現「虛」和對於畫面的點線面的消融,在這裡最後所達成的不是拆解成為虛無,而是消融進妙有的真空。在這裡,光使水氣動起來,水氣使肌理和色彩動起來,這樣就有了整體畫面的氣韻生動的效果,呈現了人所感悟到的宇宙的本體力動。光和水氣、肌理、色彩都代表生命,因此整個畫面很有生命的動感。 用這樣的方式來運用光和水氣,這是這次畫展所展出的畫作的一個突破。這不能不說是中國傳統山水畫的雲氣水氣之運用的當代成功突破。中國傳統山水畫善於運用雲氣、水氣,用來消解距離和切斷空間和重組空間,傳統繪畫對於雲霧和江河的處理方式,或是用溶合 (如米芾以來所用的雲山) 的方式,或者是清朗的 (如倪瓚所畫) 方式,或是數條雲帶來重組空間,但都沒有像詹金水這樣把雲氣水氣凝結成冰原冰瀑,來表現距離消解和空間切斷之後的極度寂寥的心境,又用光的衝擊和墨韻的動態來擠壓這份距離消解和空間切斷之後的極度寂寥的心境,從中奔騰出寂然中的萬事萬理,渾化震動真空中的妙有,可以說已經達到了理事無礙的境界,向事事無礙的境界邁進。

 

(2) 在肌理與質感的創作課題上的突破:「動」還有層次在裡面,如何表現這些層次的玄微精妙之處,這可以是詹金水未來繼續發展的方向。畫作「空山幽谷」和「帕米爾之秋」是兩個表達上述的突破的佳例。這兩者又有差別,「空山幽谷」是重「韻」,用墨韻、美彩的韻來表現畫面的動感,在這裡的墨韻和美彩的不同層次的自然的韻表現出畫面動感。而「帕米爾之秋」則是重「骨」,重視流動著的結構式的骨來表現畫面的動感,這裡的動感也是包含著交錯的層次的。用這樣的方式來運用韻和骨,這是這次畫展所展出的畫作的一個突破。石濤曾謂「筆非筆,墨非墨,自有我在」,可以說詹金水這裡的突破是石濤上述畫論的一種當代創新,在此中,骨法用筆能夠破除它自身的慣性,而顯現精神動感中的自然層次,墨韻的使用也能夠破除它自身的慣性,而顯現精神動感中的自然層次,乃至於筆中有墨韻,墨韻中有骨筆,二者交融渾化一體,這些都在詹金水的「空山幽谷」和「帕米爾之秋」之中看到明顯的印證。

 

(3) 在道與本體真理 (非表象的表象) 的創作課題上的突破: 如果說「道」與「非表象的表象」不再在這裡用簡化化約的概念來表達,而是我們直接面對詹金水的畫作,畫面的本體真理呈現出「自由獨創性」和「極簡抽象性」二者的「不即不離」、「不粘不脫」的狀態。首先,畫面的力動以任意自由的方式在創造著形象,這是「不即」,不即 (不執著、不黏著) 於一切形象之中,而要從形象中更為超越出來;同時也是不離畫面的力動以極簡抽象的質料在傳遞著內涵的感動,這是「不離」,不離 (不隔離、不割斷) 於一切所表象內涵。傳統禪畫的「不即不離」、「不粘不脫」之原理在詹金水現階段的畫作得到相當入味的表達,是一次成功的當代轉化。但是,詹金水在這裡所要表達的是大山大水之中的力動,關心的是它啟悟給人的根源性感動,更為強調本體真理的渾化一體的巨大力量,而不是某些禪畫所要表現的只是小書齋之中的自在灑脫而已。

 

    以上我就東方抽象美學的三個本質環節,來闡釋詹金水這次畫展的作品的突破之處。我不僅解釋了詹金水這次畫展的作品相較於舊作的突破之處,我也闡釋了詹金水畫作和傳統銜接之處,以及突破創新的關鍵點。

 

第三節   詹金水此次意境山水創作展的作品之鑑賞分析

 

    就詹金水畫作的整體呈現而言,我必須使用到我曾闡釋的杜國清所說的「意象徵」的理論。「意象徵」同時是「意象」(image) 也是「象徵」(symbol),「意象」具有可感的有限形象,而「象徵」則指向無限的精神世界,「意象徵」是即有限即無限,它通過有限的意象來指向無限的精神世界,呈顯意境。詹金水的意境山水的畫作尤其能呈現這樣的意象徵,以下謹就他的意境山水的作品作一闡釋。

 

    「月夜」: 初看其意象, 這是畫家由九份遠眺基隆的方向所見所感 (根據畫家的自述)。這畫的意象有山有海,月色從天際滲透而下,海浪山色也因此透顯了一色一味的月光,山的肌理和海的藍波二者渾然一體。其次,觀想其意境: 山色的肌理著重的是骨,海的藍波著重的是韻,在S形和反S形的畫面運動中,骨和韻二者現在渾化一體,動了起來,呈現石濤所說的「筆非筆,墨非墨,自有我在」的神韻,呈顯本體力動。

 

    「遠山含笑」: 初看其意象, 這是畫家由合歡山東峰往南看之所見所感  (根據畫家的自述)。山谷與山上飄動著兩片雲氣,和山的肌理交錯著。其次,觀想其意境: 這裡的動感是來自於雲氣和山的肌理的參差交錯之對比。尤其是畫面中間的左上方雲氣和畫面右下方加強性的紅白點,二者在位置上的對比,以及柔和與剛強的對比,使畫面也隱然有了渾圓的動感。又,尤其是畫面中間的左上方雲氣是畫面中唯一虛無縹緲的部分,它橫列在藍天與山的肌理之間,使二者在區隔之中又以隱在的方式向對方瀰漫,從而破除了各自的侷限而造成了動感。

 

   「黎明」: 初看其意象, 這是畫家遠眺花東海岸,光從山邊冒出來,山色結合雲氣而產生變化 (根據畫家的自述)。其次,觀想其意境: 畫面的顏色呈現右上清淺與左下濃厚的反差,其反S形的力動,如太極圖一般;而在右上清淺之中又淡掃少許黑色,左下濃厚又突入幾抹淺白,這正是太極圖之陽中有陰,陰中有陽。色彩的變化和層次是動態的,顯現了氣韻生動的整體畫面。藍和白的色調極為寂然清淨,在這樣的寂然清淨之中有了孕育物理的動感,呈現反S形的力動,最後突兀到我們面前的是山的肌理之實存,亙古長存。

 

    「空山幽谷」: 初看其意象, 這是畫家遠眺空山幽谷之所見所感,夕照的陽光使白雪山谷的右側上半部透顯出金黃,有了交錯的對比,也使得天空呈顯綠色的色澤而和原本的藍天交錯起來。其次,觀想其意境: 這幅畫的氣韻生動的動感是來自於S形和反S形的運動和參差交錯之對比的綜合使用,這也使得這畫的下方中間形成玄奧的中心。山谷的稜線和雲天的顏色線切割成幾個S形和反S形的運動,使得畫面形成圓弧旋轉的力動;而這個力動又與下方山谷所切割出的四個參差的類三角形交會在一起,圓弧旋轉的力動和縱橫的力動又交融在一起,使畫面呈顯神秘的力量,抓住觀賞者的目光而排蕩精神。

 

   「帕米爾之秋」: 初看其意象, 這是畫家遠眺秋天的帕米爾高原之所見所感。其次,觀想其意境: 這幅畫的動感主要是透過山的肌理的爆破來達成,可說是天骨開張,而冰原和染紅的天空,更延伸了奔突而去的氣勢與力動。山的肌理之爆破瀰漫了畫面的二分之一,這種天骨開張的神奇可以說是此畫的獨特之處。

 

   「遠眺」: 初看其意象,這是畫家遠眺白雪覆蓋的山及其所夾成的山谷,和上方的遠山和近山,遠山只截取一段白,而近山用斑剝的咖啡色來表現。觀想其意境: 這幅畫的結構是較為特殊的,下方既凝聚又爆破,呈現開合同時的力動。而由上到下的遠山和近山佔了畫面的三分之二,則給予這樣的力動以寧靜感。

 

第四節  詹金水的藝術觀與他的宗教體悟和美學體驗

 

    詹金水曾在他於竹東的民冠藝術館的畫展會場向我表示,他自己的藝術創作的中心思想是認為藝術家不必像社會運動家那樣去做社會批判,藝術家是要透過藝術來表現生命之中最美好的一面。詹金水又認為藝術最難做到的是「渾然天成」,這需要技術和思想成熟二方面的條件,他認為若缺少前者則藝術不能被做出來,因為缺乏其工藝創作的生產條件,而缺乏後者藝術家的品味不高。在我的回應之中,我提出藝術的本體詮釋與藝術的社會批判是異而能通的,因為二者都關心人本身和人類社會的基本價值的全面實現,但每個藝術家和藝術理論家的專長志趣不同,所以也可以分工。我欣喜看到詹金水的創作具有帶來人的生命實存的本體力動的啟悟之力量,也堅信這樣的啟悟會有助於人類社會的基本價值的全面實現,從而間接也有社會批判的功能。我也肯定從這次展出的詹金水的畫作看來,他已經在相當程度之內達到了所謂的「渾然天成」,也在傳統山水繪畫的創作轉化之上取得若干突破,並具有東方抽象畫創作的創新之處。

 

詹金水曾向我解釋,他這些畫面上的突破,與他在1999年的印度和尼泊爾的宗教之旅有關,他在強久林參訪佛教密宗直貢噶舉派的竹旺仁波切之時,曾有菩提心冥想的神秘體驗,這次體驗以無言的方式,讓他體會到自己繪畫上的使命是要用繪畫來呈現西藏與新疆這些大山大水所啟悟給他的宇宙力動和一切生命的平等性,我則稱這種宇宙力動和一切生命的平等性為本體力動,以之作為我的意境美學體系的真正出發點,我的這些美學見解也得到畫家默識心通的肯定。詹金水很重視他自己上述於1999年北印度的菩提心冥想的體驗對他的繪畫的影響,我想,這裡的體驗和繪畫的相互關聯是值得重視的,因為這有助於我們了解詹金水的畫面所把握到的本體力動的根源。詹金水在與我的會談中,也強調佛禪與道家的實踐功夫與繪畫結合之道,而貫穿以意境的體會與呈現,以為這樣的智慧是我們最為寶貴的傳統,在這裡對畫家而言最重要的是「以無為法為法」,必須回到這樣子的金剛經和老子所說的根本智慧,來開創當代本土繪畫的新生命。從這裡來看,我進一步關心的是如何透過對於上述的繪畫創作及生命體驗而從事一種本體詮釋的活動,並建構植根於我們的文化傳統之中來發展自己的意境美學與抽象畫理論。而詹金水的意境山水創作和我自己所建構的意境美學體系在東方抽象繪畫創作和繪畫理論上的分別提出,這正如鳥之雙翼交相鼓舞,也可以說是佛家常說的解行雙證在繪畫之中的表現,因為意境的本體力動是貫穿藝術創作和藝術理論二者的,所以二者也必須要如鳥之雙翼交相鼓舞,才能實現它自身的慧命。

 

詹金水在與我的會談曾指出,對於他自己的畫家生命之成長而言,最重要的是關於空性的體悟,這種空性體悟在世相之中的作用,就產生自然無礙的意境,畫家在他的繪畫表現之中,因此就可以做到詹金水所強調的「以無為法為法」;而他認為這還只是藝術家生命體悟的一個層次而已,若能真正進而落實到一切世相之中,才是事事無礙的生命境界的完成。我十分同意詹金水這裡之所見,我也期待詹金水在他的生命實踐之中,契悟空性,進而在一切事物的表現之上皆能體現本體力動,進而發揮畫家的大手筆,點化一切相成為妙相莊嚴,讓一切有緣者皆能匯入這樣的繪畫三昧的香水海,渾化自然,圓滿圓覺,這樣也就自然會在當代的美術史留下意境繪畫創作的重要一頁。

 

我在<詹金水的抽象山水與當代抽象美學> 一文曾經將他創作的心路歷程分為四時期: (1) 心靈成長期,(2) 西方繪畫學習時期,(3) 回歸本土期 (1989年至1993)(4) 抽象山水期 (1993年至1998)。詹金水在1999年以後,由於他自己在藝術意境和宗教體悟的突破,以及與我交換意境美學與東方人文的研究心得的互相影響,他在與我討論之後,正式將他自己的繪畫創作的新畫風定名為「意境山水」,而取代了先前的「抽象山水」一詞。可以說1993年至1998年的抽象山水期還多少留有西方抽象畫刻意經營的痕跡,而到了1999年以後的「意境山水」就真正進入氣韻生動與渾然一體的意境,以意境呈顯宇宙人生的本體力動,從而消融抽象畫的傳統於無形之中。所以,我們可以將1999年之後的詹金水的新畫風,稱之為「意境山水時期」,而視之為詹金水的獨特藝術生命的真正開始。嘗試檢試詹金水一生的心靈成長與創作歷程,從他的客家原鄉之美采與人文風土常在夢縈之中的渾化自然與人文為一體的幼年少年時期,到西方繪畫學習時期,詹金水深入學習了古典繪畫的融通人文與終極體驗,和從印象派到立體派的抽象美學脈動,經歷1989年的歐洲之旅之後,他警醒到必須回到自己的傳統,才能活出有源有本的真正透徹的藝術生命。1993年至1996年詹金水在東方人文的自覺之下,對東方神聖空間的重加體驗,走訪了中國大陸的雲南、昆明、新疆、天山、西藏,師法自然,中得心源,而進行了東方抽象山水的創作。而在1999年之後,詹金水由於體悟到意境美學的精神和自己的終極體驗的一致性,從而達到了山水神韻天成的意境表現的創作突破,後來他便將自己新的創作風格稱之為「意境山水」。

 

因為詹金水的意境山水繪畫創作是植根於他自己獨特的藝術體驗,以及此一體驗與佛教道家的人生智慧與美學的融會之中,所以關於對於詹金水的創作影響深遠的佛學與美學的學習和體驗的過程 (尤其是詹金水所強調的1999年在北印度的菩提心冥想的體驗) 是必須在此一記的。詹金水是虔信的佛教徒,他曾表示他的畫就是要呈現1993年以來的西藏、新疆和台灣的山川給他的生命感動和體悟。19936月,詹金水第一次到天山,就感受到山河大地在創造之中的冥冥中的偉大力量,沉浸在這樣的渾然一體的感動之中。當他連續兩週在新疆廣大草原中旅行,看不到一個生命而突然與荒原上的一朵小花當面相睹的時候,他感動地落下淚來,突然明白了自己的生命和這根草的生命是平等的,是一樣渺小,也一樣偉大的,他體悟到佛教所說的眾生平等的道理。經過多年的佛教教理的學習,並將之融入到自己的繪畫創作之中,他一路走來,苦思如何用畫面的渾然天成,來呈顯他所體悟到的眾生平等的法性。這期間,從1998年秋開始,詹金水和我開始就東方抽象山水的創作交換意見,討論了我對於意境美學的理解,於是我寫作了前述的<詹金水的抽象山水與當代抽象美學> (1998 10)1998年至1999 年,詹金水也參與了我在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的人文思想的課程,繼續就繪畫創作、美學與佛學研究和我交換了意見。經過上述的苦思和創作上的不斷嘗試,詹金水在1999年在北印度得到了一個菩提心冥想的特殊體驗,這標示了他這方面的思想和創作將趨於成熟,記載於下。

 

1999 8月,詹金水到北印度和尼泊爾旅行和參訪西藏密宗佛教的寺廟,在北印度的德拉敦的強久林密宗白教寺廟,詹金水和其他同行者有幸見到了密宗的大成就者竹旺仁波切,每個人都有機會向仁波切發問一個問題,在等待提問的時候,詹金水也想了一個問題「什麼是菩提心?」當他想好了這個問題之後,詹金水突然進入一種冥想出神的狀態,他彷彿之間看到自己漂浮了起來,離開了強久林的房子,離開了地面,慢慢底,他看到台灣已經在腳底下了,乃至於越飛越飛高之後,地球也已經在腳底下了,而地球最後也逐漸消失,只有他自己漂浮在太空中,經過了一段時間,他突然感覺到自己的身體也消失了,但是意識心靈還清晰底存在著,剩下來的是宇宙虛空中的無數星光,後來星光也逐漸消失,而只剩下自己胸部的中心點現起一個明點。又經過了一些時間,他看到心間明點變成了一個轉經輪,轉經輪一直在旋轉著。又經過了一些時間,他看到轉經輪是一隻手拿著它,慢慢底有看到了那是一個老婦人用手拿著這個轉經輪。當這個老婦人顯現的時候,詹金水直覺到她就是大菩薩的化身,他的心靈突然有很多感動,好像這個婦人就像自己無量劫以來的母親而已,有著亙古的親切。這個老婦人轉動著轉經輪,大地山川也一幕幕在面前、在心靈之前轉動,所有讓人深切感動的關於大地山川的體驗都動了起來,都震動旋舞了起來,渾化自然。經過許久的時間,詹金水突然又恢復了一般的意識狀態,而回到了強久林的現實之中,詹金水看了看週遭,剛才冥想入神的很長時間的經驗,好像只是強久林的片刻時間而已,因為前面問問題的人還沒問完,他突然看到竹旺仁波切朝著他微微一笑,而詹金水自己現在已經了解了自己先前的問題「什麼是菩提心」的答案,而覺得無須再向竹旺仁波切提出了。我認為,以上的詹金水的北印度強久林的菩提心冥想的特殊體驗,可以說是揉合了禪宗公案的奇絕直接和密宗修持的神秘深邃,這個體驗預示了詹金水在長期思考和創作之後,終將歸結於意境山水創作。所謂「什麼是菩提心」的問題,本來是佛教之中極為一般的問題,所謂「菩提」就是「覺」(佛陀的覺悟) 的意思,而菩提心是指上求下化 (上求佛果,下化眾生) 的覺醒之心,但是,困擾詹金水的卻不是思想概念中關於菩提心的解釋的問題,而是生命體證的實存的課題。所以在詹金水長期苦思他自己的繪畫創作如何和這樣的生命體證的菩提心如何融合之後,他來到了強久林的竹旺仁波切的跟前,而就像禪宗常有的啄啐同時的公案,也如古德參見藏密祖師之時常有的神秘加持體驗,詹金水就當下進入了自性的心靈自由空間,而體驗到了菩提心如何印證於自己之繪畫創作的密意。也就是說,在身體消失而心靈轉化的時候,在法界之中顯現自性明點,詹金水看到了佛菩薩以如老婦人一般的眾生示現,這樣的老婦人以悲心和空性推動轉經輪,推動宇宙和生命的一切,從而旋舞出山川大地,揮灑出讓詹金水感動不已的西藏的山川和天空大地,在這樣的旋舞和揮灑之中,詹金水以心印心,以自己的心印證山河大地的心,渾化自然,他也知道自己未來實踐菩提心之道就是要把這樣的以心印心的體驗畫出來,把這樣的意境山水顯現出來,傳遞給一切有情眾生。詹金水一再向別人強調,他的畫風的轉變和他這次的冥想出神的體驗有關,而常常感覺到西藏的山水可以向他說法,引領他進入繪畫的玄微之處。我想,詹金水的意境山水的畫風的轉變,最核心的原因還是這一個轉經輪旋舞出一幕幕的山川大地的神秘體驗所象徵的精神世界,而最根本的課題還是詹金水將菩提心 (覺悟之心) 和自己的繪畫創作的融合,在上述的神秘體驗之中,意與境渾,渾然天成,詹金水在他現階段的意境山水的創作的畫面的氣韻生動的動感,必須從這裡來檢視,我想他以後的繪畫的進展也必須從這裡來重省。

 

第五節   結語: 從台灣畫壇的苦行僧到意境山水的開創者

 

在朱靜怡所寫的詹金水畫作評論<東方人文風格的再造>一文中,曾記載詹金水曾自喻為台灣畫壇苦行僧。在此必須勉勵這位苦行僧體會無相僧團的體性,發揚意境的本體力動於繪畫和生命中的一切,成為意境山水的開創者,也開創在人生宇宙的事事無礙之中。而在當前社會風潮之中,要談上述的「契悟空性,顯發本體力動而成就意境繪畫」又是何其難呢?但是,我相信憑藉著苦行僧的精進一定能逐步將此中的密意彰顯出來。僅以底下我的一首詩來與詹金水共勉。

 

 

        觀詹金水2001年意境山水畫展新作有感 

 

從未來的法性使命走來

過去的一切眾生本具佛性

當前一念心  凝雲霧成冰原冰瀑

光切斷空間  剩下的是千古寂寥 

在千古寂寥的波心

畫家心間的密意 

揮灑旋舞著意境的大手筆

  奔騰出  空寂之中的萬事萬理

  玄奧  又坦然明白  事事無礙

 

契悟空性

宇宙哭泣  滿溢畫家的悲切熱淚

衝騰向上一機的召喚

沉著  咒音天骨開張

開通  靈光氣韻生動

 

畫面十方是地水火風空識  天真漫衍

  渾化自然

大地平明  倏然降臨  沒有一絲徵兆

轉動一切妙相

  流動著火

火燃燒著風

風吹滅著空

空和大地渾然一體

不動搖的黃金光明

是意識的本性

本體的妙動

 

 

 

 

 

後記: 此文完稿於200138日,刊出於詹金水畫冊 «意境山水» (2001)。詹金水意境山水畫展: 2001 5 5日至 5 25日,展覽地點: 首都藝術中心,台北市松壽路12號,紐約紐約展覽購物中心六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