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簡歷    個人履歷    學術出版目錄    照片

 

  履      歷  (含: 著作目錄) 2012-03-23更新

 

壹 基本資料

一. 姓名 賴賢宗 (英文: Lai, Shen-chon)

. 性別   男

三. 籍貫   台灣台北縣, 出生時地: 1962年,台北市

四. 連絡方式:

Email: laishenchon@yahoo.com.tw  
Tel:
86746708 (國立臺北大學中文系)
郵寄地址: 臺北縣三峽鎮大學路151號人文大樓七樓,中文系辦公室
個人網站: 賴賢宗哲學宗教藝術雅集:  http://web.ntpu.edu.tw/~shlai/
東西哲學與詮釋學研究中心網站: www.ntpu.edu.tw/rcewph/


. 學歷

  1. (德國) 慕尼黑大學 (Ludwig-Maximilians-Universität München) 哲學博士 (1998月 2月,獲博士學位)
    (1994年 6月赴德深造,教育部選派公費留學生, 主修: 哲學, 輔修: 宗教學、日本研究)
    (博士論文: Gesinnung und Normenbegründung: Kants Gesinnungsethik in der modernen Diskussion
    信念與 規範奠基: 當代爭議中的康德信念倫理學)。畢業成績: magna cum laude (特優)

  2. 臺灣大學哲學研究所,哲學博士 (1996年12月)  (學位論文: 實踐與希望: 康德的 “道德的信仰” 及其爭議 -
    康德、費希特和青年黑格爾論倫理神學及其方法論的反省)。

  3. 臺灣大學哲學研究所,哲學碩士學位 (1992年6月) (碩士論文: 康德倫理學「自律」問題研究: 兼與朱熹
    「心統性情」比較,國立台灣大學哲學研究所,1993年五月 )。

  4. 臺灣大學哲學系,學士學位 (1986年)。

六.  現任

國立台北大學中文系教授暨中文系系主任,創辦台北大學人文學院東西哲學與詮釋學研究中心主任。
教授證書: 教字第016844號,頒發日期: 中華民國98年5月1日,年資起計: 2009年2月。


貳 學術著作 

一  專書  (賴賢宗著)

   至2012年二月為止,賴賢宗出版二十本學術文化專書,如下:

    1. 賴賢宗著《佛教詮釋學》,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2003,共434頁。

    2. 賴賢宗著《體用與心性: 當代新儒家哲學新論》,2001,台北,學生書局。共262頁。

    3. 賴賢宗著《意境美學與詮釋學》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出版,2003,共294頁。

    4. Gesinnung und Normenbegründung: Kants Gesinnungsethik in der modernen  Diskussion, 德國慕尼黑大學博士論文,德國 ars una 出版社出版,1998, 慕尼黑,書名中文譯名: 《信念與規範奠基: 當代爭議中的康德信念倫理學》。共206頁。

    5. 賴賢宗著《康德、費希特和青年黑格爾論倫理神學》,台北,1998年, 桂冠圖書公司。共399頁。

    6. 賴賢宗著《意境與抽象: 東西跨文化溝通中的藝術評論》,台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2003年十二月,共154頁。

    7. 賴賢宗著《當代佛學與佛學傳統》,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2006年五月。

    8. 賴賢宗著《如來藏說與唯識思想的交涉》,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2006年十一月 。

    9. 賴賢宗著《典範交疊的異采: 跨文化溝通中的藝術評論》,台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2007年三月。

    10. 賴賢宗著《海德格爾與道家禪宗的跨文化溝通》,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7年九月。

    11. 賴賢宗著《道家禪宗、海德格與當代藝術》,台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7年十月 。

    12. 賴賢宗著《道家禪宗與海德格的交涉》,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2008年七月 。

    13. 賴賢宗著《佛教詮釋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十月 (北京大學出版社「中國哲學與詮釋學叢書」 。

    14. 賴賢宗著《意境美學與詮釋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十月  (北京大學出版社「中國哲學與詮釋學叢書」) 。

    15. 賴賢宗著《道家詮釋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十二月  (北京大學出版社「中國哲學與詮釋學叢書」) 。

    16. 賴賢宗著《儒家詮釋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十二月  (北京大學出版社「中國哲學與詮釋學叢書」)。

    17. 賴賢宗著《生命之鏡: 藝術欣賞之道》,台北,麗文文化事業公司出版,2010年一月 。

    18. 賴賢宗著《天台佛教的解脫詮釋學》,台北,2010年四月,新文豐出版公司 。

    19. 賴賢宗、張瑋儀著《文本與詮釋: 人文傳統極其當代詮釋》,台北,麗文文化事業公司出版,      2010年 。

    20. 賴賢宗《龍門養生築基》,台北,2012年一月,丹道文化出版公司出版。

又,於專業期刊與專書之中發表中西哲學論文 (含佛學、美學) 約百餘篇,以下分為東方哲學與西方哲學
兩大部分列出已經出版與發表之論文。

 

二、   東方哲學與比較哲學學術期刊與專書中之學術論文 (已出版) (賴賢宗著)

83. 海德格爾生態詩學,收於《本體與詮釋:美學與藝術》,總編成中英,浙江大學出版社,2011年。
 
82. 禪與如來藏的交涉,收於《玄奘佛學研究》,台灣新竹,玄奘大學出版2001年九月,頁57-84。

81. 覺意三昧之研究:其演變、內涵及其與四句不可說的關係,收於《中日韓天臺學術對話論文集》,人民出版社出版, 2011年4月。

80. 智顗的天台佛教的詮釋學與「四句說無生」的詮釋理解,發表於《漢語哲學新視域》,台北,台灣學生書局出版, 政治大學哲學系汪文聖教授主編,2011年八月,p.581-609。國科會計畫編號: NSC 96 - 2411 - H - 305 - 005 – MY2,計畫名稱: 海德格存有思想與天台佛教的詮釋學: 以「差異」與「三法」為研究中心 (III - II) (III-III)。

79. 天台止觀的十乘觀法之比較研究,收於《東宗的呼喚》,台北藝術大學出版,ISBN 978-986-02-6632-0,2011年 1月。

78. 傾聽聖言: 基督教與佛教的詮釋對話,發表於《風隨意思而吹: 艾香德與漢語神學》 (漢語基督教文化研究叢刊. 39), 香港,漢語基督教文化研究所,2010,p.349-380。國科會計畫編號: NSC 96 - 2411 - H - 305 - 005 – MY2,計畫名稱: 海德格存有 思想與天台佛教的詮釋學: 以「差異」與「三法」為研究中心 (III - II) (III-III)。

77. 智顗的天台佛教的詮釋學與「四句說無生」的詮釋理解,發表於《漢語哲學新視域》,台北,政治大學哲學系出版, 2010。國科會計畫編號: NSC 96 - 2411 - H - 305 - 005 – MY2,計畫名稱: 海德格存有思想與天台佛教的詮釋學: 以「差異」與 「三法」為研究中心 (III - II) (III-III)。

76. 海德格存有思想與道家思想的交涉:謝林、尼采、海德格、老子對形上學的根本問題的探討,  收於《哲學與文化》月刊 (2009年8月,台北)第423期  (26卷 8期),頁23-55。國科會計畫編號: NSC 96 - 2411 - H - 305 - 005 – MY2,計畫名稱: 海德格存有思想 與天台佛教的詮釋學: 以「差異」與「三法」為研究中心 (III - II) (III-III)。

75. 形上學的根本問題與道家思想: 在海德格爾、謝林、尼采的思想脈絡之中,收於《湖北社會科學》2009年第 9期 (武漢,湖北社會 科學研究院),頁122-126。國科會計畫編號: NSC 96 - 2411 - H - 305 - 005 – MY2,計畫名稱: 海德格存有思想與天台佛教的詮釋學: 以 「差異」與「三法」為研究中心 (III - II) (III-III)。

74. 唐君毅論儒家的精神性: 聚焦於《生命存在與心靈境界》的一個簡論,收於《當代儒學與精神性》一書 (香港浸?大?宗 教及哲?系主編,2009年1月,廣西大學出版社出版) 頁121-133。

73. 天台佛教詮釋學的人間佛教論,收於《天國、淨土與人間:耶佛對話與社會關懷》 (賴品超、 學愚主編,北京,中華書局出版, 2008年九月),頁268-297。也收入《海德格、高達美、大乘佛學與宋明理學:詮釋學與中國哲學論叢(一)》,中原大學出版, 2009年三月。國科會計畫編號: NSC 96 - 2411 - H - 305 - 005 – MY2,計畫名稱: 海德格存有思想與天台佛教的詮釋學: 以「差異」與 「三法」為研究中心 (III - II) (III-III)。

72  海德格爾與西谷啟治論虛無主義,《鵝湖月刊》第398期(台北,2008年八月號) ,第16-32頁,台北,2008年8月。國科會計畫編號: NSC 96 - 2411 - H - 305 - 005 – MY2,計畫名稱: 海德格存有思想與天台佛教的詮釋學: 以「差異」與「三法」為研究中心 (III - II) (III-III)。

71. 論阿部正雄的海德格與禪的比較研究與佛基對話,收入趙林、楊熙楠主編《比較神學與對話理論》 (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2008年四月),頁132-150。國科會計畫編號: NSC 96 - 2411 - H - 305 - 005 – MY2,計畫名稱: 海德格存有思想與天台佛教的詮釋學: 以「差 異」與「三法」為研究中心 (III - II) (III-III)。

70. <修辭與修辭的超越: 以廢名一九三○年代詩作為例>,收於《成大中文學報》第十九期,臺北:國立成功大學中文系,2008年

69. 《修心要論》之文獻考察與「守心禪法」之重檢,收於中國學術年刊第三十期(春季號)(2008年三月)Studies in Sinology Vol.30 (Spring) (2008),頁59-78,臺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

68. 成中英的本體詮釋學和易學體用論,收於《哲學門》總第十五期(第八卷第一冊,2007年九月,北京,北京大學哲學系出版, 2007年),頁273-293。

67. 佛教實在觀的當代詮釋: 西谷啟治的觀點,收入《人文集刊》第五期 (台北,國立台北大學人文學院,2007年七月),頁1-20。

66. 法華思想之當代開展的一例: 論慈濟功德會的法華精神,收於《慈濟人文社會科學》第六期,慈濟大學出版,2007年六月,頁35-60。

65. 生命之鏡:從《醮》探索舞蹈劇場的表演之道與境界美學,收於《戲劇學刊》第六期,(台北藝術大學戲劇學院,2007年七月),頁67-98。

64. 天台止觀的「持息念」法門及其在天台佛教中的演變與轉化,收於《中華佛學學報》二十期,台北,2007年七月,頁139-172。

63. 易學體用論的重省: 熊十力易學詮釋的思想發展及其會通易學與佛學的一些考察,收於李申、陳衛平編《哲學與宗教》第一輯(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頁37-44。

62. 天台止觀通明禪之研究,收入《華梵大學創辦人曉雲法師思想行誼研討會暨第十三屆國際佛教教育文化研討會會後論文集》,台北, 出版單位: 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 ,2007年五月出版,頁287-306。

61. 太極圖、河圖與丹道修煉,收於《丹道研究  第二期》(台北,丹道文化出版公司出版,2007年),頁45-100。

60. 本體詮釋與中國哲學研究方法的省思: 以老子為例,收於《哲學與文化》月刊(2007年第2期,台北)。

59. 禪與意境美學: 以詩境與禪境之相通為例,收於《宗教、文學與人生》(中壢,元智大學中語系出版,2007) ,頁3-26。

58. 作為禪藝的朱銘雕塑與水墨畫:以朱銘《人間系列-和尚》與《太極拱門》為主要討論對象,,收於《藝術評論第十七期》頁39-73, 國立台北藝術大學出版,2007年五月,頁45-79。

57. 生態藝術評論之一例: 《水域70%》的身聲和嬰兒油現代舞的結合,收於《藝術論壇》第四期 (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學院出版, 2006年五月) 頁443-454。

56. 老子《道德經》的道的雙重性與海德格的存有思想,收於《2006道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高雄,高雄師範大學經學研究所發行, 2006年)。

55. 論阿部正雄的海德格與禪的比較研究與佛基對話,收於《道風:基督教文化評論》 (Logos & Pneuma: Chinese Journal of Theology) 第二十四期, Comparative Theology 比較神學專輯 (香港,漢語基督教文化研究所,2006年一月) ,p.103-124。本文為國科會研究案「空、三的辯證與淘空的上 帝:
大乘佛教哲學與比較哲學的一個當代嘗試 (之二) -京都學派哲學與德國宗教思想的交涉之研究」的研究成果,研究案編號:NSC 89-2411-H-211-005, 執行期間: 89年 8月 1日至 90年 7月 31日。  

54. 本成 (Ereignis) 與有無玄同: 論海德格思想的轉折與老子的有無玄同,收於《現象學與人文科學: 現象學與道家哲學專輯》,香港中文大學現象 學與人文科學研究中心出版,2005年12月,頁315-358。

53. 天台止觀與丹道的跨文化溝通,收於《新世紀宗教研究》第四卷第三期,台北,2006年三月,頁1-52。

52. 海德格、詩禪一致與跨文化美學,收於《藝術論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2005年五月,頁59-88。

51. 佛教詮釋學的建構與反思: 京都學派哲學與海德格爾的交涉,收入洪漢鼎編《中國詮釋學》第二輯 (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4年十二月), 頁260-290,本文為國科會研究案「空、三的辯證與淘空的上帝: 大乘佛教哲學與比較哲學的一個當代嘗試 (之二) -京都學派哲學與德國宗教思想的 交涉之研究」的研究成果,研究案編號:NSC 89-2411-H-211-005,執行期間: 89年 8月 1日至 90年 7月 31日。

50. 天台佛學與生態哲學,新竹,玄奘大學,玄奘佛學研究第二期,2005年一月 (同文也收入《佛教文化與當代世界》,現代佛教學會編,台北, 文津出版社出版,2005)。本文為國科會研究案「天台佛教詮釋學之研究」的研究成果,研究案編號:NSC 91-2411-H-305-004,執行期間:91年 8月
1日至 92年 7月 31日。

49. 李二曲的體用全學之人文化成與平章儒佛,台北,收於國立台北大學人文學院 «人文集刊» 第三期,2005年

48. 德國浪漫主義哲學的老子哲學詮釋及其影響,收於劉大鈞主編《元典哲蘊》頁343-367,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十二月。

47. Onto-Dynamics of the Triunity and Its Contribution to Buddhist-Christian Dialogue,in: Ching Feng (景風) A Jounal on Christianity and Chinese Religion and Culture . Special Issue: Buddhist-Christian Part II,Hong-Kong, 2004,p.33-64。本文為國科會研究案「空、三的辯證與淘空的上帝: 大乘佛教哲學與比較哲學的
一個當代嘗試 (之二) -京都學派哲學與德國宗教思想的交涉之研究」的研究成果,研究案編號:NSC 89-2411-H-211-005,執行期間: 89年 8月 1日至 90年 7月 31日。  

46. 覺意三昧與四句無生門,中壢,《圓光佛學學報》第九期第139-174頁,2004年十二月。本文為國科會研究案「天台佛教詮釋學之研究」的研究 成果,研究案編號:NSC 91-2411-H-305-004,執行期間:91年 8月 1日至 92年 7月 31日。

45. 成中英哲學思想發展與意義,《書目季刊》,台北,2004年六月 (第三十八卷第一期)

44. 典範交疊的意義 – 簡論光環舞集二十年精華公演的美學意義,台北,《美育》,2004年九月。

43 海德格論道: 一個文獻學的考察,台北,《思與言》 (第四十二卷第二期),2004年六月。本文為國科會研究案「空、三的辯證與淘空的上帝: 大乘 佛教哲學與比較哲學的一個當代嘗試 (之二) -京都學派哲學與德國宗教思想的交涉之研究」的研究成果,研究案編號:NSC 89-2411-H-211-005,執行期
間: 89年 8月 1日至 90年 7月 31日。

42. 海德格與道: 論海德格思想的「轉折」與其對中國道家的關注,收於國立台北大學人文學院 «人文集刊»,頁97-140,2003年四月。本文為國科會 研究案「空、三的辯證與淘空的上帝: 大乘佛教哲學與比較哲學的一個當代嘗試 (之二) -京都學派哲學與德國宗教思想的交涉之研究」的研究成果, 研究案編號:NSC 89-2411-H-211-005,執行期間: 89年 8月 1日至 90年 7月 31日。

41.  熊十力論性覺性寂及其體用哲學在儒佛會通上的涵義,收於 «玄圃論學續集: 熊十力與中國傳統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簡體字) 頁138-146, 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

40. 天台佛性論的詮釋學與中國佛教哲學在21世紀的發展,收於方克立主編 «21世紀中國哲學走向: 第十二屆國際中國哲學大會論文集»  (簡體字) 頁633-666, 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年四月。本文為國科會研究案「天台佛教詮釋學之研究」的研究成果,研究案編號:NSC 91-2411-H-305-004, 執行期間: 91年 8月 1日至 92年 7月 31日。

39. 佛教與科學: 論佛教科學觀與佛教心理學作為一個範例,收於柏殿宏、陳德光主編 «宗教與科學國際學術研討會學術論集»,頁97-118,台北, 輔仁大學 出版社,2003。

38. 德意志觀念論與當代新儒家的道德形上學,收於吳光主編 «當代新儒學探索» (中華文化研究集刊) (簡體字) 頁163-179,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3。

37. Shen-chon Lai (賴賢宗),<Dogen,Heideggers Gedankenweg und Ontodynamik>(道元、海德格的思想之路和存有動力),收於 Hannelore Eisenhofer-Halim 編«Wandel zwischen den Welten: Festschrift fuer Johannes Laube» (諸世界中的漫遊: 勞伯教授慶祝集),Frankfurt am Main,Peter Lang,2003,頁413-437。本文
為國科會 研究案「空、三的辯證與淘空的上帝: 大乘佛教哲學與比較哲學的一個當代嘗試 (之二) -京都學派哲學與德國宗教思想的交涉之研究」的研 究成果,研究案 編號:NSC 89-2411-H-211-005,執行期間: 89年 8月 1日至 90年 7月 31日。  

 36. Shen-chon Lai (賴賢宗),<Die speculative Philosophie der Dreieinheit im chinesischen Universismus (Taoismus) und Buddhismus: Ihr Beitrag zum taoistische- buddhistisch- christlichen Dialog>,收於Peter Koslowski主編Philosophischer Dialog der Religionen statt Zusammenstoβ der Kulturen im Prozeβ der Globalisierung  ( 《宗教 的哲學對話取 代全球化過程中的文化衝突》) 一書,Wilhelm Fink Verlag, 2002,頁129-161。本文為「國科會研究案 大乘佛教哲學與比較宗教哲學的一 個當代嘗試 (之一): 京學派哲學與德國宗教思想的交涉之研究 (The Interweaving between the Philosophy of Kyoto School and Religious Thought in Germany)」 的研 究成果,計畫類別: 個別型計畫,計畫編號: NSC 89-2411-H-211-003,執行期間: 88年 8月 1日至 89年 7月 31日。

35. 佛教詮釋學的重省,收於 «佛教研究的傳承與創新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會後修訂版) 頁359-372,活動日期: 2002 年3 月2-3日,會後修訂版論文集於2002年 9月出版,現代佛教學會。

34. 當代台灣如來藏思想的諍議與回應:邁向後印順時代的如來藏學,弘誓佛學院主辦,«人間佛教與當代對話研討會論文集»,頁N1-35,活動時間: 2002年 4月21日;光碟版電子書,«人間佛教與當代對話» 第十一片,台北,法界出版社,2002年 8月出版。

33. 抽象與意境的融合: 當代書法美學的一個嘗試,收於 «2001現代書法新展望» (台中,國立台灣美術館,2002年十一月),頁65-82。

32. 跨文化管理與中西管理文化之融合,收於 «新儒. 新新儒: 東方文化與國際社會的融合»,台北,文史哲出版社,2002年10月,頁215-234。

31. 佛教的空與基督教哲學,收於輔大宗教學系主編 «輔大宗教系2000年宗教交談研討會論文集» (輔仁大學宗教學叢書 1) 頁103-148,台北,輔仁大學出版社 ,2002年十一月出版。本文為「國科會研究案 大乘佛教哲學與比較宗教哲學的一個當代嘗試 (之一): 京學派哲學與德國宗教思想的交涉之研究
(The Interweaving between the Philosophy of Kyoto School and Religious Thought in Germany)」的研究成果,計畫編號: NSC 89-2411-H-211-003,執行期間:  88年 8月 1日至 89年 7月 31日。

30. 論現象學詮釋學美學在台灣的發展,收於 «思與言» 「台灣美學人文專號」第40卷第2期,頁131-163,2002年 6月。

29. 從如來藏三義到天台佛性論,收於 «第六次儒佛會通論文集  上冊» 頁327-352,台北,華梵大學。

28. 「轉依」二義之研究,收於《中華佛學學報》第十五期,頁93-101,台北,2002年七月出版。

27. 崇高美學的重檢: 康德、海德格和中國雄渾觀的對比研究並走向中國的當代抽象美學與禪畫美學,收於《宗教藝術、傳播與媒介》,頁485-630,嘉義, 南華大學宗教文化研究中心,宗教叢書12,2002年 1月。

26. 當代新儒家哲學在台灣之發展、批判與前瞻,現代學術研究基金會,《現代學術研究: 台灣文學與哲學專題》,2001 年12月,台北,頁183-209。

25. 朱子哲學論易體與心統性情的交涉及劉蕺山的心之性情說對此的批評,佛光大學出版中心, «中國哲學研究季刊» 第二期,2001,宜蘭。

24. 從詮釋學到中國繪畫的意境美學,2001,東吳哲學學報,台北。

23. 法藏 «大乘起信論義記» 及元曉與見登的相關述記關於一心開二門的闡釋: 以法藏、元曉   與見登關於如來藏說與唯識思想的交涉的討論為中心,台北, 中華佛學學報,2001。

22. 朱子哲學論易體與心統性情的交涉及劉蕺山的心之性情說對此的批評,佛光大學, «中國哲學研究季刊» 第二期,2001,宜蘭。

21. 禪的意境美學: 以禪藝合流與石濤的一畫論為研究的主要對象,收於《普門學報》第一期 (2001 年1月),頁194-226,佛光山文教基金會出版。

20. 牟宗三論體用縱橫: 由體用縱橫重檢圓教的基本思想模型並論孔學之未來發展,佛光大學, «中國哲學研究季刊» 創刊號,2000年十月,宜蘭,頁93-128。

19. 空性智慧、佛教意義治療學與佛教詮釋學的治療學,收於 «生命關懷與心靈治療»,嘉義,南華大學宗教文化研究中心,2000年八月。也收入於«普門學報» 2003年元月號,頁105-133,佛光山文教基金會出版。

18. 佛教詮釋學與全球倫理: 以禪宗見性體驗的佛教詮釋學為例,收於《哲學與文化》第318期,頁1026-1044,2000年11月出版。本文為「國科會研究案 大乘佛 教哲學與比較宗教哲學的一個當代嘗試 (之一): 京學派哲學與德國宗教思想的交涉之研究 (The Interweaving between the Philosophy of Kyoto School and Religious Thought in Germany)」的研究成果,計畫編號: NSC 89-2411-H-211-003,執行期間: 88年 8月 1日至 89年 7月 31日。

17. 曹洞五位與天台三諦,東吳大學哲學學報,2000年,4月

16. 當代新儒家的道德形上學之重檢: 以牟宗三哲學與德國古典哲學為研究中心,台北,2000年6月,《鵝湖學誌》第二十四期,頁121-176

15. 中國大乘佛教的本體詮釋學,收於成中英主編《本體與詮釋》 頁87-105, 北京,三聯書店,2000 年一月出版。

14. 印順的如來藏思想之研究: 印順如來藏學及其在對比研究中的特義,收於《印順思想 - 印順導師九秩晉五壽慶論文集》 頁 297-328,台北,正聞出版社, 2000年 4 月出版。

13. 佛教與基督教:漢語神學的宗教對話的一個試探,收於楊熙楠編《漢語神學芻議》頁167-188,2000年三月出版,香港漢語基督教文化研究所。本文為 「國科 會研究案 大乘佛教哲學與比較宗教哲學的一個當代嘗試 (之一): 京學派哲學與德國宗教思想的交涉之研究 (The Interweaving between the Philosophy of Kyoto School and Religious Thought in Germany)」的研究成果,計畫編號: NSC 89-2411-H-211-003,執行期間: 88年 8月 1日至 89年 7月 31日。

12.《寶性論》及相關論典論佛性與信: 論早期如來藏說的基本模型及如來藏說與唯識思想  的交涉中三種佛性與信之三義之交涉,正觀佛學季刊,1999年12月。

11. 淨土信仰論之研究: 世親、曇鸞與親鸞之迴向思想,佛學研究中心學報,台灣大學文學院佛學研究中心,1999年。

10. 佛教詮釋學的當代建構的一些爭議: 由《空性與現代性》的多元詮釋論起,《中國佛學》,台北,1999 年10月

9. 熊十力的體用論的基本結構與平章儒佛,1999年4月,台北,《鵝湖月刊》

8 論吳汝鈞《天台佛學與早期中觀》所論的中觀學及佛性取向的詮釋,台北,1998,《東吳哲 學學報》

7 唐君毅早期哲學與德意志觀念論,台北,1997 年6月,《鵝湖學誌》

6. 朱子論「心統性情」與「易體」的交涉,《哲學論衡》第一期,1995年,台北。

5. 人間佛教的宗教社會學與現代性問題 - 以太虛、印順的詮釋差異為線索,《思與言》第32  卷第1期,1994年3月,台北)

4.《楞伽經》與如來禪 (《獅子吼》,第33卷第1期,1994年1月,台北         

3. 蕺山「心之性情」反對朱子「心統性情」的理論根據,《鵝湖月刊》, 1993年12 月、1994  年1月,台北。

2. 如來藏與唯識的交涉 - 《中邊分別論》<相品> 及《佛性論》 <顯體分>所呈現的「境的思路」(《國際佛學研究》第二期,1992年,台北。

1. 如來藏與唯識的交涉--以世親學《佛性論》為中心的比較研究,《國際佛學研究年刊》創刊    號,1991年12月,台北。

 

三   東方哲學與比較哲學的學術會議之論文發表 (已發表) (賴賢宗著)

105.南音普庵咒文獻研究與密咒唱持,發表於2011年11月25日至27日“大興善寺與唐密文化學術研討會,陝西省佛教協會主辦,西北大學佛教研究所協辦,大興 善承辦。

104.天臺茶禪對於日韓茶道的影響,發表於2011年11月11日至13日在杭州西子湖畔舉行“第九屆吳越佛教研討會”,主題是“南宋佛教”,會議由杭州佛教協會,
杭 州佛學院承辦。

103.華人文化資?與現代佛曲的傳播,發表於馬來亞大學中文系、臺北大學中文系、元智大學中語系和馬大馬來西亞華人社會研究小組主辦的“亞洲華人文化與 文 學國際學術研討會”在2011年11月5至6日(週六、日)在馬大文學院舉行。

102.茶禪闡幽: 茶禪的淵源與流派的一些被忽略的環節,發表於禪宗六祖文化學術研討會,廣東省民族宗教事務委員會、廣東省佛教協會主辦,四會六祖0月26日至28日。

101.道家整合養生學: 貴生樂生的當代道家養生文化,發表於國際道教論壇,2011年10月23日至25日,湖南衡陽市南嶽衡山 100. 成業論之業說的研究,發 表 於第二屆“彌勒大佛與樂山佛教佛學歷史文化”學術研討會樂山淩雲寺彌勒大佛文化研究中心主辦,2011年9月,主題: 彌勒與樂山佛教歷史文化研究

99. 佛教協會主辦、福嚴寺承辦的“慧思大師與南嶽佛教”學術研討會於2011年8月15日 —17日在湖南省南嶽衡山舉行。

98. 聲音之道-女丹與太極道歌,2011年6月24日至27日在湖南省南嶽衡山舉辦主題?“道教:過去·現在·未來”的第七屆國際道教學術研討會。會議中心 議 題?“ 道學與女性”,主辦單位:湖南省道教協會,中南大學宗教文化研究中心,四川大學道教與宗教文化研究所。

97. Bodhy-sam?dhi and Four Sentence about No-arising, 發表於 IABS2011 研討會論文 (地點: 法鼓山) The XVIth Congress of the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Buddhist Studies, Dharma Drum Buddhist College, Jinshan, New Taipei City, Taiwan, June 2025, 2011

96.〈當代佛教聲明的理論與實踐〉,發表於2011年 1月12-15日,深圳大學宗教學系主辦,宗教的現代社會角色學術研討會

95.〈「反思」的反思:「華語敘述」之「主體」的詮釋與批判〉,第四屆「『全球化』與華語?述」國際研討會 (4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Globalization ’ and Chinese Narrations”),會議日期:2010年12月23 (四) – 24日 (五), 主辦單位:臺北大學東西哲學與詮釋學研究中心

94. 〈大信心即大?性即如?:親鸞?土信仰論?解?〉 (日文論文),發表於 20109月25日Masasino University (武藏野大學) 主辦的「親鸞學術研討會」, 平成22年度「親鸞?何?求????─現代?普遍?視???」學術研討會。

93. 〈辟穀與道家整合養生學〉,發表於「羅浮論道」學術研討會,2010年,廣東省民族宗教事務委員會惠州市聯合主辦。

92.〈禪與如來藏說的交涉〉,發表於“禪宗六祖文化學術研討會”,廣東省民族宗教事務委員會、廣東省佛教協會主辦,2010年9月9日至11日。

91. 〈從「華嚴法界觀」談地球共生與佛教生態思想〉,發表於「2010華嚴全球論壇」,主辦單位:中華民國佛教華嚴學會,台北大學通識中心。時間: 2010年9月3日至5日。

90. 〈天台止觀的十乘觀法之比較研究〉,發表於賴鵬舉居士逝世週年學術研討會,台灣宗教學會主辦,2010年4月24日(六) 艋舺龍山寺板橋文化廣場。

89.〈金剛薩與普賢菩薩之研究〉,發表於「首屆中印密教國際學術研討會」,西安,陜西師範大學宗教研究中心主辦,2010年四月。 

88.〈《華嚴經》「普賢行願」的疏釋: 集中於章嘉《聖者賢行願王釋義》>,發表於「2010華嚴學術研討會」,主辦單位:台北大學東西哲學與詮釋學研 究 中心,中華民國佛教華嚴學會,中華民國現代佛教學會,財團法人台北市艋舺龍山寺。時間: 2010年3月27日至28日。

87. 災難與存在:無垢舞蹈劇場《觀》對於災難敘述學的實踐,發表於『災難』敘事學研討會 (CONFERENCE ON  “NARRATOLOY OF DISASTER”), 30 January 2010,主辦:台北大學東西哲學與詮釋學研究中心。

86.  〈生態詩學:海德格詩學與生態哲學〉(“Eco-Poetics: Heidegger’s Poetics and Eco- Philosophy”) ,發表於「生態哲學與生態論述未來方向」工作坊Eco-Philosophy and Future Direction for Ecocriticism ,主辦單位: 淡江大學英文系, Hosted by English Department, Tamkang University.,協辦單位: 中華民國文學與環境學會 (ASLE-Taiwan) , 亞洲大學外國語文學系/多元文化研究中心。Sponsored by ASLE-Taiwan; Department of Foreign Languages and Literature, Asia University。時間: 2009年7月15日、16日。
Time: July 15 and 16, 2009. 地    點: 淡江大學外語學院二樓(FL204)

85. 「道說」與「空間觀」:海德格的空間觀與朱銘當代造型藝術,發表於3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Globalization’ and Chinese Narrations”,16-19
DEC. 2009•ASIA UNIVERSITY COLLEGE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全球化與華語敘述國際學術研討會),
會議地點:亞洲大學, 主辦: 亞洲大學人文社會學院 (外國語文學系執行)

84. 「跨語言與跨文化溝通」之一例:東亞法學用語的字辭翻譯之考察 ,發表於 2009國立台北科技大學「全球化之應用語言學暨社會語言學之形式與內容」國 際 學術研討會,時間: 6-7 November 2009

83. 論天台智顗的「四句說無生」的解脫經驗之詮釋,2009年九月17-19日廣州中山大學「佛教與東亞思想傳統」國際學術研討會

82. 朱銘水墨《水墨,人間系列》的新水墨人間群相,發表於第二屆全球化與華語敘述國際研討會 2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Globalization’ and Chinese Narrations” (2008年12月15 – 18日,主辦單位:亞洲大學人文社會學院)

81. 東山魁夷的繪畫美學與跨文化溝通,發表於「台灣前輩畫家張啟華百年紀年暨第六屆亞洲藝術學會台北年會國際學術研討會」 (2008年十二月十七日至十八 日) , 會議主題: 殖民、城市、文化政策,地點: 國家圖書館國際會議廳 。

80. 愛情哲學的華語敘述,發表於第二屆全球化與華語敘述國際研討會 2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Globalization’ and Chinese Narrations” (2008年12月15 – 18日,主辦 單位 :亞洲大學人文社會學院)

79. 哲理入詩與詩的曼陀羅,發表於「第四屆文學與資訊學術研討會」,主辦單位:國立臺北大學中國語文學系,會議日期:2008年10月25、26日 。

78. 以哲理入詩的旅程,發表於「『語言•傳統』:文學詮釋學的學科條件理論」研討會,亞洲大學外國語文學系、多元文化研究中心主辦,地點: 國科會人文 學研 究中心「『語言•傳統:文學詮釋學』深度閱讀」研讀會國科會人文學研究中心會議室•時間: 2008年3月1-2日。

77. 天臺智顗一念三千的“三法”之研究——論天臺佛學與海德格存有思想的相通性,2008年8月15-17日,山東大學哲學系主辦,第五屆詮釋學與中國經典詮釋“文獻、 語 言與詮釋”學術研討會會議

76.  社區是文化的身體: 從海德格與《醮》談「全球化」中的華人文化資產之再生,發表於「ASIA UNIVERSITY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GLOBALIZATION’ AND CHINESE NARRATIONS” 亞洲大學「『全球化』與華語敘述」國際研討會」,7-8 DEC. 2007•ASIA UNIVERSITY FOREIGN LANGUAGES AND LITERATURE DEPT。

75. 音樂曼陀羅與覺之教育,發表於「第三屆曉雲法師思想行誼國際學術研討會」,主辦單位:華梵大學、華梵佛學研究所,承辦單位:華梵大學曉雲法師研究中 心,舉辦日期:九十六年十月十三日(六)至十四日(日)兩天,舉辦地點:華梵大學覺照樓國際會議廳。

74. 宋常星《道德經講義》與龍門丹道,發表於「丹道、思想、科學的相遇」學術研討會,中正大學中文系與丹道文化教育基金會聯合主辦,2007年十二月十五日 至十六日。

73. <修辭與修辭的超越: 以廢名一九三○年代詩作為例>,發表於「第八屆中國修辭學國際學術研討會」。主辦單位:國立臺北大學古典文獻學研究所、國立臺北 大學中文系所、修辭學會。時間:2007年十一月三、四日(星期六、日)。

72. 以哲理入詩的旅程,發表於「『語言•傳統』:文學詮釋學的學科條件理論」研討會,亞洲大學外國語文學系、多元文化研究中心主辦,地點: 國科會人文學研 究中心「『語言•傳統:文學詮釋學』深度閱讀」研讀會國科會人文學研究中心會議室•時間: 2008年3月1-2日。

71. 謝林的老子哲學詮釋與海德格的思想轉折: 東西哲學跨文化溝通之一例,發表於「中國哲學會哲學的反思研討會」,中國哲學會主辦,九十六年十二月二十三日, 地點: 輔仁大學濟時樓九樓國際會議廳。

70. 宋常星《道德經講義》與龍門丹道,發表於「丹道、思想、科學的相遇」學術研討會,中正大學中文系與丹道文化教育基金會聯合主辦,2007年十二月十五日 至十六日。

69.  社區是文化的身體: 從海德格與《醮》談「全球化」中的華人文化資產之再生,發表於「ASIA UNIVERSITY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GLOBALIZATION ’ AND CHINESE NARRATIONS” 亞洲大學「『全球化』與華語敘述」國際研討會」,7-8 DEC. 2007•ASIA UNIVERSITY FOREIGN LANGUAGES AND LITERATURE DEPT。

68. <修辭與修辭的超越: 以廢名一九三○年代詩作為例>,發表於「第八屆中國修辭學國際學術研討會」。主辦單位:國立臺北大學古典文獻學研究所、國立 臺 北大學中文系所、修辭學會。時間:2007年十一月三、四日(星期六、日)。

67. 音樂曼陀羅與覺之教育,發表於「第三屆曉雲法師思想行誼國際學術研討會」,主辦單位:華梵大學、華梵佛學研究所,承辦單位:華梵大學曉雲法師 研究 中心,舉辦日期:九十六年十月十三日(六)至十四日(日)兩天,舉辦地點:華梵大學覺照樓國際會議廳。

66. 天台佛學的三法圓融與海德格的差異觀,發表於「第三屆中國文哲之當代詮釋學術研討會」,國立臺北大學中文系主辦,2007年10月27、28日(週六、日)。

65. 海德格與西谷啟治論虛無主義,發表於「對話與和諧——紀念伽達默爾逝世5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 (上海) 華東師範大學哲學系主辦,2007年9 月22日-24日。

64. 《人物語》的文化批判與超越之道 - 當代的藝術魅力再生,發表於第三屆「佛學與文學、史學」學術研討會,主辦單位: 玄奘大學,2007年五月 。

63. 王弼「貴無以為用」的體用論之重檢與老子哲學的本體詮釋,第三屆「儒道國際學術研討會---魏晉南北朝」(2007年4月14、15日),台灣師範大學主辦 。

62. "Onto-Hermeneutical Approach to Buddhist Ontology and Morality",發表於APA Eastern Division Meeting THE AMERICAN PHILOSOPHICAL ASSOCIATION,Marriott Wardman Park Hotel, Washington, DC on December 27-30, 2006. (請人代為宣讀)

61. 賴賢宗,<論台灣唯識學研究的詮釋轉向: 從文獻分析到哲學詮釋的研究典範的二者的交疊過程>,發表於「中國古代哲學:文本與詮釋」研討會, 台北 大學 東西哲學與詮釋學研究中心主辦,2006年11月25日、26日,地點:國科會人文學研究中心會議室。

60. 天台佛教詮釋學的人間佛教論,發表於Kingdom of God, Pure Land and the Human World: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Buddhist-Christian Dialogue (天國、淨土與 人間: 耶佛對話國際學術研討會) ,香港中文大學文化及宗教研究系 人間佛教研究中心 主辦,Wednesday, October 18-20, 2006。本文為國科會研究案「天台 佛教詮釋學之 研究」的研究成果,研究案編號:NSC 91-2411-H-305-004,執行期間: 91年 8月 1日至 92年 7月 31日。

59. 天台止觀通明禪之研究,曉雲法師思想行誼研討會暨第十三屆國際佛教教育文化研討會,主辦單位:華梵大學、華梵佛學研究所、華梵文教基金會、 慧海佛 教文化基金會,2006年10月13 - 15日。本文為國科會研究案「天台佛教詮釋學之研究」的研究成果,研究案編號:NSC 91-2411-H-305-004,執行期間:91年 8月 1 日 至 92年 7月 31日。

58. 禪與意境美學,發表於「宗教 文學與人生國際學術研討會」,中壢,元智大學中語系與世界一貫道總會合辦,2006年九月22日~24日。

57. 「空」義的發展: 從「般若空」到「中道空」到「實相」,發表於第六屆「印順導師思想之理論與實踐」學術會議,玄奘大學,2006年5月20、21日。

56. 敦煌出土「禪籍」《澄心論》之考察,發表於「菩提達摩與禪宗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廣州市,2006年6月,主辦單位: 中國人民大學佛教與宗教學 理論研 究所、華林禪寺 。

55. 老子《道德經》的道的雙重性與海德格的存有思想,發表於2006道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系與高雄師範大學經學研究所主辦,2006 年五月 六日七日 (刊出於《道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經學研究所發行,2006年八月)。

54. 太極圖、河圖與丹道修煉,發表於「丹道與易道──內丹修煉與宇宙圖式」研討會,嘉義,國立中正大學中文系主辦,2006年 1月 13日

53. 謝林與老子: 歐洲與亞洲的跨文化溝通之一例,發表於「新世紀的對話: 多元語言、文學與思想國際學術研討會」,台北市立師範學院應用語言研究所 主辦, 2005年十一月25 日、26日 。

52. 《澄心論》、《修心要論》與早期禪宗史之考察,發表於2005年十月27、28日「第七屆唐代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台北大學人文學院主辦 。

51. 智者大師《觀經疏》、《五方便念佛門》、《十疑論》的「偽作」問題之考察,發表於「第二屆中國文哲的當代詮釋研討會」,台北大學中文系主辦, 2005 年十月二十二日、二十三日。

50. 天台止觀的持息念,發表於2005年十月十五日、十六日的「創辦人曉雲法師圓寂週年紀念暨第六屆天台宗國際學術研討會」,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 研究所 主辦 。

49. 佛教宗教多元論的哲學: 從希克談起,第一屆「宗教哲學與環境倫理」研討會,玄奘大學宗教學系暨應用倫理學研究中心,2005年五月14、 15日 。

48. 四句不可說與天台佛教的解脫詮釋學,發表於「佛學研究法研討會」,2005年四月,台大哲學系主辦。

46. 天台佛學與生態哲學,慶祝印順導師百歲嵩壽「佛教文化與當代世界」學術研討會,2004年九月二十五日至二十六日

45. 佛教與生命教育,2004年「宗教與生命教育」研討會,2004年

44. Heidegger’s “The Origin of the Work of Art” and Art Criticism of the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海德格的《藝術真理的本源》與跨文化溝通的藝術批評>), 發表於AICA  2004  WORLD  CONGRESS  IN  TAIWAN  (國際藝評人協會 (Association Internationale des Critiques d’Art, UNESCO, United Nations,簡稱AICA) 2004年會), 2004年十二月二日至 四日

43. 意境與跨文化美學,「認同˙地域˙變遷」國際學術研討會研討會 (第三屆亞洲藝術學會年會) The 3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the Asian Society of Art in Taipei Identity•
Area•Transformation,台北,2004年八月二十五日至二十七日。

42. 虛雲和尚禪法之分析與詮釋: 虛雲和尚的照顧話頭禪法與禪修慧命之當代融通,萬能科技大學「生命教育教育學術研討會」,2004年五月三十一日。

41. 佛教詮釋學的建構與反思: 京都學派哲學與海德格的交涉,宜蘭礁溪,佛光大學,詮釋學與中國經典注釋研討會,2004年六月二日至四日。

40. 衛禮賢、榮格的丹道研究與《太乙金華宗旨》之當代詮釋,宗教、人文、管理學術研討會,景文技術學院,2004年五月二十六日。

39. 海德格與禪: 以西谷啟治論虛無主義為主之在京都學派中的相關討論,發表於2004年二月十三日十四日香港中文大學現象學與人文科學研究中心主辦 「現象學
與佛教哲學會議」)

38. Onto-Dynamics of the Triunity and Its Contribution to Buddhist-Christian Dialogue (三一的存有動力與佛耶對話),發表於「佛教與基督教對話國際學術研討會」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Dialogue between Buddhism and Christianity),中國西安,陜西師範大學主辦,2003年十一月

37. 成中英本體詮釋學與當代佛教道家哲學的新路向,國立台北大學中文系主辦「第一屆中國文哲的當代詮釋研討會」,2003年10月29日。

36. 海德格、詩禪一致與跨文化美學,國立歷史博物館、玄奘人文社會學院中國語文學系主辦「第四屆東方美學學術研討會」,2003年九月25-26日。

35. 海德格與道: 論海德格思想的「轉折」與其對中國道家的關注,2003年3月14至15日,香港中文大學,《現象學與道家哲學》學術研討會。

34. 全真養生與三教合一,玄奘大學與丹道文化教育基金會合辦的「丹道與養生研討會」,2002年5月26日。

33. 當代水墨與詮釋學: 抽象與意境的融合,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系,水墨新紀元: 2002年水墨畫理論與創作國際學術研討會,2002.6.3。

32. 從如來藏三義到天台佛性論,華梵大學哲學系,儒佛會通研討會,2002.5.5

31. 跨文化管理與中西管理文化之融合,「東方文化與國際社會」國際學術研討會,淡江大學國際研究學院主辦,2002.5.5

30. 佛教與科學: 論佛教科學觀與佛教心理學作為一個範例,輔仁大學,宗教與科學國際學術研討會,2002.5.3

29. 當代台灣如來藏思想的諍議與回應:邁向後印順時代的如來藏學,弘誓佛學院主辦,人間佛教與當代對話研討會,2002.4.21

28. 佛教詮釋學的重省,現代佛教學會,佛教研究的傳承與創新學術研討會,2002 年3 月2-3日,台北

27. 轉依二義之研究,2001年11月,玄奘大學,第一屆玄奘學術研討會

26. 意境與抽象的融合: 當代書法美學的一個嘗試,兩岸2001書法新展望學術研討會,國立台灣美術館,文建會,2001年11月

25.本體詮釋與多元理性:  當代新儒家哲學與未來台灣儒家哲學的新路向,台北, 東吳大學,儒家文化與人文科學與社會科學之發展研討會, 2001 年11月

25. 天台佛性論的詮釋學與人間佛教,天台學研討會,華梵大學,2001年 9月

24. 熊十力論性覺性寂及其體用哲學在儒佛會通上的涵義,「熊十力哲學與中國傳統文化國際研討會」,武漢大學,2001年 9月7日至10日

23. 天台佛性論的詮釋學與中國佛教哲學在21世紀的發展,北京,第十二屆國際中國哲學會議,2001 年7月

22. 人間佛教之思想基礎與佛光學的融合精神,2000佛光學研究發表會,國際佛光會界總會,    2000 年11月。

21. 禪宗哲學與基督教哲學的對話的一個當代嘗試,輔仁大學宗教學系宗教交談學術研討  會,2000 年11月。

20. 佛教的空與基督教哲學,輔仁大學「第三個千禧年哲學的展望: 基督宗教哲學與中國文化  的交談」國際學術研討會,2000 年11月。

19. 佛教詮釋學與人間佛教思想的哲學詮釋,佛光人文社會學院主辦,「佛教文化國際學術研   討會」,2000年11月。

18. 從詮釋學美學到中國繪畫的意境美學,2000年10月28日,華梵大學「藝術文學研討會」。

17. 覺之教育與人文精神,2000年10月,華梵大學「覺之教育研討會」。

16. "Spekulative Philosophie des Buddhismus, globaler Gedanke und interreligiöser Dialog" (Speculative Philosophy of Buddhism,Global Thinking,and Interreligious Dialogue),in “The fifth Expo-Discourse, Philosophical Dialogue of the religions, instead of the Clash of Civilizations, in the Process of Globalization”, Expo 2000 Hannover,20-21 October 2000,Hannover (MENSCH, NATUR, TECHNIK IN DER SICHT DER RELIGIONEN
DISKURS DER WELTRELIGIONEN,AUF DER WELTAUSSTELLUNG EXPO 2000 HANNOVER)

15. 從禪的詩美學談師法自然與淨化人心,華梵大學「第三屆  師法自然淨化人心研討會」,    2000 年10月14日,台北。

14. 朱子哲學論易體與心性情的交涉,2000年 6月,海峽兩岸青年易學論文發表會。

13. 海德格與道,2000年三清道家道教學術研討會,2000年4月

12. 佛教詮釋學與全球倫理,2000年 5月,東吳大學哲學系「中國哲學與全球倫理」國際學術    研討會

11. 禪的意境美學: 以禪藝合流與石濤的一畫論為研究的主要對象,2000年 4月,華梵大學哲  系  第四屆儒佛會通研討會

10. 牟宗三論體用縱橫: 由體用縱橫重檢圓教的基本思想模型並論孔學之未來發展 (1999年9   月,孔子學術國際會議,台北)

9. 慈悲、智慧與佛教詮釋學及治療學-佛教的生命關懷與心靈治療 (1999年9月,生命關懷與   心靈治療研討會)

8. 牟宗三的道德的形上學之重檢 (1999年7月,第十一屆國際中國哲學會議)

7. 境界美學與佛教 (1999年7月,第十一屆國際佛教教育與文化研討會)

6. 禪、企業倫理與管理,1999年 5月,中央大學第五屆管理與哲學研討會

5. 意與境渾與道家美學,1999年 5月,三清道家道教文化基金會

4. 淨土信仰論之研究: 世親、曇鸞與親鸞之迴向思想,現代佛教學會研討會,1999年3月

3. 曹洞五位與天台三諦,1998 年10月,東方宗教研討會月會

2. 唐君毅早期哲學與德意志觀念論,1997年7月 第十屆國際中國哲學研討會,韓國漢城

1. 唯識與如來藏的交涉: 以《佛性論》為研究中心,1993年8月,「三十四屆亞洲與北非研究國際研討會」( ICANAS ) , 香港大學主辦。

 

四 . 西方哲學期刊或專書論文 (已出版) (賴賢宗著)

15.康德先驗方法的重檢: 海德格與先驗多瑪斯主義的先驗方法  (台北,《哲學與文化》,2004年二月,頁91-105)

14. 從「道德」到「法權」: 從康德的令式倫理學到康德的法權哲學之過轉之研究,2001年5月,思與言人文科學與社會科學雜誌

13. 許路赫特對康德倫理學的闡釋及信念的規範與共識的建構的問題  (《思與言》,台北,   2000年9月)

12  共識與共識理論危機的當代諍議 (《思與言》,台北,1999年9月)

11. 阿培爾的言談倫理學中的「理性事實」與其對康德倫理學的批判 (1999.3,台北,《思與 言》)

10. Moralischer Gottbeweis und Gesinnung (上帝存在的道德論證與信念),Vielfalt und Konvergenz der Philosophie. Vorträge des Kongresses der österreichischen Gesellschaft für Philosophie (收入《哲學的多樣與統合: 奧地利哲學年會集刊》一書),S.391-397,Innsbruck,1-4 Februar 1998 Teil 1

9. 亨利希. 海德格神父訪問錄與海德格傳的若干疑點 (台北,1998年十二月,《哲學與文化》第295期)

8. 費希特的康德詮釋與先驗哲學體系的出發點 (台北,《哲學與文化》,1998 年5月)

7. 費希特前期宗教哲學的發展及其對康德倫理神學的發揮和批判 (台北,1997 年,《鵝湖月  刊》第22卷第11、 12期

6. 通往「體系」之路: 青年黑格爾體系的萌芽與其對康德哲學的批判 (台北,1997年12 月, 《思與言》) 

5. 康德的道德的信仰及其爭議 (《東吳大學哲學學報》第二期,台北, 1997年 3月)

4. 宗教多元論哲學: 希克與康德 (《揭諦: 南華管理學院哲學研究所學報》 創刊號,1997年6    月)

3. 康德倫理學之「先驗自由」與「實踐自由」及其在道德教育上的涵義    (《國立臺北師範 學院學報》第七期, 1994年6月,台北)    

2. 康德倫理學中「意志」與「意念」的連結 (《哲學與文化》,1993年8月,台北)

1 評鄺著《康德倫理學原理》(《哲學雜誌》,1993年1月,台北 )

 

五.  西方哲學的學術會議之論文發表 (已發表) (賴賢宗著)

6. Gesinnung und Normenbegründung von Kant bis Kaufmann ((存心與規範的理由說明: 從康德到卡夫曼),發表於正義理論及其實踐   國際學術研 討會 (Gerechtigkeit - Theorie und Praxis Justice - Theory and Practice),時間:2009 年 05 月 26 - 27 日,地點:台北大學民生校區九樓多媒體會議室,主辦單 位:台北大學法律學系、台北大學中文系、台灣法理學會

5. 海德格與先驗多瑪斯主義論先驗方法及其在當代價值哲學之中的涵義,中國哲學會,價值哲學研討會,2001年 6月。

4. 拉納和康德論「先驗」: 先驗多瑪斯主義的「先驗神學的人類學」之路,(2001年4月,南華大學,世界宗教學研討會)。

3. 信念與責任: 論韋伯的康德倫理學批判及許路赫特的相關詮釋 (2000年5月,台北,淡江大學「自由與責任」研討會)

2. 言談倫理學 (Diskursethik)中的規範證立的問題及賀弗爾 (Höffe) 對此的批判 (1999年 3 月,「哲學與社會批評」國際學術研討會,中央大學)

1. Moralischer Gottesbeweis und Gesinnung (上帝存在的道德論證與存心) , 於「奧地利第五屆哲學學會學術大會」(V. Kongreb der Österreichen Gesellschaft für Philosophie) 發表,1998 年2月,Innsbruck。

六. 訪談

  1. 佛教哲學與京都學派 – 吳汝鈞與賴賢宗對談,中國文哲研究通訊,台北,2001年 3月。  

  2. 佛教哲學與唯識現象學: 吳汝鈞與賴賢宗對談,收於《中國文哲研究通訊》,台北,2002年 12月,頁177-192。  

  3. 從文藝、哲學到佛學的探索──賴賢宗博士 大覺智海 / 佛學人物 / 人生雜誌。《人生》雜誌編輯 (黃培禎、黃文玲) 訪問於2003年6月9日。2004 年4月刊出 於《人生》雜誌 (台北,法鼓山)。

七.  主編

  1. 《東西哲學與本體詮釋: 成中英七十壽辰論文集》 (潘德榮與賴賢宗合編),台北,康德出版社,2005年十月。

  2. 2005年起,賴賢宗擔任康德出版社的下列三個書系的主編: 詮釋與跨文化系列、傳統與創新系列、思想大師系列,至2006年十月為止,出版八本哲學專書 (張祥龍《海德格》等),以後會陸續出版有價值的哲學專書。

  3. 2001年1月-2002年12月,賴賢宗擔任《思與言 人文與社會科學研究雜誌》總主編,為思與言雜誌第三十九年、第四十年的總主編,另擔任常務編輯多年 (1993-1994年,1999 年3 月至2000 年12月至2004年九月) ,賴賢宗主編「共識、自律與台灣共同體專輯」、「宗教法與台灣社會變遷專輯」、「台灣文化: 台灣美學與藝術學專輯」、「台灣法律與台灣社會專輯」、「法哲學與台灣法律文化專輯」、「儒家與當代社會專輯」、「台灣高等教育之省思專輯」 等專輯。

  4. 《本體與詮釋:美學與藝術》,總編成中英,執行主編 楊宏聲、潘德榮、賴賢宗,浙江大學出版社,2011年。

  5. 擔任《漢語佛學評論》編委,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負責機構: 中山大學人文學院佛學研究中心(廣州 )

  6. 擔任《台北大學中文學報》主編 (第一期到第十期),台北,台北大學中文系出版。《台北大學中文學報》創刊以來至2011年12月止,已發行10期, 學術品質頗獲學界肯定,獲選為國科會人文學中心引用索引資料庫(THCI)採計期刊,並已加入CEPS中文電子期刊服務國圖遠距系統凌網HyRead平臺 等電子資料庫,進行數位化典藏。2008年獲得本校優良期刊獎助。

  7. 《本體與詮釋:美學與藝術》,總編成中英,主編: 潘德榮、賴賢宗、楊宏聲,浙江大學出   版社,2011年。  

八.  整理發表中的著作

    整理出版中的專書 (近年內整理出版之學術專書)

    • 賴賢宗著《愛的辯證與生存詮釋》,整理出版中,湖北武漢,2012年。

    • 賴賢宗著《天台茶禪與茶禪一味》,整理出版中,杭州,2012年。

    • 賴賢宗著《禪與天台的交涉》,整理出版中,台北,2013年。

    • 賴賢宗著《華嚴學與密宗的交涉》,整理出版中,台北,2013年。

    • Lai Shen-chon¸ Buddhistische Hermeneutik.  Dreieinheit im chinesischen Buddhismus  (《佛教詮釋學: 中國佛教中的三的辯證》),2013,德國,收入 Schriften zur Triadik
      und Ontodynamik (文化會通與存有律動叢書系列,整理出版中)

 

九. 國科會研究案結案報告

5. 國科會整合型研究案「中國哲學與詮釋學」,子題: 海德格存有思想與天台佛學的詮釋學: 以「差異」與「三法」為研究中心, 研究案編號:NSC 95-2411-H-305-005 MY2 ,執行期間 (第二年與第三年): 2007年 8月 1日至 2009年 7月 31日。

4. 國科會整合型研究案「中國哲學與詮釋學」,子題: 海德格存有思想與天台佛學的詮釋學: 以「差異」與「三法」為研究中心 III-I, 研究案編號:NSC 95-2411-H-305-307,執行期間: 2006年 8月 1日至2007年 7月 31日。第一年: 2006年 8月 1日至 2007年 7月 31日。

3.國科會研究案「天台佛教詮釋學之研究」,個別型計畫,研究案編號:NSC 91-2411-H-305-004,執行期間: 2002年 8月 1日至 2003年 7月 31日。

2. 國科會研究案 大乘佛教哲學與比較宗教哲學的一個當代嘗試 (之一): 京學派哲學與德國宗教思想的交涉之研究 (The Interweaving between the Philosophy of Kyoto School and Religious Thought in Germany),計畫類別:個別型計畫,計畫編號: NSC 89-2411-H-211-003,執行期間: 1999年 8月 1日至 
2000年 7月 31日。

1. 空、三的辯證與淘空的上帝: 大乘佛教哲學與比較哲學的一個當代嘗試 (之二) -京都學派哲學與德國宗教思想的交涉之研究,計畫類別:個別型計畫, 研究案編號:NSC 89-2411-H-211-005,執行期間: 2000年 8月 1日至 2001年 7月 31日。          

 

學術專長

  1. 佛教哲學 佛教詮釋學、禪宗、天台宗、隋唐佛教、如來藏說與唯識思想之交涉: 曾出版《佛教詮釋學》(台北,
    新文豐出版公司,2003,共434頁) 《當代佛學與佛學傳統》、《如來藏說與唯識思想的交涉》、《京都學派、海德格與
    禪宗道家》四書及論文多篇,又有《天台止觀與解脫詮釋學》等書準 備出版中。

  2. 道家哲學: 著《道家詮釋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十月之後出版。又有《詮釋學與意境美學》、《京都學派、海德格與禪宗道家》等書涉及道 家美學與比較哲學。

  3. 現代中國哲學: 現代新儒家哲學:《體用與心性: 當代新儒家哲學新論》(2001,台北,學生書局。共262頁)。曾出版《京都學派、海德格與禪宗道家》等書 涉及當代比較哲學。

  4. 美學: 曾出版《意境美學與詮釋學》(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出版,2003,共294頁)、《道家禪宗、海德格與當代藝術》
    (台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2007年十月) 等書。

  5. 跨文化哲學與比較宗教哲學: 曾出版《京都學派、海德格與禪宗道家》一書及論文多篇。準備出版中。

  6. 德國哲學: 曾出版《康德、費希特和青年黑格爾論倫理神學》(台北,1998年, 桂冠圖書公司。共399頁) 一書及相關論文多篇。包含當代倫理學與法律政治 哲學之研究: 曾出版 Gesinnung und Normenbegründung  (德國 ars una 出版社出版,1998,慕尼黑)一書及相關論文多篇。

 

肆 研究領域

  研究領域一 (佛教哲學) :

(1) 佛教詮釋學,
(3) 如來藏說與唯識學的交涉,
(3) 天台宗哲學,
(4) 禪宗,
(5) 佛教哲學與當代世界


研究領域二 (中國哲學的當代詮釋與跨文化研究):

 (1) 新儒家哲學與當代新儒家哲學,
(2) 京都學派的哲學,
(3) 跨文化哲學 (Interkulturelle Philosophie),
(4)比較美學,詮釋學現象學美學與意境美學美學,
(5) 宗教多元論的哲學與宗教對話,
(5) 儒釋道三教會通,
(6) 跨文化溝通觀點下的儒家哲學的體用論與心性論,
(7) 道家哲學與德國哲學之交涉。


研究領域二 (西方哲學): 著重於下列各項研究與中國哲學的對比和對話,

(1) 康德與德意志觀念論,
(2) 美學,
(3) 當代實踐哲學 (倫理學、政治哲學、社會哲學),
  (4) 海德格、伽德默的詮釋學。

  
未來三年之主要研究領域:

大乘佛學(佛教詮釋學、天台思想、禪、如來藏思想與佛教詮釋學)、道家哲學、西方詮釋學在中國哲學上的應用、宗教多元論的哲學與宗教對話、意境美學與 中西比較美學。

 

伍 教學與研究經驗

專任教職:

現任:  國立台北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暨主任    
曾任: 
華梵大學哲學系  專任助理教授 (1998年8月起)
華梵大學哲學系  專任副教授 (2002年二月一日起至2002年七月三十一日)
國立台北大學中國文學系助理教授、副教授、教授暨系主任

兼任教職

曾經於下列學術單位兼任教職: 國立台北教育大學「生命教育與健康促進研究所」、國立台灣藝術大學「造型藝術研究所」、國立台北藝術大學「美術 研究所」、佛光人文與社會學院「宗教學系」、國立台南藝術學院「藝術史與藝術評論研究所」、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圓光佛學研究所、 弘誓學院佛學研究所、玄奘大學宗教研究所、慕尼黑大學「東亞學院」(約聘教師)、輔仁大學宗教學研究所、國立臺北師範學院、輔仁大學宗教學研究 所、台北市文山社區大學、台北縣社區大學。

教學經驗 (列出教學科目):

22. 國立台北大學中國文學系 (專任):

2002/03年秋冬季學期: 哲學概論、理則學、儒釋道與現代生活、大一國文。
2003年春夏季學期: 哲學概論、理則學、儒釋道與現代生活、大一國文。
2003/04年秋冬學期: 哲學概論、理則學、大一國文。
2004年春夏學期: 哲學概論、儒釋道與現代生活、大一國文。
2004/05年秋冬學期: 隋唐佛學、哲學概論、儒釋道與現代生活、大一國文。
   2005/06年秋冬學期: 隋唐佛學、禪宗思想、大一國文  (擔任系主任行政職務,減授鐘點)。
   2007年春夏學期: 理則學、藝術欣賞、大一國文 (擔任系主任行政職務,減授鐘點)。
    2007年秋冬學期: 生命美學 (中文研究所)、研究方法(中文研究所)、正義理論 (法學研究所,與劉幸義教授合開)、哲學概論、大一國文。
   2008年春夏學期: 哲學概論、思想方法、正義理論 (法學研究所,與劉幸義教授合開)、大一國文。
2008年秋冬學期: 哲學概論、朱熹哲學、大一國文,基礎美學 (台灣藝術大學美術學院)。
2009年春夏學期: 哲學概論、現代中國哲學、大一國文 (以上台北大學中文系)、論文寫作 (台北大學中文研究所)、當代法律哲學潮流 (台北大學法學 研究所,與劉幸義教授合開)
 2009年秋冬學期: 哲學概論、隋唐佛學、大一國文 (以上台北大學中文系)、道家詮釋學 (台北大學中文研究所)、電影理論與賞析 (台北大學進修部)
2010年春夏學期: 哲學概論、隋唐佛學、國文: 經典閱讀與詮釋 (以上台北大學中文系)、藝術欣賞 (台北大學進修部)
2010年秋冬學期: 研究方法、哲學概論、原住民藝術與文化、國文: 經典閱讀與詮釋  (以上台北大學)
2011年春夏學期:  哲學概論、美學概論、國文: 經典閱讀與詮釋、原住民宗教與文化 (以上台北大學)
2011年秋冬學期:  老子、中國思想史、哲學概論、原住民藝術與文化、國文: 經典閱讀與詮釋

21. 國立台北教育大學,生命教育與健康促進研究所: 2009年授課:春夏學期授課: 宗教哲學與生命教育。2009年秋冬學期: 靈性教育與人格統整。2010年春夏 學期授課: 生命倫理專題研究。

20. 國立台灣藝術大學美術學院 (造型藝術研究所等) (兼任): 2006年秋冬季學期授課: 美學專題研究。2007年秋冬學期: 基礎美學。2008年春夏學期、2008年秋 冬學期、2009年春夏學期、2009年秋冬學期: 基礎美學。

19. 國立台北藝術大學美術研究所 (兼任): 2006年秋冬季學期授課: 中國美學導論。2007年春夏學期: 中國美學專題研究

18. 華梵大學哲學系 (專任副教授):2002春夏學期,康德美學、海德格、莊子哲學、學士論文寫作。

17. 華梵大學哲學系 (專任助理教授) (1) 1998年秋冬季學期授課: 德意志觀念論、經驗主義、理則學、中觀哲學;(2) 1999春夏學期授課:德意志觀念論、經 驗主義、理則學、中西比較美學、唯識思想;(3) 1999年秋冬學期授課:  海德格哲學、形上學、康德哲學、美學;(4) 2000年春夏學期授課: 唯識哲學、形上 學、美學、康德哲學。 (5) 2000年冬季學期授課: 如來藏思想、形上學、美學、海德格哲學。(6) 2001 春夏學期授課: 形上學、美學、唯識思想、研究方法、 社會哲學。(7) 2001 秋冬學期: 西方現代美學、詮釋學、當代新儒家哲學、學士論文寫作、比較宗教哲學。

16. 輔仁大學宗教學研究所 (兼任講座),2004年春夏學期: 神秘主義: 佛教與基督教的對話

15. 國立台南藝術學院藝術史與藝術評論研究所 (兼任): 2002春季學期: 美學專題研究。

14. 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 (兼任):(1) 1999春夏學期授課:人文思想;(2) 1999年秋冬學期授課: 宗教哲學;(3) 2000年春夏學期授課: 佛教哲學; (4) 2000年秋冬學期授課: 美學與文學理論專題研究。

13. 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推廣部研究所學分班 (兼任): (1) 2000年秋冬學期授課: 佛教哲學 ,(2) 2001 春季學期授課: 禪宗哲學。

12. 佛光人文與社會學院哲學研究所  宗教學研究所 (兼任): 2001秋冬學期、2002春夏學期: 佛教哲學 (上) (下),2003秋冬學期: 道教概論

11. 圓光佛學研究所 (兼任): (1) 2001秋冬學期與2002年春夏學期: 如來藏思想 (上)(下),(2) 2002年秋冬學期: 天台哲學。(3) 2003年春夏季學期: 禪學研究。 (4) 2003年秋冬學期: 天台止觀。(5) 2004年春夏季學期: 天台止觀。(6) 2005年春夏學期: 天台次第止觀。(6) 2005年秋冬學期: 天台次第止觀。(6) 2006年秋冬 學期: 摩訶止觀與天台圓教。

10.弘誓學院佛學研究所 (兼任):  2001秋冬學期-2002春夏學期: 如來藏思想

9. 玄奘大學宗教研究所: 2000年,專題講座 (兩次,講題: 佛教詮釋學)

8. 慈濟大學宗教與文化研究所: 2001年11月,專題講座 (兩次,講題: 佛教與人文傳統)

7. 華梵大學美術系(兼任):1999年秋冬及2000年春夏學期授課學期授課: 藝術評論。

6. 台北縣社區大學 (永和本校) (兼任): 1999年秋冬學期授課: 藝術與宗教

5. 台北市文山社區大學  (兼任): 宗教哲學、佛教與道家

4. 美國國際東西大學商學院企管研究所,全球領袖企管研究班,主授「跨文化管理」「禪與管理」(1999、2001) (兼任)。

3. 慕尼黑大學東亞學院約聘教師  (兼任): 1998 SS,1998年 3月至 1998年 7 月 31日,授課: 禪宗五
位與天台三諦。

2. 國立臺北師範院兼任講師,授課: 哲學概論, 1993年9月至1994年6月。

1. 華梵人文與科技學院兼任講師,授課: 哲學概論,1994年2月至1994年6月。

研究經驗:

  1. 中華民國國科會研究案 (1999-2001,2003-2003): 共三年 (京都學派與跨宗教哲學),見後。

  2. 中華民國國科會整合型研究案 (2006-2009): 共三年,海德格存有思想的差異與天台佛學的三法 。

  3. 慕尼黑大學東亞學院研究 (Forschungsstipendiat)  (研究領域: 禪與海德格,在日本文化研究所提出,1997年 6月起至1998年7月)

  4. 慕尼黑大學宗教系研究案: Sunyata und Buddhanatur  (1998年 2月 1日起), 協力教授: Prof. von Brück (慕大宗教系主任教授),  Prof. J. Laube (慕大日文系主任教 授),目標: 於  2004年在德國出版Sunyata und Buddhanatur  (空與佛性) 之專書

 

陸 經歷與學術研究機構會員

 

現任專職:

  1. 國立台北大學中文系主任 (2005年八月一日起)

  2. 國立台北大學中文系研究所所長 (2007年八月一日起)

其他兼任職務:

  1. 中國哲學會第二十三屆理事,2008年-2010年。

  2. 現代佛教學會第八屆常務理事,2006年三月二十七日起。

  3. 台灣美學藝術學學會,第一屆理事第二屆常務理事 (2001年8月20日起)。

  4.  丹道文化教育研究基金會,第一屆第二屆董事  (2001年1月起)。

  5. 財團法人三清道家道教文化基金會,第一屆第二屆董事 (第一屆1999 年 1月1日起,2003年9 月5日止,第二屆續任)。

  6. 財團法人國際中國管理與現代倫理文教基金會 (英文名稱為International Foundation for Chinese Management and Contemporary Ethics,IFCMCE) 董事,2003年起。

  7. 《漢語佛學評論》(負責機構: 廣州中山大學人文學院佛學研究中心,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編委

  8. 「台灣宗教與社會協會」第一屆理事 (1999年12月至 2001年12月)

曾任

  1. 《思與言 人文與社會科學研究雜誌》總主編 (2001年1月-2002年12月,為思與言雜誌第三十九年、第四十年的總主編)。常務編輯 (1993-1994年,1999 年3 月
    至2000 年12月至2004年九月)。

  2. 台北市丹道文化研究會理事長 (第五任理事長,2001年 9月起至2003年十二月)。

  3. 現代佛教學會理事 (2000 年7月起,兩屆,至2004年六月止)。現代佛教學會第八屆理事長,2004年三月二十七日至2006年三月二十七日。

  4. 「國際佛學研究中心」(般若文教基金會) 研究助理 ( 1991年) 。

  5. 《國際佛學研究年刊》執行編輯 (1991年創刊號)。

  6. 中國佛教 (研究學報) 編委 (1999 年8月起)。

  7. 台灣宗教學會,國際交流委員會委員,2001.5.11 至2003 5.11止。

  8. 國立台北大學 研究發展處諮詢委員? 2004年3月.8日-2005.3.7

  9. 國立台北大學第七屆校務會議代表,2004年-2006年 。

  10. 國立台北大學人文學院東西哲學與詮釋學研究中心主任? (2005年八月一日至 2008年七月三十一日)。

 

學術研究機構會員

1 Martin-Heidegger-Gesellschaft e.V. (海德格學會,德國)

2 Gesellschaft fur Analytische Philosophie (分析哲學學會,德國)

3 Gesellschaft fur interkulturelle Philosophie (文化際性哲學學會,德國)

4 思與言人文與社會科學雜誌社 (台灣)

5 東方宗教研討會 (台灣) (東方宗教研討會已經完成階段任務,後來成立台灣宗教學會)

6 台灣哲學學會(台灣)

7. 現代佛教學會 (台灣)

8. 台灣宗教學會 (台灣)

9. 中國哲學會 (台灣)

 

 

柒 學術榮譽獎項

    1. 華梵大學「研究傑出獎」1998-2001年,獲選為華梵大學術研究優良, 連續三年 (88、89、90學年度連續三年)。

    2. 獲獎: 台北大學2010年「創新教材與教法獎」。

    3. 台北大學2010年優秀通識教育獎。

    4. 著作Gesinnung und Normenbegründung: Kants Gesinnungsethik in der modernen  Diskussion (德國 ars una 出版社出版,1998, 慕尼黑) 獲選收入於當年度 Kant-Studien (《康德研究》) 重要出版目錄。

    5. 著作 Moralischer Gottesbeweis und Gesinnung (上帝存在的道德論證與存心) ,獲選於「奧地利第五屆哲學學會學術大會」(V. Kongreb der Österreichen Gesellschaf t für Philosophie) 發表 (1998 年2月,Innsbruck)。並出版成專書。

    6. 著作"Spekulative Philosophie des Buddhismus, globaler Gedanke und interreligiöser Dialog" 一文,獲選於2000年萬國博覽會之中的「人、自然、科技研討會」 (MENSCH, NATUR, TECHNIK IN DER SICHT DER RELIGIONEN DISKURS DER WELTRELIGIONEN,AUF DER WELTAUSSTELLUNG EXPO 2000 HANNOVER) 發表,代表東方學者擔任研討會之引言人  (Speculative Philosophy of Buddhism,Global Thinking,and Interreligious Dialogue),in “The fifth Expo-Discourse,
      Philosophical Dialogue of the religions, instead of the Clash of Civilizations, in the Process of Globalization”, Expo 2000 Hannover,20-21 October 2000,Hannover。
      並出版成專書。

 

 

捌 語文能力

 佳: 中文、英文、德文

  可: 日文                                           

    其他: 拉丁文(一年) 、法文 (一年)、梵文(一年半)、  藏文( 一年 )

 

 

玖 國外進修及學術訪問經驗

德國 (1994-1998年 博士深造與教學之期間):

  1. 1994年 6月至1994年 9月: 弗萊堡歌德學院,德文進修。

  2. 1994年6月起迄1998年7月, 教育部公費留學生 (獎學金年限: 4年) ,1994 11月起,入學於德國慕尼黑大學,主修哲學、副修日本文化和宗教學, 博士研究。

  3. 1997年7月 波宏 (Bochum)大學黑格爾檔案資料中心 (Hegel Archiv),訪問執行長 (Direktor) Helmut Schneider 博士及亞洲哲學會。

  4. 1996年雷根斯堡 (Regensburg),宗教學研討會,主題:比較宗教學與宗教對談。

  5. 德國分析哲學學會學術大會,1997年9月,慕尼黑大學哲學學院主辦。

  6. 1997年海德格年會, 德國 Mebkirch,並專訪海德格家屬 Heinrich Heidegger等人。      

  7. 1998-2007年: 多次國科會補助經費於德國與法國進行短期訪問研究

奧地利:

  1. 1995年8月? 薩爾斯堡大學, 大學聯合學術研討會,主題: 歐洲與世界。

  2. 「奧地利第五屆哲學學會學術大會」(V. Kongreb der Osterreichen Gesellschaft fur Philosophie) ,發表論文,1998 年2月,Innsbruck。

日本 (2000.6.25-7.10) 和德國國科會研究案的學術訪問:

  1. 執行1999-2000年的國科會的關於「大乘佛教哲學的當代嘗試: 京都學派學與德國神學之交涉」的研究案。訪問了京都大阪地區的藤田正勝 (Prof. Masakatsu Fujita  京都大學日本哲學系教授暨系主任)等京都學派學者。

  2. 20109月25日至30日,訪問日本東京地區各個大學,例如東京大學、駒澤大學、武藏野大學等,並有<大信心即大?性即如?:親鸞?土 信仰論?解?> (日文論文)發表於 20109月25日Masasino University (武藏野大學) 主辦的「親鸞學術研討會」,平成22年度「親鸞?何? 求????─現代?普遍?視???」學術研討會。

德國法國學術訪問:

執行2000-2003年的國科會研究案 (「大乘佛教哲學的當代嘗試」),2000年、2001年、2003年夏訪問慕尼黑大學、圖賓根大學、柏林大學與巴黎大學。

中國大陸與香港學術訪問與講學:

  1. 2001 年七月,至北京大學參加第十二屆國際中國哲學會議,隨後至山東大學哲學系訪問,並籌設全真道研究中心,又至北京大學哲學系訪問張祥龍教 授,至北京社科院訪問洪漢薡教授 。

  2. 2001年九月,至武漢大學參加「熊十力哲學與中國傳統文化研討會」,並往武當山、杭州、上海與天台山訪問。在武當山籌設「武當文化研究交流中 心」,並在武漢的華中師範大學演講,在杭州大學哲學系與思政系演講,在杭州師範學院演講,在杭州社科院交流座談。在上海的華東師範大學演講, 在上海社科院交流座談。並訪問杭州佛學院、天台山佛學院、武漢佛學院本樂老法師。

  3. 2003年3月14-15日在香港中文大學舉辦的現象學會議發表論文「海德格與道」,訪問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研究所與現象學研究中心,2003年3月17-18日訪 問 廣州中山大學哲學研究所,演講「詮釋學與中國佛學研究」

  4. 2003-2011年: 多次於香港與中國大陸的大學訪問與講學,並於學術會議發表論文,例如北京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浙江大學、山東大學、(廣州) 中山 大學、(上海) 華東師範大學、武漢大學、中南大學、華中師範大學……等 (略)

美國 (協助創立美國丹道學院  (Dandao Institute U.S.A))

2003年八月二十八日  賴賢宗教授與來靜老師、紀清太搭乘長榮班機前往紐澤西機場。舉辦丹道體驗營,並於2004年 (甲申年) 四月成立美國丹道學院  (Dandao Institute U.S.A)。

印度文化學術訪問 (2009年)

2009年1月27日出發至2 日11日中午搭機回台,共兩週。

2009年1月28日賴賢宗教授去德里大學東亞系與佛學系講學與交流,賴賢宗教授在德里大學東亞系演講,主持人是東亞系系主任, 演講題目是Buddhist Onto-Hermeneutics and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between India and China。賴賢宗教授與德里大學佛學系系主任 Prof.Dr. Satyapala、舊友Prof.Dr. Sarao會談,相談甚歡。賴賢宗教授贈送佛學著作共四本給Prof.Dr. Satyapala與Prof.Dr. Sarao。

佛光山德里文教中心的覺明法師一路陪同從事各項訪問,覺明法師是比丘尼,是德里大學佛學系博士生,指導教授是Prof.Dr. Satyapala。
我們一行也參觀了佛光山印度德里文教中心,是一棟郊區的農莊改造而成,和慧顯法師 (Reverend Hui Xian) 相談甚歡。在德里停留三天之後,1月30日去瓦拉納西Vananasi,然後1月31日去參訪 Sarath鹿野苑、Bodhagaya 菩提迦耶與Nalanda 那蘭陀、靈鷲山。參觀新建的那蘭陀大學,進行交流。

 

拾 文學作品與藝術評論

 

. 文學創作

() 詩集

  1. 雪蕉集 (台北, 1994,詩之華出版社)

  2. 悄然生姿 (台北,洪葉文化,2007)

  3. 月蝕: 賴賢宗1998-2003詩集  (台北,麗文文化,2010),包含心靈深戲、淳美集等兩部詩集。                            

  4. 詩的越界,台北,麗文文化,2012。

() 散文:

  1. 覺情書 (1993,第二屆佛光文學獎得獎作品散文組)

  2. 道安法師小傳等 (收於 «走臺灣佛教五十年» )      

. 文學評論與藝評、造型藝術展覽、策展製作、佛曲道歌主唱與製作發行

() 文學評論

  1. 詩人何為? - 解讀楊平 (1996,台北,創世紀詩刊,冬季號)

  2. 禪的詩美學與境界美學 (1997,雙子星詩刊)

  3. 黃翔詩藝探本 - 狂飲不醉的獸形與身體自由宇宙的交融共舞 (黃翔訪台座談會,負責介紹黃翔詩藝)

() 美術評論

  1. 論詮釋學現象學美學與意境美學的比較研究在台灣的發展 (2002,«思與言» 夏季號)

  2. 詹金水的抽象山水與當代東方抽象美學 (1999 年1月,藝術家)

  3. 詹金水意境山水意境美學的本體力動 (2001年,«意境山水» 詹金水2001年畫展畫冊)

  4. 心靈深戲: 徐畢華2001年畫展評論 (2001 年 9月,«典藏雜誌»)

  5. 畫藝與花藝之心靈深戲: 徐畢華2001年畫展 (2001年十月 «花藝家雙月刊»)

  6. 2002年八月擔任高行健「另一種美學畫展」的藝術評論人,並與高行健對談

  7. 意境與抽象的融合: 論高行健的水墨藝術 (2002年,«高行健畫冊»,交通大學出版社)

  8. 2004年曾分別在第三屆亞洲美學藝術學會年會和國際藝評人協會發表論文,如下: (1) 發表論文  Heidegger’s “The Origin of the Work of Art” and Art Criticism of the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海德格的《藝術真理的本源》與跨文化溝通的藝術批評>), 發表於AICA  2004  WORLD  CONGRESS  IN  TAIWAN  (國際藝評人協會 (Association Internationale des Critiques d’Art, UNESCO, United Nations,簡稱AICA) 2004年會), 2004年十二月二日至四日。(2) 發表論文<意境與跨文化美學>,「認同˙地域˙變遷」國際學術研討會研討會 (第三屆亞 洲美學藝術學會年會) The 3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the Asian Society of Art in Taipei,Identity•Area•Transformation,台北,2004年八 月二十五日至二十七日。

  9. 收集所發表的藝術評論成為《意境與抽象: 賴賢宗藝術評論集》(2003年11月出版) 與《典範交疊的異采: 跨文化溝通中的藝術評論》 (台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7年三月等兩書)

() 表演藝術評論

 光環舞集的美學意義與生態終極懷,收於廬家珍編《舞向21世紀:》,頁12-23,台北,光環舞集出版,2009年十月。另有多篇表演 藝術評論 (光環舞集、無垢舞蹈劇場): 暫略,已收入作者相關專書之中。

() 造型藝術創作展覽 (個展與聯展)

  1. 徐畢華 v.s. 賴賢宗繪畫藝術創作對話「抽象與意境的心靈深戲」: 2001年 9月 15日至9月30日,台北市紫藤廬。

  2. 賴賢宗書法繪畫「意境山水與禪道草書」個展,地點: 政治大學藝文中心,台北市文山區指南路政治大學藝文中心,2001年10月 8日 至10 月19日,10月 8日12:30 開幕茶會  政治大學藝文中心。

  3. 賴賢宗「意境山水與禪道草書」慶祝校慶書畫展,地點:華梵大學,2001年10月。

  4. 2004 年四月在時空藝術會場 (台北) 舉辦「禪意境詩畫展」。

  5. 2004年七月至八月在巴黎Galerie Librairie IMPRESSIONS (印象畫廊) 與詹金水聯合舉辦畫展 Zen, Tao et abstraction (禪、道與抽象)。

  6. 禪道意境書畫聯展 (八人聯展),文山教育基金會,2005年 。

  7.   2006年佛教藝術與當代生活  藝術節: 活動四大項目:
    (1) 「禪境: 當代禪畫聯展」2006年7月4-16日,活動地點: 國父紀念館3樓逸仙藝廊,
    (2)「禪藝與當代生活」講座與研習,
    (3).「展演活動」: 禪與古琴、禪與詩、禪茶,
    (4)「禪與書法學術研討會」2006年4月22日 (週六),活動地點: 國父紀念館1樓演講廳,與「佛教史與佛教藝術: 明復法師圓寂一週年紀 念研討會」: 2006年5月13日、14日,活動地點: 國立台北大學民生校區資訊大樓3樓國際會議廳。

(藝術展演策劃與執行

  1. 1. 劇場製作: 擔任<當代佛教劇場---新無門關>的製作人,演出時間: 2005年六月三日晚上、四日晚上、五日下午,演出地點: 牯嶺街小 劇場。

  2. 文藝講座的策劃: 擔任<現代佛教文化「佛教、禪學與文藝」講座>的策劃人 (主辦單位:現代佛教學會、法光佛教文化研究所) 等。

  3. 「古琴藝術: 琴歌與禪」古琴音樂會與詩人管管新詩朗誦,台北大學藝文季閉幕節目,2005年六月三日,地點: 國立台北大學人文大 樓六樓 (演奏者: 范李彬、朱育賢、蔡淑貞)

(六) 佛曲道歌主唱與製作發行

關於「唱持佛曲」音樂CD系列,賴賢宗主唱與製作發行 (美術: 黃培禎 ):

  1. 《唱持般若咒》、《唱持觀世音菩薩心咒》、《唱持滅定業真言》、《唱持藥師佛灌頂真言》等四張專輯(諦聽文化,2011年 1月出版)。

  2. 2011年5 月25日發行「七輪音聲陀羅尼  (七張一套合集)」、「七輪         音聲陀羅尼 (七首一張合集)」、「阿彌陀佛心咒音聲陀羅 尼 (音樂唱持       版,一套一張)」。

  3. 《佛曲禪修: 無量光》(2011年八月,佛曲禪修推廣中心出版)

  4. 《唱持悲智》《唱持療愈》(2012年一月,佛曲禪修推廣中心出版)

    以上各種加上簡易版七首一張合集一種,總共發行19000張音樂CD。

賴賢宗近年來推動佛曲唱持: 近年來從事「人文心曲」的推廣,並在大華嚴寺、自由出版社等地從事「佛曲道曲唱持」教學。以「志情 理願心」來建構「音樂曼陀羅」。樂曲的展開出自於人的實存體驗,不能脫離她的存在場域和文化流傳物,「人文心曲」使得「讀經」 邁向「唱經」與「生命體驗的歌唱修持」的境界。
  在大台北地區開設「佛曲禪修與佛教經典」、「佛曲唱持」等各種課程。

演出經歷:

  1. 2010年九月,華嚴全球論壇 (地點: 台北大學三峽校區),迎賓晚會,主唱並帶領佛曲 禪修合唱團 (約三十人) 演唱「般若咒」等 多首佛曲。

  2. 佛教國際善女人協會2011年年會
    時間: 2011年6月11日至20日
    地點: 泰國曼谷
    賴賢宗參加佛教國際善女人會議 (泰國曼谷),演唱佛曲,並主持三天之佛曲禪修工作 坊。演出佛曲的成員包括:張玉玲、賴賢宗、田運富、郭淑玲、賴一誠(笛)、宥彤(揚琴)。

  3. 「活在當代的禪: 佛曲禪修CD發表會」:
          時間: 7 月10 日 (週日) 下午13:30至17:00,
          地點: 世界宗教博物館 (台北縣永和市)。

  4. 2011兩岸跨宗教與文化對化學術研討會」歡迎晚會
          時間: 2011 49 (週日) 晚上
          地點: 元亨寺台北講唐 (台北縣新莊市)
    賴賢宗於歡迎晚會中策劃跨文化藝術體驗工作坊,唱持佛曲,並與郭淑玲、張玉玲、 田運富、賴一誠(笛)、梁禪纓(古箏)共同演出佛曲、道曲、古詩曲等,台北佛曲唱持班 同學亦協同演唱。

  5. 2011第二屆世界佛教企業論壇」晚會表演
        時間: 20111223 (週五) 晚上
        地點: 王朝大飯店 (台北市敦化北路)
        賴賢宗帶領台北佛曲唱持學苑上台演出四首佛曲,演唱當時行政院長吳敦義蒞臨會場。

  6. 「行拳山水、唱咒供養、祈福台灣」:
         時間:2012 2 19 (週日) 上午
         地點:佛光大學 (宜蘭縣礁溪鄉)
       主辦: 元門太極學苑
       協辦: 賴賢宗+台北佛曲唱持學苑
    元門發願 每月一次行腳台灣山水 行拳供養台灣天地 在2012年二月19日這一天, 于宜蘭礁溪 佛光大學 懷恩館前 開始啟程∼ 邀請賴賢宗教授帶領台北佛曲唱持學苑共襄盛舉,唱持佛曲陀羅尼,供養天地諸尊護法及佛菩薩

參閱下列專屬網站與部落格 (執行製作: 黃培禎):

(台灣)

音聲曼陀羅--佛曲禪修推廣中心 網站
https://sites.google.com/site/puingbuddhistchanting/
http://soundmandala.idv.st

賴賢宗 (普音) 唱持yahoo 部落格: 能量音樂與佛曲唱持
http://tw.myblog.yahoo.com/foqutw/

facebook: 佛曲禪修
http://www.facebook.com/soundmandala

(中國大陸)

新浪博客:音聲曼陀羅∼佛曲唱持學苑
http://blog.sina.com.cn/u/43758582
http://blog.sina.com.cn/laishenchontw

中華佛光文化網 --佛曲能量音樂學苑 專區
http://www.zhfgwh.com/zt/lxz/

優酷: 佛曲唱持學苑的??空?
http://u.youku.com/user_show/id_UMzcyODMyMzMy.html

QQ空間天籟波心:藝文與唱持的空間
http://user.qzone.qq.com/2441225335/infocenter

新浪博客:天籟波心: 佛曲唱持學苑
http://blog.sina.com.cn/laishenchon

 

  

拾壹 國科會研究案

 

5. 國科會整合型研究案「中國哲學與詮釋學」,子題: 海德格存有思想與天台佛學的詮釋學: 以「差異」與
「三法」為研究中心,研究案編號:NSC 95-2411-H-305-007,執行期間 (第二年與第三年): 2007年 8月 1日至
 2009年 7月 31日。

4. 國科會整合型研究案「中國哲學與詮釋學」,子題: 海德格存有思想與天台佛學的詮釋學: 以「差異」與
「三法」為研究中心,研究案編號:NSC 95-2411-H-305-007,執行期間: 2006年 8月 1日至2007年 7月 31日。
第二年與第三年: 2007年 8月 1日至 2009年 7月 31日。

3.國科會研究案「天台佛教詮釋學之研究」,個別型計畫,研究案編號:NSC 91-2411-H-305-004,執行期間: 2002年 8月 1日至 2003年 7月 31日。

2. 國科會研究案 大乘佛教哲學與比較宗教哲學的一個當代嘗試 (之一): 京學派哲學與德國宗教思想的交涉之
研究 (The Interweaving between the Philosophy of Kyoto School and Religious Thought in Germany),計畫類別:個別型
計畫,計畫編號: NSC 89-2411-H-211-003,執行期間: 1999年 8月 1日至 2000年 7月 31日。

1. 空、三的辯證與淘空的上帝: 大乘佛教哲學與比較哲學的一個當代嘗試 (之二) -京都學派哲學與德國宗教思
想的交涉之研究,計畫類別:個別型計畫,研究案編號:NSC 89-2411-H-211-005,執行期間: 2000年 8月 1日
至 2001年 7月 31日。

 

拾貳 獲獎

台北大學2010年「創新教材與教法獎」。
台北大學2010年優秀通識教育獎。
華梵大學「研究傑出獎」1999-2002。
佛光文學獎 (散文組,199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