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原典

 

覺情書: 《證嚴法師靜思語》選輯       

賴賢宗選  20041106

 

*「要培養一份清淨無染的愛。在感情上不要有的得失心,不要想收回,就不會有煩惱」。 [1]

*「愛 這件東西在人心中常覺得奇缺,常覺得飢餓難飽足,向餓鬼一樣。人在愛欲中,是永遠沒辦法滿足的」。 [2]

*「要談情就必須談長情 -覺悟的情;要說愛,就必須說大愛 解脫的愛」。 [3]

*「佛鼓勵我們要有大愛,要愛得透徹,愛得普遍,盡虛空遍法界,達到衝破自我,和合於大自然同體大我的愛。不要像泥濘一樣,有色彩,濕粘粘的」。 [4]

 

*「佛陀設教在人間,就是要教育眾生回歸真如本性,做個真正的人。所以說人格若成,佛格就成了啊。人格若不成,又怎能成佛呢」。 [5]

*「道心亦即是理性。欲念如果擴張下去,就會埋沒理性;而理性如果能發揚起來,就可以制止欲心」。 [6]

 

*「有位少女問男女之情,如何才好?師言: 『要專,要規規矩矩』。又問: 『專情,私情有何不同?』師言: 『私情事佔有,專情乃真誠;私情不擇手段,專情寧見對方幸福』」 [7]

* 「某先生位情所苦,問:『人能斷情否?』師言:『情實難斷。菩薩道是覺有情,未嘗斷情;佛陀的愛透徹無染,亦未嘗斷情 私情私慾,使眾生痛苦;只有大愛長情,才能使眾生超脫痛苦』」。 [8]

 

*「每天感謝父母與眾生,一生所作不要辜負父母與眾生」 [9]

*「一支蠟燭如果沒有心就不能燃燒;即使有心,也要點燃才有意義。點燃了的蠟燭會有淚,但總比沒有點燃的好」 [10]

*「一滴燭淚落下來,立刻就會被一層結出的薄膜止住。因為天地間自有一種撫慰的力量,這種力量叫『膚』」。 [11]

*「生死之痛,其實就像一滴燭淚落下;就像受傷了,突然被膚」。 [12]

*「有智慧的人,所帶走的是覺悟了之後的有情。」 [13]

* 「聰明不一定具有智慧,但是智慧一定包括聰明;聰明只是一種計量利弊得失的能力,貪婪詭詐也是聰明的象徵」。 [14]

*「聰明的人得失心重,有智慧的人則勇於捨得」。 [15]

*「同樣一個『得』字,有『捨得』,也有『得失』兩種完全不同的心境。有智慧的人就能夠捨,能『捨』也就能『得』,能得無限的快樂;不能『捨』就會有『失』,失去了心境的安寧」。 [16]

 

*「死去過去的煩惱心,生出今日解脫的境界」 [17]

*「透過煩惱轉成智慧,這個煩惱才有意義」 [18]

*「煩惱即是菩提」 [19]

 

*「能救人的人就叫作菩薩。把握一日的付出,即是一日的菩薩」 [20]

*「菩薩精神是永遠融入眾生的精神。要讓菩薩精神永遠存在這個世界,不能只有理論」。 [21]

*「把慈悲形象化,付之具體的行動」 [22]

*「佛陀並不是要我們把他所說的教法當成文字經典,只是用嘴巴唸唸,而是要把它拿來當路走,是指引一條路讓我們走,所以我們應當『精勤而行之』,才是真正地『學佛』啊」。 [23]

 

*「懺即『發露先惡』,悔即『改往修來』。人人皆有良知,能勇於面對現實,懺悔反省,始能自覺錯誤。進而坦誠告白,誓願改過,並力行正道,則能明心見性,清淨圓滿」。 [24]

 

*「有心就有福,有願就有力」。

*「自造福田,自得福員」

*「吃苦了苦,苦盡甘來;享福了福,福盡悲來」 [25]

 

*「別人罵我,不諒解我,毀謗我,我反而應興起一分感謝的心理,感謝他們給我修行的境界」 [26]

*「逆境在佛教中稱為『增上緣』,碰到逆境來,應心生感激 可遇不可求啊」 [27]

*「人事的艱難與琢磨,就是一種考驗。就像一支劍要有磨刀石來磨,劍才會利;一塊璞玉要有粗石來磨,才會發出耀眼的光芒」 [28]

*「修行一定要經的起磨練,磨練自己的動心成為靜心,使自己在動的境界中不動心。」 [29]

 

慈濟四神湯: 感恩、知足、善解、包容

    …………………………………………………………….

 

證嚴法師說: 「慈濟是以《法華經》走出來的道路,慈濟志業正是法華精神在人間的落實」 [30]

 

 

 



[1] 高信疆編,《證嚴法師靜思語》,台北,九歌出版社,1989,頁63

[2] 高信疆編,《證嚴法師靜思語》,台北,九歌出版社,1989,頁65

[3] 高信疆編,《證嚴法師靜思語》,台北,九歌出版社,1989,頁66

[4] 高信疆編,《證嚴法師靜思語》,台北,九歌出版社,1989,頁66

[5] 高信疆編,《證嚴法師靜思語》,台北,九歌出版社,1989,頁152

[6] 高信疆編,《證嚴法師靜思語》,台北,九歌出版社,1989,頁95

[7] 高信疆編,《證嚴法師靜思語》,台北,九歌出版社,1989,頁261

[8] 高信疆編,《證嚴法師靜思語》,台北,九歌出版社,1989,頁262

[9] 高信疆編,《證嚴法師靜思語》,台北,九歌出版社,1989,頁178

[10] 高信疆編,《證嚴法師靜思語》,台北,九歌出版社,1989,頁179

[11] 高信疆編,《證嚴法師靜思語》,台北,九歌出版社,1989,頁179

[12] 高信疆編,《證嚴法師靜思語》,台北,九歌出版社,1989,頁180

[13] 高信疆編,《證嚴法師靜思語》,台北,九歌出版社,1989,頁52

[14] 高信疆編,《證嚴法師靜思語》,台北,九歌出版社,1989,頁52

[15] 高信疆編,《證嚴法師靜思語》,台北,九歌出版社,1989,頁53

[16] 高信疆編,《證嚴法師靜思語》,台北,九歌出版社,1989,頁53

[17] 高信疆編,《證嚴法師靜思語》,台北,九歌出版社,1989,頁98

[18] 高信疆編,《證嚴法師靜思語》,台北,九歌出版社,1989,頁101

[19] 高信疆編,《證嚴法師靜思語》,台北,九歌出版社,1989,頁103

[20] 高信疆編,《證嚴法師靜思語》,台北,九歌出版社,1989,頁48

[21] 高信疆編,《證嚴法師靜思語》,台北,九歌出版社,1989,頁49

[22] 高信疆編,《證嚴法師靜思語》,台北,九歌出版社,1989,頁49

[23] 高信疆編,《證嚴法師靜思語》,台北,九歌出版社,1989,頁286

[24] 高信疆編,《證嚴法師靜思語》,台北,九歌出版社,1989,頁128

[25] 高信疆編,《證嚴法師靜思語》,台北,九歌出版社,1989,頁107

[26] 高信疆編,《證嚴法師靜思語》,台北,九歌出版社,1989,頁88

[27] 高信疆編,《證嚴法師靜思語》,台北,九歌出版社,1989,頁83

[28] 高信疆編,《證嚴法師靜思語》,台北,九歌出版社,1989,頁83

[29] 高信疆編,《證嚴法師靜思語》,台北,九歌出版社,1989,頁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