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簡歷

 

個人簡歷    個人履歷    學術出版目錄    照片

 

        歷       (2012-3-3更新)

 賴賢宗,臺灣臺北人,1962年生於臺北市。臺灣大學哲學學士、碩士、博士,1994年 (臺灣) 教育部公費獎學金赴德國攻讀博士學位,1998年獲德國慕尼克大學 (LMU,Ludwig-Maximilians-Universität München) 哲學博士學位,1998 年八月返台任教。

現任 (臺灣) 臺北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暨中文系系主任 (2005年至今)、中文研究所所長。現兼任臺灣美學藝術學學會常務理事、現代佛教學會常務理事、臺灣宗教與社會協會第一屆理事、《漢語佛學評論》(廣州中山大學) 編委、國際東西管理與倫理文教基金會董事。

2002年創辦臺北大學人文學院的「東西哲學與詮釋學研究中心」並擔任第一任中心主任。此外曾任現代佛教學會理事長、《思與言 人文與社會科學研究雜誌》總主編 (2001年一月至2002年十二月)、第五屆臺北市丹道文化研究會理事長。

一、學術專書 :

賴賢宗已經出版十餘本學術專書,如下:

1. 賴賢宗著《佛教詮釋學》,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2003,共434頁。

2. 賴賢宗著《體用與心性: 當代新儒家哲學新論》,2001,臺北,學生書局。共262頁。

3. 賴賢宗著《意境美學與詮釋學》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出版,2003,共294頁。

4. Gesinnung und Normenbegründung: Kants Gesinnungsethik in der modernen  Diskussion,德國慕尼克大學博士論文,德國     ars una 出版社出版,1998, 慕尼克,書名中文譯名: 《信念與規範奠基: 當代爭議中的康得信念倫理學》。共206頁。

5. 賴賢宗著《康得、費希特和青年黑格爾論倫理神學》,臺北,1998年, 桂冠圖書公司。共399頁。

6. 賴賢宗著《意境與抽象: 東西跨文化溝通中的藝術評論》,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3年十二月,      共 154頁。

7. 賴賢宗著《當代佛學與佛學傳統》,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2006年五月

8. 賴賢宗著《如來藏說與唯識思想的交涉》,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2006年十一月

9. 賴賢宗著《典範交疊的異采: 跨文化溝通中的藝術評論》,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7年三月

10. 賴賢宗著《海德格爾與道家禪宗的跨文化溝通》,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7年九月

11. 賴賢宗著《道家禪宗、海德格與當代藝術》,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7年十月

12. 賴賢宗著《道家禪宗與海德格的交涉》,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2008年七月

13. 賴賢宗著《佛教詮釋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十月 (北京大學出版社「中國哲學與詮釋學叢書」)

14. 賴賢宗著《意境美學與詮釋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十月  (北京大學出版社「中國哲學與詮釋學叢書」)

15. 賴賢宗著《道家詮釋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十二月  (北京大學出版社「中國哲學與詮釋學叢書」)

16. 賴賢宗著《儒家詮釋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十二月  (北京大學出版社「中國哲學與詮釋學叢書」)

17. 賴賢宗著,《生命之鏡: 藝術欣賞之道》,臺北,麗文文化事業公司出版,2010年一月

18. 賴賢宗著《賴賢宗著天臺佛教的解脫詮釋學》,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2010年四月。

19. 賴賢宗、張瑋儀著《文本與詮釋: 人文傳統極其當代詮釋》,臺北,麗文文化事業公司出版,2010年。


   又,於專業期刊與專書之中發表中西哲學論文 (含佛學、美學) 百餘篇。 

曾經於下列學術單位兼任教職: 臺北教育大學「生命教育與健康促進研究所」、臺灣藝術大學「造型藝術研究所」、臺北藝術大學「美術研究所」、佛光人文與社會學院「宗教學系」、台南藝術學院「藝術史與藝術評論研究所」、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圓光佛學研究所、弘誓學院佛學研究所、玄奘大學宗教研究所、慕尼克大學「東亞學院」。

賴賢宗藝術創作與跨界合作、策劃製作: 以禪宗道家的當代藝術為主,尤其是集中在「當代禪藝」,而開展禪書、禪畫、禪詩、禪劇等。例如畫展: (1) 2001年在政治大學 (臺北) 藝文中心舉辦「意境山水與禪道草書」賴宗個展,(2) 2004 年四月在時空藝術會場 (臺北) 舉辦「禪意境詩畫展」賴賢宗個展。(3) 2004年七月至八月在巴黎Galerie Librairie IMPRESSIONS (印象畫廊) 賴賢宗與詹金水聯合舉辦賴賢宗畫展 Zen, Tao et abstraction (禪、道與抽象)。策展: 徐畢華與劉紹爐跨界創作 (臺北,首都藝術中心,2001年) 等多項畫展與表演。

又,賴賢宗的文學創作: 著有《雪蕉集》(臺北, 1994,詩之華出版社)、《悄然生姿》、《月蝕》等詩集。曾獲佛光文學獎 (散文組,1993年)。獲獎: 臺北大學2010年「創新教材與教法獎」、臺北大學2010年優秀通識教育獎、華梵大學「研究傑出獎」1999-2002。


二、 期刊與專書論文之一:

賴賢宗發表在哲學學術期刊與專書中之東方哲學學術論文

1.唯識與如來藏的交涉: 以《佛性論》為研究中心,1993年8月,「三十四屆亞洲與北非研究國際研討會」( ICANAS ) , 香港大學主辦。

2. 唐君毅早期哲學與德意志觀念論,1997年7月第十屆國際中國哲學研討會,韓國漢城

3. 曹洞五位與天台三諦,1998 年10月,東方宗教研討會月會

4. 淨土信仰論之研究: 世親、曇鸞與親鸞之迴向思想,現代佛教學會研討會,1999年3月

5. 意與境渾與道家美學,1999年 5月,三清道家道教文化基金會

6. 禪、企業倫理與管理,1999年 5月,中央大學第五屆管理與哲學研討會

7. 境界美學與佛教 (1999年7月,第十一屆國際佛教教育與文化研討會)

8. 牟宗三的道德的形上學之重檢 (1999年7月,第十一屆國際中國哲學會議)

9. 慈悲、智慧與佛教詮釋學及治療學-佛教的生命關懷與心靈治療 (1999年9月,生命關懷與 心靈治療研討會)

10. 牟宗三論體用縱橫: 由體用縱橫重檢圓教的基本思想模型並論孔學之未來發展 (1999年9月,孔子學術國際會議,台北)

11. 禪的意境美學: 以禪藝合流與石濤的一畫論為研究的主要對象,2000年 4月,華梵大學哲系 第四屆儒佛會通研討會

12. 佛教詮釋學與全球倫理,2000年 5月,東吳大學哲學系「中國哲學與全球倫理」國際學術研討會

13. 海德格與道,2000年三清道家道教學術研討會,2000年4月

14. 朱子哲學論易體與心性情的交涉,2000年 6月,海峽兩岸青年易學論文發表會。

15. 從禪的詩美學談師法自然與淨化人心,華梵大學「第三屆 師法自然淨化人心研討會」, 2000 年10月14日,台北。

16. Speculative Philosophy of Buddhism,Global Thinking,and Interreligious Dialogue,in “The fifth Expo-Discourse, Philosophical Dialogue of the religions, instead of the Clash of Civilizations, in the Process of Globalization”, Expo 2000 Hannover,20-21 October 2000,Hannover

17. 覺之教育與人文精神,2000年10月,華梵大學「覺之教育研討會」。

18. 從詮釋學美學到中國繪畫的意境美學,2000年10月28日,華梵大學「藝術文學研討會」。

19. 佛教詮釋學與人間佛教思想的哲學詮釋,佛光人文社會學院主辦,「佛教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2000年11月。

20. 牟宗三論體用縱橫: 由體用縱橫重檢圓教的基本思想模型並論孔學之未來發展,佛光大學,《中國哲學研究季刊》 創刊號,2000年十月,宜蘭,頁93-128。

21. 禪宗哲學與基督教哲學的對話的一個當代嘗試,輔仁大學宗教學系宗教交談學術研討會,2000 年11月。

22. 人間佛教之思想基礎與佛光學的融合精神,2000佛光學研究發表會,國際佛光會界總會,2000 年11月。

23. 天台佛性論的詮釋學與中國佛教哲學在21世紀的發展,北京,第十二屆國際中國哲學會議,2001 年7月

24. 熊十力論性覺性寂及其體用哲學在儒佛會通上的涵義,「熊十力哲學與中國傳統文化國際研討會」,武漢大學,2001年 9月7日至10日

25. 天台佛性論的詮釋學與人間佛教,天台學研討會,華梵大學,2001年 9月

26. 意境與抽象的融合: 當代書法美學的一個嘗試,兩岸2001書法新展望學術研討會,國立台灣美術館,文建會,2001年11月

27. 轉依二義之研究,2001年11月,玄奘大學,第一屆玄奘學術研討會

28. 佛教詮釋學的重省,現代佛教學會,佛教研究的傳承與創新學術研討會,2002 年3 月2-3日,台北

29. 當代台灣如來藏思想的諍議與回應:邁向後印順時代的如來藏學,弘誓佛學院主辦,人間佛教與當代對話研討會,2002.4.21

30. 佛教與科學: 論佛教科學觀與佛教心理學作為一個範例,輔仁大學,宗教與科學國際學術研討會,2002.5.3

31. 跨文化管理與中西管理文化之融合,「東方文化與國際社會」國際學術研討會,淡江大學國際研究學院主辦,2002.5.5

32. 從如來藏三義到天台佛性論,華梵大學哲學系,儒佛會通研討會,2002.5.5

33. 當代水墨與詮釋學: 抽象與意境的融合,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系,水墨新紀元: 2002年水墨畫理論與創作國際學術研討會,2002.6.3。

34. 全真養生與三教合一,玄奘大學與丹道文化教育基金會合辦的「丹道與養生研討會」,2002年5月26日。

35. 海德格與道: 論海德格思想的「轉折」與其對中國道家的關注,2003年3月14至15日,香港中文大學,《現象學與道家哲學》學術研討會。

36. 海德格、詩禪一致與跨文化美學,國立歷史博物館、玄奘人文社會學院中國語文學系主辦「第四屆東方美學學術研討會」,2003年九月25-26日。

37. 成中英本體詮釋學與當代佛教道家哲學的新路向,國立台北大學中文系主辦「第一屆中國文哲的當代詮釋研討會」,2003年10月29日。

38. 海德格與禪: 以西谷啟治論虛無主義為主之在京都學派中的相關討論,發表於2004年二月十三日十四日香港中文大學現象學與人文科學研究中心主辦「現象學與佛教哲學會議」)

39. 衛禮賢、榮格的丹道研究與《太乙金華宗旨》之當代詮釋,宗教、人文、管理學術研討會,景文技術學院,2004年五月二十六日。

40. 天台佛性論的詮釋學與中國佛教哲學在21世紀的發展,收於方克立主編 《21世紀中國哲學走向: 第十二屆國際中國哲學大會論文集》 (簡體字) 頁633-666,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年四月。本文為國科會研究案「天台佛教詮釋學之研究」的研究成果,研究案編號:NSC 91-2411-H-305-004,執行期間: 91年 8月 1日至 92年 7月 31日。

41. 熊十力論性覺性寂及其體用哲學在儒佛會通上的涵義,收於 《玄圃論學續集: 熊十力與中國傳統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簡體字) 頁138-146,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

42. 海德格與道: 論海德格思想的「轉折」與其對中國道家的關注,收於國立台北大學人文學院 《人文集刊》,頁97-140,2003年四月。本文為國科會研究案「空、三的辯證與淘空的上帝: 大乘佛教哲學與比較哲學的一個當代嘗試 (之二) -京都學派哲學與德國宗教思想的交涉之研究」的研究成果,研究案編號:NSC 89-2411-H-211-005,執行期間: 89年 8月 1日至 90年 7月 31日。

43 海德格論道: 一個文獻學的考察,台北,《思與言》 (第四十二卷第二期),2004年六月。本文為國科會研究案「空、三的辯證與淘空的上帝: 大乘佛教哲學與比較哲學的一個當代嘗試 (之二) -京都學派哲學與德國宗教思想的交涉之研究」的研究成果,研究案編號:NSC 89-2411-H-211-005,執行期間: 89年 8月 1日至 90年 7月 31日。

44. 典範交疊的意義 – 簡論光環舞集二十年精華公演的美學意義,台北,《美育》,2004年九月。

45. 成中英哲學思想發展與意義,《書目季刊》,台北,2004年六月 (第三十八卷第一期)

46. 覺意三昧與四句無生門,中壢,圓光佛學學報,2004年十二月。本文為國科會研究案「天台佛教詮釋學之研究」的研究成果,研究案編號:NSC 91-2411-H-305-004,執行期間:91年 8月 1日至 92年 7月 31日。

47. Onto-Dynamics of the Triunity and Its Contribution to Buddhist-Christian Dialogue,in: Ching Feng (景風) A Jounal on Christianity and Chinese Religion and Culture. Special Issue: Buddhist-Christian Part II,Hong-Kong, 2004,p.33-64。本文為國科會研究案「空、三的辯證與淘空的上帝: 大乘佛教哲學與比較哲學的一個當代嘗試 (之二) -京都學派哲學與德國宗教思想的交涉之研究」的研究成果,研究案編號:NSC 89-2411-H-211-005,執行期間: 89年 8月 1日至 90年 7月 31日。

48. 德國浪漫主義哲學的老子哲學詮釋及其影響,收於劉大鈞主編《元典哲蘊》頁343-367,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十二月。

49. 李二曲的體用全學之人文化成與平章儒佛,台北,收於國立台北大學人文學院 《人文集刊》 第三期,2005年

50. 天台佛學與生態哲學,新竹,玄奘大學,玄奘佛學研究第二期,2005年一月 (同文也收入《佛教文化與當代世界》,現代佛教學會編,台北,文津出版社出版,2005)。本文為國科會研究案「天台佛教詮釋學之研究」的研究成果,研究案編號:NSC 91-2411-H-305-004,執行期間:91年 8月 1日至 92年 7月 31日。

51. 佛教詮釋學的建構與反思: 京都學派哲學與海德格爾的交涉,收入洪漢鼎編《中國詮釋學》第二輯 (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4年十二月),頁260-290,本文為國科會研究案「空、三的辯證與淘空的上帝: 大乘佛教哲學與比較哲學的一個當代嘗試 (之二) -京都學派哲學與德國宗教思想的交涉之研究」的研究成果,研究案編號:NSC 89-2411-H-211-005,執行期間: 89年 8月 1日至 90年 7月 31日。

52. 海德格、詩禪一致與跨文化美學,收於《藝術論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2005年五月,頁59-88。

53. 天台止觀與丹道的跨文化溝通,收於《新世紀宗教研究》第四卷第三期,台北,2006年三月,頁1-52。
54. 本成 (Ereignis) 與有無玄同: 論海德格思想的轉折與老子的有無玄同,收於《現象學與人文科學: 現象學與道家哲學專輯》,香港中文大學現象學與人文科學研究中心出版,2005年12月,頁315-358。

55. 論阿部正雄的海德格與禪的比較研究與佛基對話,收於《道風:基督教文化評論》 (Logos & Pneuma: Chinese Journal of Theology) 第二十四期,Comparative Theology 比較神學專輯 (香港,漢語基督教文化研究所,2006年一月) ,p.103-124。本文為國科會研究案「空、三的辯證與淘空的上帝: 大乘佛教哲學與比較哲學的一個當代嘗試 (之二) -京都學派哲學與德國宗教思想的交涉之研究」的研究成果,研究案編號:NSC 89-2411-H-211-005,執行期間: 89年 8月 1日至 90年 7月 31日。

56. 老子《道德經》的道的雙重性與海德格的存有思想,收於《2006道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高雄,高雄師範大學經學研究所發行,2006年)

57. 作為禪藝的朱銘雕塑與水墨畫:以朱銘《人間系列-和尚》與《太極拱門》為主要討論對象,,收於《藝術評論第十七期》頁39-73,國立台北藝術大學出版,2006年

58. 《成中英的本體詮釋學和易學體用論》,收於《哲學門》第15期(2007年第1期,北京,北京大學哲學系出版,2007年)

59. <禪與意境美學: 以詩境與禪境之相通為例>,收於《宗教、文學與人生》(中壢,元智大學中語系出版,2007) ,頁3-26

60. 本體詮釋與中國哲學研究方法的省思: 以老子為例,收於《哲學與文化》月刊(2007年第2期,台北)

61. 太極圖、河圖與丹道修煉,收於《丹道研究 第二期》(台北,丹道文化出版公司出版,2007年),頁45-100

62. 天台止觀通明禪之研究,收入《華梵大學創辦人曉雲法師思想行誼研討會暨第十三屆國際佛教教育文化研討會會後論文集》頁287-306,2007年五月出版,出版單位: 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

63. 易學體用論的重省: 熊十力易學詮釋的思想發展及其會通易學與佛學的一些考察,,收於李申、陳衛平編《哲學與宗教》第一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頁37-44

64. 天台止觀的「持息念」法門及其在天台佛教中的演變與轉化,收於《中華佛學學報》二十期,2007年

65. 法華思想之當代開展的一例: 論慈濟功德會的法華精神,收於《慈濟人文社會科學》,慈濟大學出版,2007年

66.論阿部正雄的海德格與禪的比較研究與佛基對話,收入趙林、楊熙楠主編《比較神學與對話理論》 (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年四月),頁132-150。

67 海德格爾與西谷啟治論虛無主義,《鵝湖月刊》第398期(台北,2008年八月號) ,第16-32頁,台北,2008年8月

68. 天台佛教詮釋學的人間佛教論,收於《海德格、高達美、大乘佛學與宋明理學:詮釋學與中國哲學論叢(一)》,2008年十一月

69.唐君毅論儒家的精神性: 聚焦於《生命存在與心靈境界》的一個簡論,收於《當代儒學與精神性》一書 (香港浸?大?宗教及哲?系主編,2009年1月出版)。

70.佛教實在觀的當代詮釋: 西谷啟治的觀點,收入《人文集刊》第五期 (台北,國立台北大學人文學院,2007年七月),頁1-20。

71.成中英的本體詮釋學和易學體用論,收於《哲學門》總第十五期(第八卷第一冊,2007年九月,北京,北京大學哲學系出版,2007年),頁273-293。

72.《修心要論》之文獻考察與「守心禪法」之重檢,收於中國學術年刊第三十期(春季號)(2008年三月)Studies in Sinology Vol.30 (Spring) (2008),頁59-78,臺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

73.<修辭與修辭的超越: 以廢名一九三○年代詩作為例>,收於《成大中文學報》第十九期,臺北:國立成功大學中文系,2008年

三、會議論文之一:賴賢宗發表在東方哲學與比較哲學的學術會議之論文

1.唯識與如來藏的交涉: 以《佛性論》為研究中心,1993年8月,「三十四屆亞洲與北非研究國際研討會」( ICANAS ) , 香港大學主辦。

2. 唐君毅早期哲學與德意志觀念論,1997年7月第十屆國際中國哲學研討會,韓國漢城

3. 曹洞五位與天台三諦,1998 年10月,東方宗教研討會月會

4. 淨土信仰論之研究: 世親、曇鸞與親鸞之迴向思想,現代佛教學會研討會,1999年3月

5. 意與境渾與道家美學,1999年 5月,三清道家道教文化基金會

6. 禪、企業倫理與管理,1999年 5月,中央大學第五屆管理與哲學研討會

7. 境界美學與佛教 (1999年7月,第十一屆國際佛教教育與文化研討會)

8. 牟宗三的道德的形上學之重檢 (1999年7月,第十一屆國際中國哲學會議)

9. 慈悲、智慧與佛教詮釋學及治療學-佛教的生命關懷與心靈治療 (1999年9月,生命關懷與 心靈治療研討會)

10. 牟宗三論體用縱橫: 由體用縱橫重檢圓教的基本思想模型並論孔學之未來發展 (1999年9月,孔子學術國際會議,台北)

11. 禪的意境美學: 以禪藝合流與石濤的一畫論為研究的主要對象,2000年 4月,華梵大學哲系 第四屆儒佛會通研討會

12. 佛教詮釋學與全球倫理,2000年 5月,東吳大學哲學系「中國哲學與全球倫理」國際學術研討會

13. 海德格與道,2000年三清道家道教學術研討會,2000年4月
14. 朱子哲學論易體與心性情的交涉,2000年 6月,海峽兩岸青年易學論文發表會。

15. 從禪的詩美學談師法自然與淨化人心,華梵大學「第三屆 師法自然淨化人心研討會」, 2000 年10月14日,台北。

16. Speculative Philosophy of Buddhism,Global Thinking,and Interreligious Dialogue,in “The fifth Expo-Discourse, Philosophical Dialogue of the religions, instead of the Clash of Civilizations, in the Process of Globalization”, Expo 2000 Hannover,20-21 October 2000,Hannover

17. 覺之教育與人文精神,2000年10月,華梵大學「覺之教育研討會」。

18. 從詮釋學美學到中國繪畫的意境美學,2000年10月28日,華梵大學「藝術文學研討會」。

19. 佛教詮釋學與人間佛教思想的哲學詮釋,佛光人文社會學院主辦,「佛教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2000年11月。

20. 佛教的空與基督教哲學,輔仁大學「第三個千禧年哲學的展望: 基督宗教哲學與中國文化的交談」國際學術研討會,2000 年11月。

21. 禪宗哲學與基督教哲學的對話的一個當代嘗試,輔仁大學宗教學系宗教交談學術研討會,2000 年11月。

22. 人間佛教之思想基礎與佛光學的融合精神,2000佛光學研究發表會,國際佛光會界總會,2000 年11月。

23. 天台佛性論的詮釋學與中國佛教哲學在21世紀的發展,北京,第十二屆國際中國哲學會議,2001 年7月

24. 熊十力論性覺性寂及其體用哲學在儒佛會通上的涵義,「熊十力哲學與中國傳統文化國際研討會」,武漢大學,2001年 9月7日至10日

25. 本體詮釋與多元理性: 當代新儒家哲學與未來台灣儒家哲學的新路向,台北, 東吳大學,儒家文化與人文科學與社會科學之發展研討會,2001 年11月

26. 意境與抽象的融合: 當代書法美學的一個嘗試,兩岸2001書法新展望學術研討會,國立台灣美術館,文建會,2001年11月

27. 轉依二義之研究,2001年11月,玄奘大學,第一屆玄奘學術研討會

28. 佛教詮釋學的重省,現代佛教學會,佛教研究的傳承與創新學術研討會,2002 年3 月2-3日,台北

29. 當代台灣如來藏思想的諍議與回應:邁向後印順時代的如來藏學,弘誓佛學院主辦,人間佛教與當代對話研討會,2002.4.21

30. 佛教與科學: 論佛教科學觀與佛教心理學作為一個範例,輔仁大學,宗教與科學國際學術研討會,2002.5.3

31. 跨文化管理與中西管理文化之融合,「東方文化與國際社會」國際學術研討會,淡江大學國際研究學院主辦,2002.5.5

32. 從如來藏三義到天台佛性論,華梵大學哲學系,儒佛會通研討會,2002.5.5

33. 當代水墨與詮釋學: 抽象與意境的融合,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系,水墨新紀元: 2002年水墨畫理論與創作國際學術研討會,2002.6.3。

34. 全真養生與三教合一,玄奘大學與丹道文化教育基金會合辦的「丹道與養生研討會」,2002年5月26日。

35. 海德格與道: 論海德格思想的「轉折」與其對中國道家的關注,2003年3月14至15日,香港中文大學,《現象學與道家哲學》學術研討會。

36. 海德格、詩禪一致與跨文化美學,國立歷史博物館、玄奘人文社會學院中國語文學系主辦「第四屆東方美學學術研討會」,2003年九月25-26日。
37. 成中英本體詮釋學與當代佛教道家哲學的新路向,國立台北大學中文系主辦「第一屆中國文哲的當代詮釋研討會」,2003年10月29日。

38. 海德格與禪: 以西谷啟治論虛無主義為主之在京都學派中的相關討論,發表於2004年二月十三日十四日香港中文大學現象學與人文科學研究中心主辦「現象學與佛教哲學會議」)

39. 衛禮賢、榮格的丹道研究與《太乙金華宗旨》之當代詮釋,宗教、人文、管理學術研討會,景文技術學院,2004年五月二十六日。

40. 佛教詮釋學的建構與反思: 京都學派哲學與海德格的交涉,宜蘭礁溪,佛光大學,詮釋學與中國經典注釋研討會,2004年六月二日至四日。

41. 虛雲和尚禪法之分析與詮釋: 虛雲和尚的照顧話頭禪法與禪修慧命之當代融通,萬能科技大學「生命教育教育學術研討會」,2004年五月三十一日。

42. 意境與跨文化美學,「認同˙地域˙變遷」國際學術研討會研討會 (第三屆亞洲藝術學會年會) The 3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the Asian Society of Art in Taipei Identity•Area•Transformation,台北,2004年八月二十五日至二十七日。

43. Heidegger’s “The Origin of the Work of Art” and Art Criticism of the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海德格的《藝術真理的本源》與跨文化溝通的藝術批評>),發表於AICA 2004 WORLD CONGRESS IN TAIWAN (國際藝評人協會 (Association Internationale des Critiques d’Art, UNESCO, United Nations,簡稱AICA) 2004年會), 2004年十二月二日至四日

44. 佛教與生命教育,2004年「宗教與生命教育」研討會,2004年

45. 天台佛學與生態哲學,慶祝印順導師百歲嵩壽「佛教文化與當代世界」學術研討會,2004年九月二十五日至二十六日

46. 四句不可說與天台佛教的解脫詮釋學,發表於「佛學研究法研討會」,2005年四月,台大哲學系主辦。

47. 佛教宗教多元論的哲學: 從希克談起,第一屆「宗教哲學與環境倫理」研討會,玄奘大學宗教學系暨應用倫理學研究中心,2005年五月14、 15日

48. 天台止觀的持息念,發表於2005年十月十五日、十六日的「創辦人曉雲法師圓寂週年紀念暨第六屆天台宗國際學術研討會」,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主辦

49. 智者大師《觀經疏》、《五方便念佛門》、《十疑論》的「偽作」問題之考察,發表於「第二屆中國文哲的當代詮釋研討會」,台北大學中文系主辦,2005年十

50. 《澄心論》、《修心要論》與早期禪宗史之考察,發表於2005年十月27、28日「第七屆唐代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台北大學人文學院主辦

51. 謝林與老子: 歐洲與亞洲的跨文化溝通之一例,發表於「新世紀的對話: 多元語言、文學與思想國際學術研討會」,台北市立師範學院應用語言研究所主辦,2005年十一月25 日、26日

52. 太極圖、河圖與丹道修煉,發表於「丹道與易道──內丹修煉與宇宙圖式」研討會,嘉義,國立中正大學中文系主辦,2006年 1月 13日月二十二日、二十三日

53. 老子《道德經》的道的雙重性與海德格的存有思想,發表於2006道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系與高雄師範大學經學研究所主辦,2006年

54. 「空」義的發展: 從「般若空」到「中道空」到「實相」,發表於第六屆「印順導師思想之理論與實踐」學術會議,玄奘大學,006年5月20、21日

55. 禪與意境美學,發表於「宗教 文學與人生國際學術研討會」,中壢,元智大學中語系與世界一貫道總會合辦,2006年九月22日~24日

56. 天台止觀通明禪之研究,曉雲法師思想行誼研討會暨第十三屆國際佛教教育文化研討會,主辦單位:華梵大學、華梵佛學研究所、華梵文教基金會、慧海佛教文化基金會,2006年10月13 - 15日

57. 天台佛教詮釋學的人間佛教論,發表於Kingdom of God, Pure Land and the Human World: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Buddhist-Christian Dialogue (天國、淨土與人間:耶佛對話國際學術研討會) ,香港中文大學文化及宗教研究系 人間佛教研究中心 主辦,Wednesday, October 18-20, 2006

58. "Onto-Hermeneutical Approach to Buddhist Ontology and Morality",發表於APA Eastern Division Meeting THE AMERICAN PHILOSOPHICAL ASSOCIATION,Marriott Wardman Park Hotel, Washington, DC on December 27-30, 2006.

59. 王弼「貴無以為用」的體用論之重檢與老子哲學的本體詮釋,第三屆「儒道國際學術研討會---魏晉南北朝」(2007年4月14、15日),台灣師範大學主辦

60. 《人物語》的文化批判與超越之道 - 當代的藝術魅力再生,發表於第三屆「佛學與文學、史學」學術研討會,主辦單位: 玄奘大學,2007年五月

四、期刊專書論文之二:賴賢宗發表在哲學期刊或專書的關於西方哲學的論文

1 評鄺著《康德倫理學原理》(《哲學雜誌》,1993年1月,台北 )

2. 康德倫理學中「意志」與「意念」的連結 (《哲學與文化》,1993年8月,台北)

3. 康德倫理學之「先驗自由」與「實踐自由」及其在道德教育上的涵義 (《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學報》第七期, 1994年6月,台北) 

4. 宗教多元論哲學: 希克與康德 (《揭諦: 南華管理學院哲學研究所學報》 創刊號,1997年6月)

5. 康德的道德的信仰及其爭議 (《東吳大學哲學學報》第二期,台北, 1997年 3月)

6. 通往「體系」之路: 青年黑格爾體系的萌芽與其對康德哲學的批判 (台北,1997年12 月, 《思與言人文科學與社會科學雜誌》,頁1-25) 

7. 費希特前期宗教哲學的發展及其對康德倫理神學的發揮和批判 (台北,1997 年,《鵝湖月刊》第22卷第11、 12期)

8. 費希特的康德詮釋與先驗哲學體系的出發點 (台北,《哲學與文化》,1998 年5月)

9. 亨利希. 海德格神父訪問錄與海德格傳的若干疑點(台北,1998年十二月,《哲學與文化》第295期)

10. Moralischer Gottbeweis und Gesinnung (上帝存在的道德論證與信念),Vielfalt und Konvergenz der Philosophie. Vortrage des Kongresses der osterreichischen Gesellschaft fur Philosophie (收入《哲學的多樣與統合: 奧地利哲學年會集刊》),S.397-,Innsbruck,1-4 Februar 1998 Teil 1

11. 阿培爾的言談倫理學中的「理性事實」與其對康德倫理學的批判 (1999.3,台北,《思與言人文科學與社會科學雜誌》,頁73-96)

12.共識與共識理論危機的當代諍議,《思與言人文科學與社會科學雜誌》,台北,1999年9月

13. 許路赫特對康德倫理學的闡釋及信念的規範與共識的建構的問題,《思與言人文科學與社會科學雜誌》,台北,2000年9月,頁217-240

14. 從「道德」到「法權」: 從康德的令式倫理學到康德的法權哲學之過轉之研究,2001年5月,《思與言人文科學與社會科學雜誌》,頁165-191

五、會議論文之二:賴賢宗發表在西方哲學的學術會議之論文

1.Moralischer Gottesbeweis und Gesinnung (上帝存在的道德論證與存心) , 於「奧地利第五屆哲學學會學術大會」(V. Kongreb der Osterreichen Gesellschaft fur Philosophie) 發表,1998 年2月,Innsbruck。

2. 言談倫理學 (Diskursethik)中的規範證立的問題及賀弗爾 (Hoffe) 對此的批判 (1999年 3 月,「哲學與社會批評」國際學術研討會,中央大學)

3. 信念與責任: 論韋伯的康德倫理學批判及許路赫特的相關詮釋 (2000年5月,台北,淡江大學「自由與責任」研討會)

4.拉納和康德論「先驗」: 先驗多瑪斯主義的「先驗神學的人類學」之路,(2001年4月,南華大學,世界宗教學研討會)。

5. 海德格與先驗多瑪斯主義論先驗方法及其在當代價值哲學之中的涵義,中國哲學會,價值哲學研討會,2001年 6月。

六 、賴賢宗研究整理中的專書

1. 賴賢宗著《共識與多元性》,整理出版中,2007,台北。

2.賴賢宗著《天台止觀與解脫詮釋學》,整理出版中,2007年,台北 。

3.賴賢宗著《海德格與禪宗道家》,整理出版中,2008年,台北 。

4.賴賢宗著《禪學論集》,整理出版中,2009年,台北 。

5.賴賢宗著《道家哲學與丹道新論》,整理出版中,2008年,台北 。

6.Lai Shen-chon﹐ Buddhistische Hermeneutik. Dreieinheit im chinesischen Buddhismus (《佛教詮釋學: 中國佛教中的三的辯證》),2007,德國,收入 Schriften zur Triadik und Ontodynamik (文化會通與存有律動叢書系列,整理出版中)

7.賴賢宗著《性情與體用: 新儒家哲學新論》,整理出版中,2007,台北。

七、主編

1. 《東西哲學與本體詮釋: 成中英七十壽辰論文集》 (潘德榮與賴賢宗合編),台北,康德出版社,2005年十月

2.2005年起,賴賢宗擔任康德出版社的下列三個書系的主編: 詮釋與跨文化系列、傳統與創新系列、思想大師系列,至2006年十月為止,出版八本哲學專書 (張祥龍《海德格》等),以後會陸續出版有價值的哲學專書。

3.2001年1月-2002年12月,賴賢宗擔任《思與言 人文與社會科學研究雜誌》總主編,為思與言雜誌第三十九年、第四十年的總主編,另擔任常務編輯多年 (1993-1994年,1999 年3 月至2000 年12月至2004年九月) ,賴賢宗主編「共識、自律與台灣共同體專輯」、「宗教法與台灣社會變遷專輯」、「台灣文化: 台灣美學與藝術學專輯」、「台灣法律與台灣社會專輯」、「法哲學與台灣法律文化專輯」、「儒家與當代社會專輯」、「台灣高等教育之省思專輯」等專輯。

八、出版「唱持佛曲」音樂 CD 系列

(1) 唱持般若心經般若咒、唱持觀世音菩薩心咒、唱持藥師佛灌頂真言、唱持地藏菩薩滅定業真言。( 諦聽文化,2011年一月出版 )

(2) 七輪音聲陀羅尼系列( 亞韻,2011年五月出版 )。

(3) 唱持阿彌陀佛心咒( 音樂版 ),2011年五月出版

(4) 無量光專輯: 七輪音聲陀羅尼、阿彌陀佛心咒(音樂版)合輯,2011年八月出版

(5) 唱持悲智專輯( 般若心經般若咒、觀世音菩薩心咒合輯 )、
      唱持療癒專輯( 藥師佛灌頂真言、地藏菩薩滅定業真言合輯 ) ,2012年元月出版

  近年來推動佛曲唱持: 近年來從事「人文心曲」的推廣,並在大華嚴寺、自由出版社等地從事「佛曲道曲唱持」教學。以「志情理願心」來建構「音樂曼陀羅」。樂曲的展開出自於人的實存體驗,不能脫離她的存在場域和文化流傳物,「人文心曲」使得「讀經」邁向「唱經」與「生命體驗的歌唱修持」的境界。
在大台北地區開設「佛曲禪修與佛教經典」、「佛曲唱持」等各種課程。

九、演出經歷:

(1) 2010年九月,華嚴全球論壇 (台北大學),迎賓晚會,主唱並帶領佛曲 禪修合唱團 (約三十人) 演唱「般若咒」等多首佛曲。

(2) 佛教國際善女人協會2011年年會
   時間: 2011年6月11日至20日
   地點:泰國曼谷
賴賢宗參加佛教國際善女人會議 (泰國曼谷),演唱佛曲,並主持三天之佛曲禪修工作
坊。演出佛曲的成員包括:張玉玲、賴賢宗、田運富、郭淑玲、賴一誠(笛)、宥彤(揚琴)。

(3) 「活在當代的禪: 佛曲禪修CD發表會」:
      時間: 7 月10 日 (週日) 下午13:30至17:00,
      地點: 世界宗教博物館 (台北縣永和市)。

(4) 2011兩岸跨宗教與文化對化學術研討會」歡迎晚會
      時間: 2011 49 (週日) 晚上
      地點: 元亨寺台北講唐 (台北縣新莊市)
賴賢宗於歡迎晚會中策劃跨文化藝術體驗工作坊,唱持佛曲,並與郭淑玲、張玉玲、
田運富、賴一誠(笛)、梁禪纓(古箏)共同演出佛曲、道曲、古詩曲等,台北佛曲唱持班
同學亦協同演唱。

(5) 2011第二屆世界佛教企業論壇」晚會表演
    時間: 20111223 (週五) 晚上
    地點: 王朝大飯店 (台北市敦化北路)
賴賢宗帶領台北佛曲唱持學苑上台演出四首佛曲,演唱當時行政院長吳敦義蒞臨會場。

(6)「行拳山水、唱咒供養、祈福台灣」:
     時間:2012 2 19 (週日) 上午
     地點:佛光大學 (宜蘭縣礁溪鄉)
   主辦: 元門太極學苑
   協辦: 賴賢宗+台北佛曲唱持學苑


十、連絡方式

賴賢宗 E-mai: Laishenchon@yahoo.com.tw, 或是臺北大學 shlai@mail.ntpu.edu.tw

賴賢宗國立臺北大學中文系辦公室 02-26748189 轉6705 (直撥 86746705) 、6706、6707、6708、6709 (或請林宜蓉助教代轉),Fax: 02-86716583。臺北大學中文系地址: 臺北縣三峽鎮大學路151號人文大樓七樓。

個人網站: 東西哲學與詮釋學研究中心網站: www.ntpu.edu.tw/rcewph/ (請點選此處閱覽)
賴賢宗哲學宗教藝術雅集: http://web.ntpu.edu.tw/~shlai/ (請點選此處閱覽)
賴賢宗「詩路: 部落格」網址? http://dcc.ndhu.edu.tw/trans/poemroad/lai-shiantzu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