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more...請見運動教室
對校園規劃者來說,趕快建設出一個能同時滿足全體教職員工生全面性需求的大學生活社區,應重於那幾棟大樓落成的順序才是。 如果這個理念才是對的,那麼小至理髮部,美容部、洗衣部、書店、娛樂場所,大至圖書館、學生活動中心、電算中心、運動園區、室內場館及游泳池的規劃都應放在前期建設才對。像目前的想法要等95年才開始筹建這些共同使用的大設施,那麼等到民國100年,甚至105年,台北大學的師生,還是沒有完整的生活學習環境。校園規劃者閉門造車,不見車薪(大多數人的需求),實在是北大人的悲哀。 四年多前,民國89年2月1日,國立臺北大學正式由中興法商學院改制成立。半年後三峽校區人文學院第一屆學生開始上課。學生們在網路上抱怨三峽什麼都沒有,猶其是運動設施全部闕如。我回應說 :他們是先驅者,自然得忍受一些不便。但學生不以為然,認為是人謀不臧,並戲謔說三峽校區為北大荒。 四年兩個月過了, 當然在這四年期間,三峽校區並非一事無成,因為至少商學院大樓落成了,男女生宿舍落成了。但是眼見第一屆的先驅者再過兩個月就要畢業了,他們人生的黃金歲月--大學四年, 就要走完了,圖書館、電算中心、體育館、游泳池、學生活動中心......都還沒看到。 放學後,台北大學三峽校區像座空城。三峽的不願留下,台北的推托不想搬過來,這樣的情境還要多久, 誰能說個一定到期的日子。 三峽校區招生的第一年沒有任何運動場地和設施。體育室向三峽國中借用 場地及教室讓中文系上了兩次體育課,學生就要求要回台北來上課,原來歷史系,應外系早就安排在台北校區上課。第二年,終於建了三個籃球場、三個排球場和兩個網球場。場地原先規劃在現在宿舍和後門的中間。但因是第三期宿舍 預定地,所以移到目前的位置--建校計劃中的運動園區。問題是四年來這個位置除了沒有廁所之外,也沒有水可以洗手或飲用 ,那最近的廁所或可以洗手或飲水的地方有多遠?我也不清楚,好像在宿舍吧!另外,在這個超過六千平方公尺的柏油加舖壓克力樹脂的廣場上,也沒有真正可以遮風蔽雨躲太陽的地方或椅子可以坐 ,我之沒有說完全沒有,因為在三座籃球場旁有個小遮陽棚,也有幾顆榕樹,榕樹下有一張圓石桌,圓石桌旁附有三四張石凳,但每次在這裡上課的學生超過一百人。除此之外,這裡這後三年來環境惡劣 ,不說腳程耗時及三峽的強風、溼冷或襲人風砂,學校內的工程砂石又堆在旁邊,下雨時流滿球場,進出頻繁的砂石車壓爛了唯一的道路,造成雨天積水或滿路泥濘,晴天時則沙塵飛揚 ,掩鼻閉口瞇眼不敢透氣是唯一的應對之策,不只令近在一籬之隔的籃球課老師解散停課,跑到校長室去抱怨,更足以把我停在路旁的車子「淹沒」。但是,在這超過一千個的日子裡以來,都沒有人見到這個情景嗎?北大願景一定要忍受這樣的苦難嗎?為了將來美麗的校園,一定會需要有這般的苦行是麼?這就是校內行政當局所謂的校園規劃嗎?這樣規劃下的日子還要熬多久?同學,你為什麼還是默默無語? 89.2.1之後,李校長來了體育室。我當面建議,三峽一定要先有個簡易的室內球場,這不只提供體育課上課之用,亦可提供所有學生及教職員工休閒運動之用。如果有想要解決這個問題,不管我的建議可不可行,我想至少會有對策吧!目前的情境算是李校長及本校校園規劃者的對策嗎? 室外足球場、棒球場要建立時,地下層級配(由粗至細的砂石)及排水系統一定要先設計。我們沒做,只為了要趕快有個看起來綠綠的兩塊大球場,以應付教育部的體育視導。如今要承擔的苦果就是從此十年二十年,甚或百年,北大的學生只能用兩座一下雨就積水不退的沼澤 泥巴地踼足球和打棒球。這是教育事業走短線操作的後果。 我覺得應在教學區及宿舍區建室內運動場館,讓上課及想運動休閒的學生可以在10分鐘腳程內來回,百年下來可省去多少往返青春。而不想運動,有很多時候是因為沒有場地,或找場地得花很大心力。所以普設運動設施是推展全民運動的最基礎工程。參與校園規劃的 核心人物們,沈默得令人厭煩的同學們,這是我們所 有北大人的共同利益,不是嗎?如果說錯誤的規劃方向,在學校核心位子的人已無法更動,那還坐上去那位子做什麼呢? 李校長今年8月1日就要退休了,有理想要爭取北大第一屆受全體教師普選推荐校長的人選人已紛紛浮上檯面。但不論誰要當校長,或是誰當上校長,在三峽如果不能快點給我們圖書館、電算中心、學生活動中心、多功能室內運動場館,誰當校長都是一樣--都和 之前的沒什麼差別。如果大學生活只有在教室上課、到地下餐廳吃飯及留在宿舍打屁寫報告而已,那有什麼特別?規劃的人也不是只算蓋了幾棟大樓就叫校園規劃,要趕快建設出一個能同時滿足全體教職員工生全面性需求的大學生活社區,應重於那幾棟大樓落成的順序才是。 下課了,放學後,台北大學三峽校區像座空城。這樣的日子,不知還會過多久! 後記:全國那一所大學成立六年了,還沒蓋圖書館、電算中心、學生活動中心、球場館、游泳池及體育館的。除了「國立」台北大學之外,應該沒有第二所是這樣的吧!到底是誰不蓋或不准我們建。是誰對不起我們,校長、總務長或校發會的委員們,有誰可以告訴我們?我們要趕快去跟 對不起我們的人抗議。否則如果讓全國的高中生知道了,好學生恐怕不會想來台北大學就讀。收不到品質優良的學生,就像球隊如果沒有好素質的球員,任憑教練三頭六臂,也練不出可以跟人競爭的選手 一樣,北大就難有傑出校友。沒有傑出校友,台北大學就難以抬頭。美國私立學校一般比公立學校好,台灣公立大學該不會從台北大學開始堕落吧!想到這裡,身為北大老師的一員,真是愈想愈感到 無力與無奈呢!等了六年,實在對人的耐性是一大考驗。(2006.4.18)
(轉載自93.05.05中國時報醫藥保健版)☉陳晟立(台北榮總婦產部優生保健科醫師)撰稿
懷孕時,常聽周圍朋友關切:「天啊!妳竟然還跑步追公車!」或是「走路要走慢點喔!」,深怕活動太多動了「胎氣」。大家的觀念,總擔心運動太累會不會造成胎兒缺氧?會增加早產和流產嗎? 就寶寶的安全來說,如懷孕前有運動習慣,懷孕時仍可維持相同的運動量,像是跳舞、慢跑、游泳等。 有研究發現,從事慢跑和有氧舞蹈的運動員,即便懷孕時繼續運動,也不會增加早期流產的機會。甚至有媽媽到了懷孕末期繼續跑馬拉松,寶寶也平安無事。 但懷孕前沒有運動習慣,就不建議在懷孕時增加新的運動項目,僅建議從事散步等輕鬆的活動,以免體力無法負擔,增加受傷機會。 事實上,懷孕時維持一定的運動,對胎兒和母親都有好處。像是母親的血量增加、增強心臟功能、改善焦慮心情、生產產程會縮短、自然生產機會提高、胎兒窘迫機率降低,平均胎兒的體重比不運動的媽媽少310公克左右(胎兒脂肪減少了),胎兒在子宮裡解胎便的機會減少,而且運動的母親所生之寶寶,運動神經元的發育比一般新生兒更快。 併有內科疾病的媽媽運動,會受到一些限制,像高血壓、多胞胎懷孕、 心臟疾病、前置胎盤、早期破水、胎兒發育遲滯或有早產現象的媽媽,不適合運動。有趣的,妊娠型糖尿病媽媽如能持續運動,血糖控制會更穩定,所以更建議要維持規則運動。 總而言之,若想讓生產更順利,維持產後身材與體力,建議婦女在懷孕前就開始培養運動習慣,並在懷孕過程中持之以恆,不只寶寶變得強壯,即使經歷懷孕生產的煎熬,一定依然是美麗動人的健康媽媽。
91.3.28【編譯朱邦賢/今日美國報廿六日電】貝西•柏納廿四歲當上美國電話公司(AI&T)主管,當時她有六十名部屬,年紀比她大五到卅五歲。如今己四十六歲的她更躍升美國電話電報執行長。 在女性紛紛突破職場「玻璃天花板」之際,研究人員開始研究她們有何共通點。共通處之一就是運動背景。Ebay執行長梅格•惠特曼是普林斯頓大學長曲棍球隊員和網球隊員。「費太太糕餅店」創辦人黛比•費德是馬術師。財星雜誌五百大公司共有六位女執行長,其中Spherion公司執行長辛達•赫曼身高五尺六吋,是阿肯色州艾希頓中學籃球隊後衛。「桂格燕麥食品公司」加托雷分公司總經理蘇•威靈頓是耶魯大學游泳隊長。史匹格郵購公司執行長梅莉莎•裴納則是俄亥俄州立大學和亞利桑那州立大學體操隊員。 四十三歲的蘇•威靈頓表示,女主管有運動背景是天經地義的事,「畢竟企業是輸贏的零整和遊戲。有時要讓女人思考輸贏問題,難免讓人感到不快」。 男執行長往往有一決勝負的體育背景。奇異電氣公司最近剛退休的執行長魏爾契除了在麻州沙林中學打曲棍球,也是天材型的高球選手。 歐本海默共同基金公司上月公布的報告指出,女執行長也走男執行長老路:百分之八十二企業女強人念完小學後都參與運動組織。儘管上述結果仍有待進一步研究,但其間差異還是意義深長,畢竟會當上企業主管的女性,一般年紀都比較大,而年長的女性通常運動機會較少。 歐本海默公司還發現,只有六分之一成年女性自認為是運動員,但在年薪七萬五千美元以上的女性中,自認為是運動員的卻將近百分之五十。「女性運動基金會」一九九七年調查報告發現,在財星五百大女主管中,百分之八十自認為年輕時「非常爭強好勝,是十足的男人婆」。 女執行長一致的看法是:要訓練女性在企業中翻騰,再也沒有比運動更好的方式。 (轉載自2004.06.12 中國時報) 過去,人們常用走路來保持健康,但隨著科技昌明、交通工具的發達,現代人每天步行的次數愈來愈少,因此普遍存在著運動量不足的問題,也增加了高血壓、糖尿病、心臟病、肥胖症及體能欠佳等文明病的發生。 有句話說「人活著就要動」、「若要健康就要動」,運動,是鍛鍊身體健康的最佳方式。規律的運動不只能阻止、減緩某些疾病及身體狀況的惡化、還能降低併發症的產生,讓身體保持更佳的狀態。而且,有愈來愈多的研究指出,經常規律運動的人比少運動的人,更容易遠離疾病威脅、擁抱健康,進而改善生活品質。 根據醫學研究顯示:運動有助於降低罹患慢性疾病的危險、預防冠狀動脈心臟病的發生、達到減肥、維持身材苗條。此外,經常運動者對自己的健康較重視,自信心及安全感較高,而緊張、焦慮、失眠、頭痛、消化不良等症狀較少。 最近,美國芝加哥西北大學發表以4400人為對象,歷時15年的研究中發現,在年輕時期有持續做適度運動的人,比中年時期才開始做運動的人更有助於減緩慢性病的發生率。 所以運動的好處,首先是使新陳代謝率提高,讓身體機能運作更有效率。再者,藉由肺活量的訓練、讓呼吸更順暢、肌肉更強壯。此外,更有提升對疾病的抵抗能力、改善睡眠品質、消除疲勞、紓解壓力、美化姿態、減輕體重、降低骨質疏鬆症的危險、減輕月經帶來的困擾、降低心臟病發的危險、減輕焦慮和憂鬱、提高戒菸成功率…等附加價值。 總之,經常適當的運動不僅可增強體適能,更可促進身心健康及預防疾病,所以有空時記得多運動。
要活就要動,運動對健康具有相當的重要性。實際上,運動固然有其說不完的好處,但並非所有的運動都能達到促進健康的目的,只有真正適合自己的運動才能確保其正面的效果。 運動可分為全身性運動和局部運動。全身性運動主要目的在於健身,透過心肺功能的鍛鍊,以增加個人的體力與耐力;慢跑、爬山、游泳、騎腳踏車等,都屬於全身性運動。至於局部運動,則主要希望能夠增加局部的力量與彈性,以及促進局部神經血管的功能;各種伸展運動和肌力訓練即屬此類。 在了解運動大致上的區分後,接下來必須依照個人需求與自身狀況來做進一步的評估。舉例來說,游泳由於水的浮力與阻力,雖不致會對承重關節造成壓力,但對於頸部退化性關節炎的患者來說,仍應避免過度仰頭。 而跑步與爬樓梯對於加強心肺功能有很大的幫助,但卻容易對膝蓋造成傷害;長途步行在訓練體力的同時,也會對膝蓋不利,亦不適合足底筋膜炎的患者。 騎腳踏車雖有促進心肺功能的效果,但若是膝關節病變的患者,仍應小心調整座椅的高度,以及阻力別太大才好。此外,一般公認較為和緩的高爾夫球運動,若運動不當,也容易傷及頸部與膝蓋。 因此,在選擇全身性運動時,必須特別注意可能對某些局部帶來的傷害;若是年長者,或有心臟病、高血壓等病史者,最好先由醫師評估其健康狀態與體能水準,以找出合適的運動項目。 至於局部運動的選擇,針對任何部位曾有或現有的拉傷、扭傷、肌肉僵硬等問題,都應經由醫師檢查後建議個人運動處方,如此才能避免引發傷痛,達到復健訓練的效果。 選對了運動後,還務必要做好保護措施及事前暖身,並採循序漸進的方式規律地從事運動,才可以發揮為健康加分的功效。
自由時報 更新日期:2008/05/15 04:09 文 魏大森 走路是最簡單且最不會受傷的運動,而跑步時,膝蓋關節的壓力較大,較易運動傷害,因此醫師或運動醫學專家通常會建議大家「Walk, don’t run」,用走的就好,不要用跑的。 有氧運動的先決條件是大肌肉群(特別是下肢)至少運動20分鐘,所以說,健走是最好的有氧運動。 ◎健走運動能使心肺功能、柔軟度及肌耐力變好。 ●心肺功能變好,思路就比較敏捷,較不容易疲累,當然工作就比較有效率。 ●柔軟度較佳,比較不會腰痠背痛,例如做立姿體前彎時,一般彎不下腰的人較易腰痠背痛,這是因為緊繃的腰背肌肉、大腿後肌或小腿的跟腱會直接影響骨盆、腰椎關節排列,間接使腰椎神經孔變得狹窄,所以下背痛者彎下去時,腰部大多是平平的,胸椎卻圓圓的凸起來,這就是柔軟度不足所致。 ●訓練肌耐力使肌肉比較能有效率且長時間做工,對身體姿勢的維持特別重要。 ◎健走能有效消耗熱量,對代謝症候群等慢性病患者(如糖尿病、高血脂與肥胖)或冠狀動脈心臟病、骨質疏鬆症者都有很大的幫助。 例如控制糖尿病首要注重飲食、運動與壓力的調適。健走運動時,下肢骨骼肌收縮可使肌肉能有效利用血糖,使血糖下降,並趨於穩定,同時對骨骼產生壓力,骨頭的鈣質較不會流失。 老人家怕跌倒,大多是下肢無力,健走可促進身體功能,增強肌力與肌耐力,並強化平衡力和協調性,所以對於預防跌倒有很大的幫助。 ◎健走也可以平衡身心,平常健走或持續做運動的人,身體會分泌腦內啡,讓人有舒暢感且更有自信,一旦沒有運動,渾身就感覺不對勁,會促使自己要再運動。因此,健走不是在求快和爆發力,也不是在做技術性的競賽,而是在心情放鬆下運動,達到塑身、健身和平衡身心的目標。 我們常說:「活動、活動,要活就要動;每日一萬步,健康有保固。」健康的生活就從最簡單的健走開始,不分年齡、不論場地、不限時間、不必花錢,只要準備一個平安、喜樂的心,一雙好鞋,有個好伴(不管是老伴或友伴),好好地動一動,必能長保青春健康。 (作者為彰化基督教醫院復健醫學科主任)
您是第 【2021/12/26修訂】 |